王天賦 馬建梅

摘要:工業遺產保護及再利用是城市革新進程中的重要議題,公園是更新類型之一。梳理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的發展概況,進而選取巴黎拉維萊特公園、巴黎雪鐵龍公園、德國北杜伊斯堡公園和中山歧江公園四個典型案例。從景觀組織與規劃層面、工業建筑及設施的保護與再利用、基于價值關聯與歷史層積的公共空間塑造、生態修復四個層面,分析論證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的適應性方法。以期為后工業景觀視野下的我國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都市工業遺產;公園;適應性策略;后工業景觀
中國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11-0089-02
1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的發展概況
近代工業革命以來,機器工業和科技進步帶領人類社會迅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過度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許多廠房淪為工業廢棄地。工業遺產保護及再利用成為城市革新進程中的重要議題。
1 9世紀60年代由奧姆斯特德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開創了城市廢棄地改造城市公園的先河。此后數年來,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的實踐陸續經歷了探索、發展、成熟等幾個階段:探索時期(20世紀60年代),受環境保護運動和“少費多用、循環再生”生態主義思潮影響,開始出現工業場地與設施景觀改造的試驗性探索。20世紀70年代,受恢復生態學的影響,大地藝術促進了美國礦區改造和工業廢棄地的更新實踐。發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興起廣泛的城市中心復興運動,大型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實踐蓬勃發展,例如巴黎貝爾西公園、巴黎雪鐵龍公園是該時期的典型代表。成熟時期(20世紀90年代),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實踐逐漸成熟,呈現多元化、地域化的趨勢[1、2]。
2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的適應性方法
2.1景觀組織與規劃
工業廢棄地原有的組織規劃是工業生產的隱含反映。原有道路是構成公園景觀結構的關鍵要素,規劃時一般都皆保留了原工業舊址中的主要道路,以此為基礎進行景觀內容的組織規劃。既保留了場所的工業歷史記憶,也延續了原廠地的能量流動方式。例如,拉維萊特公園中,東西向烏爾克運河與南北向圣德尼運河在園內相交,將公園與城市緊密相連,同時也構成了公園景觀組織規劃的骨架。法國雪鐵龍公園整體景觀平面布局以草坪為中心,呈現開闊的中軸線對稱,與塞納河相垂直。場地原有的斜向道路是連接碼頭與生產工廠的便捷路徑,在公園路網規劃中被保留下來,成為場地中為數不多的保留下來的重要歷史文脈。中山歧江公園中,橫貫場地的鐵軌被保留,鐵軌中部增建數排白色柱列,與中心直線交錯的綠植模紋一同構成場地中心景觀。
2.2工業建筑及設施的保護與再利用
廢棄的工業建筑及設施,反映了所在區域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是寶貴的工業遺產。其物質形態、空間組織方式、風貌特征等與城市社會、文化、經濟價值密切相關??傮w來說,工業建筑及設施的保護與再利用的做法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完全新建。例如雪鐵龍公園、泰晤士河岸公園。雪鐵龍公園由于工廠搬遷,生產設備隨之遷移,因此工業建筑及設施不復存在。設計師主要通過植物介入和空間反差,在原場地中營造疏朗有致的空間體驗,塑造了具有法國古典主義象征的現代公園景觀。
第二,大部分新建。例如拉維萊特公園,除了保留場地南部原大型肉類中央市場的建筑框架,改建為音樂廳和展覽館。其他均為新建。
第三,大部分保留。例如德國北杜伊斯堡公園、諾德斯頓公園、波鴻市城西公園等。例如德國北杜伊斯堡公園,工廠的中心廠區和工業設施被完整的保留下來(鐵路、鐵水槽車、高爐、管道等),完整的向公眾展示工業生產的流程、技術設施和景觀形象,同時經改造承載新的社會功能。
第四,部分保留,部分新建。例如中山歧江公園、西雅圖煤氣廠公園、貝爾西公園等。
2.3基于價值關聯與歷史層積的公共空間塑造
201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關于歷史性城市景觀的建議》,提出認知遺產對象的兩個角度:價值關聯與歷史層積[6]。這同樣適用于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的相關實踐。將工業遺產對象進行改造再利用,合理的歸納到公園公共空間的組織中,建立時間、空間與文化之間的邏輯關聯,成為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設計的關鍵。
