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為獲得非法利益或規避法律規定義務,虛構或串通利害關系人,以偽造證據、虛構事實的手段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意圖利用法院的裁判權和執行權實現非法目的的訴訟行為。隨著近些年法治社會的進步,在依法處理糾紛的風氣日益向上的情況下,虛構事實并利用司法機關的認定的虛假訴訟行為開始露出水面并有愈演愈烈之勢。而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依法享有對民事訴訟全程監督的職能。因此,本文從虛假訴訟的本質、特征分析著手,就檢察監督民事虛假訴訟正當性問題加以了研究。
關鍵詞 檢察監督 民事虛假訴訟 虛假訴訟正當性
作者簡介:江靈均,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訴訟法、證據法。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161
一、前言
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將“虛假訴訟罪”入刑,解決了虛假訴訟行為的刑法規制問題;2018年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了法釋〔2018〕17號《關于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對虛假訴訟罪的基本行為特征、入罪標準、管轄法院進行了規定,給虛假訴訟罪的處理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指引作用。但從實際的訴訟情況來看,即便在如虛假訴訟刑事追責有了實體法方面的依據,但在程序法層面的缺失導致本罪的刑事程序啟動困難,故而,有必要針對此類問題就檢察監督民事虛假訴訟正當性進行研究。
二、關于檢察監督民事虛假訴訟正當性研究的分析
(一)虛假訴訟的內在本質
虛假訴訟是加害人虛構事實利用司法系統的公信力做背書、謀求不正當利益并侵害第三人利益的行為,《解釋》第一條即明確了虛假訴訟的核心本質是“捏造民事法律關系、虛構民事糾紛”。《解釋》第二條明確了妨害司法秩序的情形,只要讓人民法院基于捏造的事實“采取了財產保全或者行為保全措施的”“致使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干擾正常司法活動的”即可,若虛假民事訴訟者的一系列訴訟行為,最低程度也讓法院開庭進行了審理,更有案件已經進入了執行程序,顯然已經達到了擾亂司法的程度。
然而,事物的本質往往無法一眼得出結論,尤其是在以往民事司法活動中,當事人主義決定了司法機關只能被動審查民事案件當事人提出的訴求而不能主動去審查太多案外的情況,優勢證據規則又決定了司法機關不需要當事人提供十分確鑿的證據即可以定案。現以一因離婚引發的虛假投資理財協議案為例。付某是留美女博士、重慶某醫院知名醫生,其丈夫劉某是擁有多家企業、身家過億的商業巨頭,年齡相差達15歲的兩人于2002年結婚。2013年5月20日,付某向重慶市渝北區法院遞交了與劉某離婚的起訴狀,在起訴狀中,付某稱劉某有家暴、涉嫌強奸多名女性、長期與他人保持婚外性行為等情況,要求與劉某解除婚姻關系并分割價值數億的家庭財產。在付某提起離婚訴訟后,劉某陸續伙同其母午某、其姐劉某甲、其妹劉某乙(均是家無長物的務農人員)展開一系列虛假訴訟,具體包括:2013年11月,以午某、劉某甲、劉某乙為原告,以劉某為被告,用一張只有寥寥數行字卻涉及金額高達7930萬元的投資理財協議復印件展開訴訟,該訴訟于2013年在重慶市五中院迅速達成調解協議,約定劉某需向三原一告償還7930萬元投資款;2014年2月24日,午某、劉某甲、劉某乙又起訴劉某,要求劉某返還其占有的劉某丙(劉某等人父親、午某丈夫,其時已過世4年)遺產5070萬元,該案件在重慶市大渡口法院經簡易程序審理,判決劉某需承擔全部返還義務;2014年9月17日,午某、劉某甲、劉某乙將劉某起訴至重慶市五中院,要求劉某償還投資理財收益。
只要案件原告提供了形式上真實的投資理財協議、并提供了支付投資理財協議款項的證據,滿足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司法機關就不得不對這一投資理財行為予以認可。在這一情況下,如果沒有第三方被害人出現,那么投資人的“虛構事實”行為就會被披上合法的外衣,難以被發現并追懲。
《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列舉了虛假訴訟高發的數種行為,其中就包括劉某等人所涉及到的 “與夫妻一方惡意串通,捏造夫妻共同債務的”和“與他人惡意串通,捏造債權債務關系和以物抵債協議的”等情況。司法機關在遇到這類案件的時候如果發當事人之間存在虛假訴訟的嫌疑,就應當依據職權主義進行檢察監督,主動查明更深一步的事實,確實發現存在虛假訴訟行為的,應當中止民事司法行為移交公安機關啟動刑事處理程序。
(二)虛假訴訟的外在特征
雖然《解釋》明確了虛假訴訟高發的數類行為,但不能要求在這些民事司法活動中司法機關均事無巨細的以職權主義傳喚當事人詢問案件細節以求發現“虛構的事實”,這與司法效率原則相悖,因此在《解釋》規定的行為之上,還需要有更為明確的特征來幫助司法機關對虛假訴訟行為進行認定。
以真實的虛假民事訴訟案件為依托,虛假訴訟行為至少包含以下幾個顯著外在特征。第一,原被告雙方特定,虛假訴訟行為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需要做到對局勢全盤可控,首先就要做到對涉案人員可控,串通進行虛假訴訟的人斷然不會是一般的陌生人,必然是在職務上、血緣上或者其他關系上比較密切的人,虛假民事訴訟者一般會讓自己的血親參與到捏造事實的行為中來,以求大局可控;第二,迅速結案,虛假訴訟當事人為了防止夜長夢多,往往會選擇最迅速的方式了解案件,在劉某上上述案件中,或調解方式結案,或以簡易程序結案,在高達數千萬元涉案金額的案件中,以這樣的速度結案顯然是不正常的。
(三)虛假訴訟的刑事程序啟動難題
