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增強的背景下,以老年人為詐騙對象的事件日益增多且表現出手段詭秘多變、層出不窮的特點,給老年人在物質上、精神上造成了極大創傷。為了保障老年人的人身與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穩定發展,本文擬對當前老年人受騙的特點和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防范老年人上當受騙。
關鍵詞 老年人 上當受騙 防騙對策
基金項目:2018年度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社會治安治理研究中心指導項目:老年人防騙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8C015)成果。
作者簡介:王芳,湖北警官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會計、經濟犯罪偵查。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178
自本世紀初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人口加速老齡化的趨勢下,以老年人為對象的騙局也日益增多且表現出手段翻新、層出不窮的特點,給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很大創傷。為了保障老年人的人身與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穩定發展,就應該對老年人受騙的特點和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防范老年人上當受騙。
一、當前老年人上當受騙的特點
根據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規定凡年滿6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屬于老年人,截止2018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4億,占總人口比例的17.5%。在有關“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騙”的調查中顯示在保健品消費,電信詐騙、投資理財等事件中老年人受騙率較高。其受騙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受騙類型復雜多樣
當前老年人上當受騙的類型越來越多。根據《老年人消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42.8%的老年人曾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有些騙子利用老年人普遍性格樸實、防范意識低的特點,以電話欠費、賬戶不安全、免費體檢為由使老年人受騙。還有些騙子利用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同情心泛濫的特點在獲取信任后騙取錢財。另外還有一些老人盲目聽信廣告上的功效,一味地相信所謂專家的推薦從而導致上當受騙。除此以外還有些老年人因為投資、封建迷信和在選擇養老服務時受到欺騙。
(二)詐騙手段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當前騙子的詐騙手段詭秘多變、層出不窮,主要表現在:一些“涉老”經濟犯罪和詐騙作案方式呈現職業化趨勢,老年人甄別難度大;有些涉案企業或公司從小作坊、路邊店發展到進高級寫字樓注冊公司,組織結構嚴密,欺詐手段多、翻新快。另外當前以超高額回報誘騙老年人購買理財產品、變相集資、公司債權等非法金融產品成為發展最迅速,社會危害大,涉案金額多的新型詐騙手段。而且有的還采用偽基站、新媒體等信息化誘騙手段,覆蓋面廣,受騙群體多;有的在大街小巷、流動人群等發布虛假廣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導致打擊難度大。
(三)受騙人員多呈現孤獨感高的特點
通過對有受騙經歷老年人的特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男性、文化水平和月收入水平低、70-79歲、身體狀況差的老年人更加容易上當受騙,而且這些受騙的老年人大多為空巢老人或獨居老人,表現出很強的孤獨感。他們為了避免孤獨往往會尋求更多的社會互動和社會聯結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這就容易導致其上當受騙的風險。
(四)受騙危害嚴重
當前使老年人上當受騙的事件給受騙老人及其家庭往往會產生極大傷害。如在保健品消費詐騙中老年人因服用三無產品不僅對身體造成危害,而且還會導致多年積蓄甚至是僅有的養老錢被詐騙一空,從而使家人關系緊張,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另外鑒于行騙老年人的違法成本通常較低,而收益又會很高。這就一度使得當前有些年輕人甘愿充當陌生老年人的“孫子孫女”騙錢謀生,不謀求正當職業發展,污染社會風氣,產生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二、當前老年人上當受騙的原因
近年來老年人上當受騙事件或案件頻發多發,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主觀原因
老年人上當受騙的主觀原因主要表現在自身生理和心理以及法律意識和信息意識缺失兩方面。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都患有各種慢性病,他們普遍對患病就醫、保健品、養老保障表現出極大的關注,他們經不住騙子的一番神吹軟磨和小恩小惠,不知不覺就會中了無良商人、詐騙分子的圈套。而且當前老年人思想觀念普遍陳舊落后,不愿意也不想接受新生事物,新知識信息缺乏,他們對理財等欺詐問題了解少,對犯罪的辨認和防范意識差,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老年人“較強的投機心理、較低的判斷能力”這一雙重特點違法犯罪。另外當前老年人普遍安全感不足,一旦安全感得不到滿足,老年人就會感到焦慮,在特定環境下,為填補孤獨感就容易信任別人,特別是權威人士從而導致上當受騙。老年人通常在受騙以后由于對法律意識的缺失也很少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導致騙子違法成本低。
(二)客觀原因