“價值關聯”即在工業遺存的景觀表征與價值內涵間建立邏輯關聯。工業遺產轉型公園應建立“空間——文化”對應機制:針對遺存的工業建筑及構筑物,經過結構保護、局部增建或拆除進行改造,展示并啟示人們思考工業歷史。例如德國北杜伊斯堡公園中的標志性景觀金屬廣場,廣場地面鋪設了7x7組方形腐蝕鑄鐵板,按照腐蝕狀態排列形成抽象圖案。水的流動形態象征鋼鐵加工融化和硬化,引發鋼鐵生產記憶。德國北杜伊斯堡公園將原用以貯存礦石和焦炭的料倉,改造為兒童攀巖活動的運動場地,在舊的形式中容納新的城市功能。中山岐江公園中,紅磚煙囪、龍門吊、船塢結構,以及廠房墻壁上“抓革命,促生產”的語錄皆被原地保留,紅磚煙囪與龍門吊空間加入大型腳手架和工人雕塑,生動再現工業生產場景;分解工業產機器為小體量構件,作為工業景觀符號,直接參與文化景觀營造[5](如圖1)。
“歷史層積”是指不同時期的歷史遺存在特定空間范圍或對象上不斷疊加、累積的過程[6]。工業建筑的建成、繁盛、廢棄至改造更新,始終處于動態變化的狀態,并與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在工業遺產轉型公園的設計改造中,除應建立遺產對象空間與文化之間的關聯,應建立“時間——文化”關聯:厘清工業景觀演變的時間脈絡,并關注場地景觀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巴黎拉維萊特公園,將基地按照120mx120m劃分網格,在網格交叉點分別設置了35個10m2體量左右的紅色“Folie”構筑物。這些“Folie”建筑中,有的作為圖書室、展覽室等基礎設施,有的沒有實際使用功能。它們重新組織和劃分了場地,并具有強烈的可參與性與可轉換性特征,為一些尚未發生、可能發生的公共活動提供了可能。
2.4生態修復
由于場地長時間受廢水、廢氣、廢渣等工業污染物的侵害,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公園改造實踐中,通過可再生能源利用、污水分離凈化、植物修復等措施進行場地的生態修復。修復過程本身兼具歷史教育意義,成為參與公園景觀塑造的內容。
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北杜伊斯堡公園水渠岸邊的“風塔”裝置,利用風能,利用風輪提升水渠中的凈化水至高架步行橋,用于旱季灌溉用水。在其他季節,風塔將水循環落下,形成循環落水景觀,豐富了園區的視聽景觀體驗。中山岐江公園琥珀水塔改造,在原有水塔外圍加建玻璃外墻,頂部置入太陽能裝置,利用太陽能進行水塔構筑內部的冷熱風交替循環,起到降溫作用。水污治理方面,北杜伊斯堡公園將水環境治理作為首要目標,設立凈污水分離凈化與雨水收集系統。工業廢水經由管道排走,生活污水和雨水經冷卻池和沉淀池過濾,進入水渠。水渠兩側種植水生植物,進一步凈化。土壤修復方面,料倉花園針對土壤污染問題,表面覆蓋瀝青密封,引入近450種野生植被覆土,借助其強大的恢復凈化能力進行生態演替。同時設立了分離的排水設施,避免雨水滲透造成污染物溶解擴散。
3結浯
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是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類型之一?;谖幕暯?,其既能夠通過工業設施的再利用,詮釋工業歷史,保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又在舊形式種容納新的社會功能,建立文化新秩序;基于生態視角,轉型公園實踐較之其他模式(轉型創意園區、社區、博物館群等),能夠更好的適應場地生態的復雜性,參與修復城市生態系統;基于社會視角.轉型公園實踐將城市生活與場地改造相結合,塑造可觀、可參與的公共空間。公園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激發城市活力。都市工業遺產轉型公園適應性策略的探討,對于城市更新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系201 9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景觀敘事視角下的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再生利用研究(項目編號:2019SJA1289):常熟理工學院項目化應用型課程立項建設《景觀設計專題課程群》。
參考文獻
[1]賀旺.后工業景觀淺析[D].清華大學,2004.
[2]王天賦,臺灣華山1914文化產業創意園城市工業景觀的重塑[J].工業建筑,2015,03:6265+94
[3]彭昕玥.景觀都市主義在城市“廢棄景觀”改造中的應用[D].南京工業大學,2013
[4]郭涌.承載園林生活歷史的空間藝術品解讀法國雪鐵龍公園[J].風景園林,2010 (06):113-118.
[5]俞孔堅,龐偉.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J].建筑學報,2002 (08):47-52
[6]肖竟,曹珂.基于景觀“敘事語法”與“層積機制”的歷史城鎮保護方法研究[J].中國園林,2016,32 (06):20-26.
作者簡介
王天賦/1987年生/女/山東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景觀設計理論及其實踐(江蘇蘇州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