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藝虹編撰的《鋼琴教學與實踐》(2013年7月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從實踐教育的角度對當前我國鋼琴教育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分析,概述了鋼琴音樂與演奏內容,其中包括國內外鋼琴音樂風格、流派與特色等,并從彈奏技術等層面進行了創新研究,對高等鋼琴音樂教育的現代發展提出展望。
起源于西洋文化的鋼琴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歷史較短,因此在理論創新與實踐教學過程中也存在頗多問題,最為關鍵的是理論研究與實踐教育的“脫節”。《鋼琴教學與實踐》一書的作者認為,隨著高等教育音樂學科的建設力度不斷增大,學界對鋼琴教育理論的研究也逐漸增多,但從整體上看,現有的大部分研究視角都傾向于理論層面,缺乏對實踐的指導性作用且大部分內容來源于國外教育理論,因此對我國的高等鋼琴教育民族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不盡如人意。在《鋼琴教學與實踐》一書中作者提出,要通過加強與不同區域、民族的專業傳播機構或個人的合作,精準化打造傳統民族音樂的跨文化傳播隊伍,以傳播地區的優勢與親和力,縮小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與各傳播受眾的心理距離。
在融媒語境下傳統民族音樂的跨文化傳播中,由于傳播各要素的問題導致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跨文化傳播現狀不盡如人意,需要立足融媒語境,以局部優化達到整體效益最大化的路徑方式重構當代傳統民族音樂的跨文化傳播新征程。同時,《鋼琴教學與實踐》的作者以實踐角度對鋼琴教育的歷史形態進行具體量化研究。指出我國的高等鋼琴教育一直以來較為依賴西方理論與案例,缺少對民族音樂文化素材的審視與創新,傳統民族音樂藝術內容豐富卻遲遲得不到“開采”,這既是傳統音樂藝術傳承的緊急問題,也是中國民族化鋼琴人才塑造過程中的重要阻礙。
高等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方向勢必要堅持以民族音樂文化涵養為教育特色,從而走出與西方鋼琴教育全然不同的新途徑。結合《鋼琴教學與實踐》來看,堅持高等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必須從兩個部分入手:第一是以民族鋼琴語言描繪中國音樂故事,我國鮮明的地域差異性特征塑造了種類繁多的音樂文化作品,高等鋼琴教育可以結合民族音樂內容素材,將傳統民樂特色與鋼琴教育相結合,如儲望華的鋼琴作品集對民歌、民族語言習慣的承襲與創新,這不僅豐富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更契合了民族音樂特色,真正將民族音樂與鋼琴教育融合協同,形成了民族化發展的特殊標識。第二是塑造高等鋼琴教育環境,首先利用強大的媒介功能強化民族音樂之美,其次將民族音樂鋼琴家與高等鋼琴教育形式相結合,通過授課或演講等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激發對民族鋼琴音樂的探索,從而實現高等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目標。
跨文化語境代表著當前高等鋼琴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趨勢,也表明了我國高等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以“走出去”戰略為發展要義,實現當代高等鋼琴教育的最高目標。結合《鋼琴教學與實踐》來看,我國高等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要結合國際發展思路,以技為長以藝為核,才能突破桎梏,實現價值:首先要結合歐洲后現代主義哲學派提出的理性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多元與差異思維;其次要根據布蕾津卡的實踐教育策略有針對性地設置高等鋼琴教育課程,以塑造情境、明確目的為核心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最后要根據現代建構主義代表者斯皮羅的“隨機管理機制”構建高等鋼琴教育的多維途徑與方法,從而以實踐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跨文化語境加劇了我國民族化高等鋼琴教育的發展阻力,卻也為其提供了改革機遇,在全球教育資源不斷流動的今天,如何堅守本心實現蛻變是我國高等鋼琴教育的主要任務,更是鋼琴教育民族化發展環節中的關鍵步驟。
[本文為2019年綏化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提高應用能力為導向的鋼琴即興伴奏課模式化教學方法研究”(項目編號:JJ20190026)的研究成果]
(侯麗麗/博士,綏化學院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