老年人上當受騙的客觀原因主要有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環境方面主要表現在:目前我國社會快速老齡化和養老體系不健全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能力較低,社會關愛老年人沒有形成氛圍,老年人普遍感到較為孤獨容易受到欺騙。另外針對老年人的服務機構較為匱乏,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不夠容易導致社會對老年人的支持力度不夠。二是家庭環境方面表現在:當前我國空巢老年人家庭已接近一半,老年人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和少子化已成為當前突出的社會問題。而且有的子女認為給父母點生活費就行,平常也很少看望。有的老年人喪偶或子女不在身邊,更缺少家庭關愛;有的老年人雖衣食無憂,但缺乏家庭溫暖;有的老年人既無物質保障又無精神安撫。這都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當被關懷的需要在家庭得不到滿足時,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的“溫情”感化,一些傳銷、推銷人員對老年人顯得比其親生子女還親切,這種突如其來的“熱情”和“關懷”,導致很多老年人遭受“溫柔一擊”。
三、防范老年人上當受騙的應對對策
既然當前社會、家庭環境和老年人自身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信息意識和法律意識缺失容易導致老年人上當受騙,且老年人上當受騙容易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多重隱患,危害極大,因此就有必要對老年人上當受騙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多管齊下,精準發力,采取多種措施和對策防范老年人上當受騙。
(一)構建相關制度、豐富社區活動
老年人上當受騙是一個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將該問題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完善公安、工商、食藥監、金融、電信、城管等部門協調聯動合作機制,整合資源,齊抓共管,多措并舉打擊老年人上當受騙案件。如食藥監局應加強老年消費品尤其是保健品的質量把關,對保健品公司建立嚴格把關程序,確保老人購買到安全放心產品。并充分發揮社區和社區警務室的職能,讓社區多開展老年團體活動,多讓老人學習交流,發展其興趣,讓老年人體驗到個人價值的存在感而忽略老化帶來的負面效應。鼓勵大學生或志愿者去社區與老人交流,多給老人普及防受騙現代化手段,讓老年人不與社會脫節,減少孤獨感,增加安全感,不易被騙子抓住弱點。同時,完善老年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保障老年人權利。
(二)借助各種媒體開展宣傳防止受騙
政府各部門要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多種新聞媒體,發布公益廣告,開辟相關欄目,以案說法,舉一反三;電信部門發布防范以投資理財、P2P網貸等名義詐騙的公益短信。社區可通過定期舉辦老年人投資理財、養生保健風險防范實務講座以及張貼宣傳海報等形式來宣傳防范知識,達到提醒警示效果。政府部門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視頻定期地在多媒體上宣傳跟報道老年人上當受騙案例,強化老年人對騙局的認知和了解,以防止上當受騙。
(三)嚴打重罰涉及老年人受騙的案件
各相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責,對外公開舉報電話,確保受理案件有機構、有人員,實行嚴打重罰。工商、食藥監等部門要加強對市場主體經營活動監管,消除監管盲區,形成監管網絡。全面推行媒體、廣告公司、通信部門等虛假廣告保證金制度,對虛假注冊公司、違法虛假宣傳要嚴肅查處;城管部門要徹底治理街頭“狗皮膏藥”、“牛皮癬”、流動傳單廣告等,切實減少老年人街頭受騙;金融等部門要加快建立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對使老年人上當受騙的單位和個人要列入“黑名單”,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銷售假冒偽劣藥品、保健品等的犯罪案件;公安部門要發揮比較優勢,對各種老年人受騙案件,受理一起,快速打擊一起,形成老年人受騙案件的高壓打擊震懾態勢。
(四)強化親情關懷、注重社會支持
防止老年人上當受騙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親情關懷。而親情關懷中子女是其關鍵性因素。子女不僅要從物質上贍養老年人,更為重要的是從精神上關心老年人,經常和老人交流溝通,準確掌握老人身體狀況和生活規律,了解老年人思想動態,彌補老人情感缺失和心理需求,從而減少老年人上當受騙的風險,對涉老違法犯罪早發現、早預防。另外還應注重社會的支持如在政府層面,要完善醫療、養老保險制度,積極建立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社會養老體系,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在社會層面,社區、物業部門應經常組織開展老年人文體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解除老年人后顧之憂,從而防止老年人遭受情感詐騙。
(五)提高自身素質避免上當受騙
老年人應該盡可能的完善自己的行為,可通過參加老年大學、各種社會團體等方式多學習、多與社會交流,還可以通過聽廣播、多看報紙新聞讓自己視野開闊,了解更多真實現象本質,不讓自己與社會脫軌,讓自己不容易受人暗示進入騙局受到傷害。另外老年人在得知自己受騙以后應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維權或盡快到公安機關報案,保存好相關證據,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
總之隨著老齡人口的逐年增長,以老年人為詐騙對象的刑事案件也會越來越多,詐騙類型和手段也層出不窮,對社會和家庭帶來極大危害。除了強化親情關懷、注重社會支持以外,還必須加強各部門協調合作、完善相關制度、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避免老年人上當受騙,從而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還他們一個幸福的晚年。
參考文獻:
[1]徐燁,高飛,徐杰,等:基于老年人受騙案例的社會心理學[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11(36).
[2]荊靂鈞.42.8%老年人曾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N].中國工商報,2018年1月1日.
[3]張林、牟忠琛,等.社會支持與老年人受騙傾向的關系: 一個有中介的調節模型,心理與行為研究[J],2017,11(6).
[4]袁勇.老年人被騙誰之過[N].經濟日報,2017年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