在庭審中司法機關發現可能涉嫌虛假訴訟行為的應當主動啟動虛假訴訟的刑事追責程序,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偵查處理,這種情況下面對法院移送的線索公安機關往往不敢怠慢,通常會有一個好的處理結果。要直接推翻法院的司法認定,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或者第三人撤銷之訴,當虛假訴訟被告知曉自己成為虛假訴訟被害人后通過相關法律對自己民事救濟程序上的權利,但不管是審判監督程序還是第三人撤銷之訴所需要耗費的精力、財力、時間都遠非一個普通人能承受,且大部分案件尚無最終定論。
遺憾的是《解釋》并未對被害人發現虛假訴訟行為后的報案程序、立案偵查標準等作出規定,如果不解決這一難題,將會有諸多虛假訴訟的被害人因為無法啟動刑事程序而導致本《解釋》的加重情節淪為空談。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至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對虛假訴訟的刑事追責程序不必要等到民事司法結果被推翻了以后,只需要有基本的證據能證明有虛假訴訟的事實發生即可以開展刑事追責程序,否則將會導周期長、成本高、給虛假訴訟受害人帶來二次傷害等諸多問題;其二,建立虛假訴訟案件聯動機制,檢察院有民事案件監督權、公安機關有偵查權、法院自身參與到民事訴訟中,多機構聯動開展虛假訴訟刑事追責程序,同時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單一機關人員淪為虛假訴訟行為人“保護傘”造成的案件無法開展的情況。
(四)虛假訴訟的民事檢察監督
近年來,檢察機關不斷加大對民事虛假訴訟的監督力度,維護訴訟誠信和正常民事訴訟秩序。每一年,最高檢組織開展民事虛假訴訟專項監督活動,進一步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的打擊懲治力度。最高人民檢查院要求各級檢察機關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的打擊懲治力度,重點打擊中介服務機構“居間造假”、涉案人員眾多的“規模性造假”,以及有關人員為了個人利益主動參與造假等虛假訴訟行為。此外,最高人民檢察院表明,懲治民事訴訟中濫用訴訟權利、虛假陳述、偽造證據、提供虛假證據等訴訟失信問題,是檢察機關開展民事審判和執行監督工作的重要內容,并落實了相關的措施以及行動頻頻亮劍。最高檢部署在全國檢察機關開展虛假訴訟專項監督;發布《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為打好“三大攻堅戰”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對涉“三大攻堅戰”虛假訴訟的監督和懲治; “兩高”聯合發布《關于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全面梳理人民法院在非訴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各仲裁機構、公證機關在出具非訴執行法律文書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虛假仲裁和違法公證的監督,加大調查和追責力度;加強與同級法院的溝通交流,召開聯席會議,通報專項活動開展情況,積極爭取人民法院的支持和配合,充分發揮人民法院依法對仲裁、公證案件進行司法審查等功能作用,共同防范虛假訴訟行為向仲裁、公證環節蔓延,進一步增強懲治虛假訴訟的合力。
在具體的行動上,全國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一體化工作機制的優勢和作用,采取檢察長牽頭帶領刑事、民事檢察部門資深檢察官組成專案組辦理虛假訴訟監督案件,逐步在省、市兩級檢察院建立虛假訴訟監督指揮協調中心。在強化辦案的同時,檢察機關也加強普法宣傳,共建崇尚誠實信用、遵守公序良俗的法治文化,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訴訟打假”。具體做法如下:
1.以案尋案,深挖線索。虛假訴訟案件線索隱蔽性較強,坐等當事人主動申訴或申請監督的案件少之又少。為提升對虛假訴訟行為的打擊力度,檢察機關應轉變以往“等靠要”的工作方式,主動深入審查各類民事監督案件,以案尋案,就是用已知與此案相關的案件作為出發點,深挖線索。
2.深入調查,確保質量。虛假訴訟案件的當事人往往存在通過惡意串通虛構事實的情況,致使案情真假難辨。因此辦案人員需要在深入調查核實掌握充分證據的基礎上,促使當事人如實供述,確保案件質量經得起法律和時間的檢驗。
3.司法聯動,形成合力。虛假訴訟案件往往與其他犯罪交織,全市檢察機關民行部門緊緊圍繞當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通過加強與刑檢、控申等部門的協作,努力爭取公安機關、人民法院的配合,通過對重要案件線索進行調查,及時收集固定關鍵證據,為虛假訴訟案件的順利辦理打下堅實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解釋》以及實際的虛假民事訴訟案件實打實的了解明確虛假民事訴訟的內在本質與外在特征,在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各級的檢察機關嚴格的民事監督執法配合下,最低限度的降低虛假訴訟的刑事程序啟動困難的程度,保持民事訴訟的正當性。
參考文獻:
[1]王子涵.檢察機關監督民事虛假訴訟的模型設計[J].中國檢察官,2016,20(31):68- 71.
[2]邢和平.淺議虛假訴訟中檢察監督的完善[J].中國檢察官,2014,16(17):61-63.
[3]孫加瑞.檢察機關對于虛假訴訟的監督方法[J].人民檢察,2014,28(14):37-40.
[4]楊賢.淺談完善檢察機關對民事虛假訴訟監督機制思考[J].卷宗,2017,28(22):892- 892.
[5]林宗保.論如何提高虛假訴訟的檢察監督效果[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6,32(11):33-33.
[6]李田紅,房琦.虛假訴訟檢察監督之實踐路徑[J].中國檢察官,2014,28(10):563-563.
[7]孫海濤.基于民事審判中虛假訴訟的刑法規制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7,28(1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