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匯閩 陳瑤 南美花
摘 要 貴州作為國家扶貧的主戰場,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貴州省近年來在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同時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貴州中藥材產業扶貧經驗的梳理總結,發現其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中藥材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從而充分發揮中藥材產業經濟價值高、環境適應性強、產業鏈條長、帶動就業廣的特點,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
關鍵詞 貴州 中醫藥 產業扶貧
基金項目:2018年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項目“中醫藥頒布背景下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研究”(2018jd091) 。
作者簡介:王匯閩,貴州中醫藥大學,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學;陳瑤,貴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法學、法社會學研究等;南美花,貴州中醫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法學、知識產權法等。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00
一、產業扶貧長效機制的理論基礎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觀點認為,企業從本質上說是各種利益相關者共同組成的,企業的目標是為利益相關者創造財富和價值,而不是簡單的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本研究中引入利益相關者理論有助于分析對中醫藥企業在產業扶貧工作當中的行為模式及其內在機理,從而對中醫藥企業產業扶貧長效機制的構建奠定理論基礎。
企業社會責任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應包括經濟、法律、道德以及慈善責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模型。現階段我國在“十三五”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全面脫離貧困,在脫貧攻堅工作當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尤為凸顯。企業不僅要追求自身利益,同時還要履行社會責任。
二、貴州省中藥材產業扶貧現狀概述
(一)貴州省中藥材產業扶貧典型案例概述
經過調研發現,貴州省中藥材產業扶貧成功經驗和案例不少。如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從事仿野生種植天麻和以仿野生種植天麻為原料的“九龍騰”牌天麻系列產品,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公司+合作社+農戶”兩種模式,使其所處中壩村從以前70%的精準扶貧戶,到2018年下半年幾乎全部實現脫貧。赤水市信天中藥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實現現自然野外基地總規模達到30000畝,成為國內最大的國家級金釵石斛野外種植基地,走出了一條“點石成金”的脫貧致富路,實現三大產業年總產值20億元。安順市西秀區鈺霖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安順市藥王谷生態觀光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在鞏固原有經營的基礎上,積極打造品牌文化、擴大企業經營、推廣大健康“藥旅”結合新模式,帶動更多農戶脫貧致富。貴州信邦中藥材發展有限公司形成了中藥材 “良種繁育—規范化種植—中藥飲片生產—植物提取—研發—銷售”的中藥產業鏈。該公司以貴州為中心全力打造中藥材良種選育育基地和種植推廣基地并向全國輻射,農戶通過基地務工或種植中藥材,可實現年收入5000元/畝以上。貴州三泓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太子參、頭花蓼等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種植、加工、銷售和研發為一體,兼銷售保健食品、食品,綜合開發山地資源,于2016年6月獲得了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認定證書,通過讓農民參與中藥材的供應,使農戶大部分實現了脫貧。
(二)貴州省中醫藥產業扶貧的主要模式歸納
調研發現,貴州省產業扶貧的主要模式可歸納為兩種主要模式。即:“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和“專業合作社帶動”模式。
1.“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是指以地方龍頭企業為經營主體,經營地方性產業和產品,通過與中介組織或農戶簽訂產品收購合同,吸引中介組織或農戶參與農業產品的種植和經營當中,并在企業的技術指導下統一生產,企業進行深加工和對外銷售,以實現拉動企業自身與貧困群體互利共贏、協調發展的商業經營模式。在貴州省主要采用的是“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三種形式。 這種模式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不難看出,企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市場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而且貧困地區能夠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政策優勢,發揮地方脫貧的內生動力,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2.“專業合作社帶動”模式
“專業合作社帶動”模式是指農業生產者的帶頭人、技術能手、政府組織、農業技術協會等,在產業扶貧吸引農戶以土地、勞動力、資金等方式入股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者專業協會,合作社或者協會統一組織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并實行統一管理,到每年年底或者固定時間進行分紅的一種模式。通過調研發現“專業合作社帶動”模式是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推動下,農戶自愿組織、農戶自主經營、農戶自主管理。這種模式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尤其在扶貧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合作社分工明確,有明確的市場調研,有產品銷售的渠道,有風險共擔的組織,能夠保障農民的最低收入。
三、貴州省中醫藥產業扶貧模式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措施
(一) 貴州省中醫藥產業扶貧模式存在的問題
1.政府角色層面:容易滋生政府權力異化
中藥材產業扶貧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無法脫離政府而單獨運行。但與此同時,在中藥材產業扶貧中,由于政府擁有了資源配置的權力,因此,就有可能面臨著權力“異化”的潛在問題。在個別地方,政府未能充分融入中醫藥產業扶貧機制,“兩張皮”現象也較為明顯,政府與中醫藥產業扶貧之間的這種內在張力會影響到扶貧長效機制的生成,從而引發不良后果。
2.貧困人口層面:缺乏動態跟蹤與精準管理
在中藥材產業扶貧過程中,必須對貧困人口的基數及其范圍實行精準識別。但從貴州省的現有實踐來看,在局部范圍內尚存在著貧困人口進入退出機制僵化的情形,這也將會嚴重影響到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的有序開展。建檔立卡是為了解貧困狀況、分析致貧原因及摸清幫扶需求,是精準識別貧困戶和貧困村的監管方式之一,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已治愈并脫貧居民由于自身發展和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弱,不愿退出,長期占有國家資源,享受扶貧待遇,使得真正需要的貧困居民無法享受應有的幫扶而仍處于貧困狀態。
3.扶貧機制層面:信息扶貧與中藥材扶貧脫節
貴州作為大數據、云計算中心,在信息共享方面有著天然優勢。然而,當前信息扶貧與中藥材扶貧相互脫節,未能演化出共享共治的互益模式。例如,為了推進全省扶貧信息工作的開展,早在2013年,貴州省就開始研發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和全省扶貧數據庫等大型“電子數據中樞”。但迄今為止,絕大多數縣市的中草藥扶貧工作仍未能與貴州省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及其貴州省全省扶貧大數據庫實現有效對接,與全省扶貧數據、健康檔案數據等大型數據庫的互聯與互通任重道遠。
4.扶貧模式層面:兩種模式的長效機制不完善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普遍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規模小、品牌號召力低、市場渠道不寬、企業競爭力低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對中醫藥產業扶貧產生影響,特別是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問題最引人注意。一方面,貧困農戶的市場競爭意識差,而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差。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貧困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更為嚴重。此外,“專業合作社帶動”模式也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產權結構模糊。盡管合作社在合同中明確規定了各成員收益比例,但一旦進入市場,合約以外的經營所有權被企業與少數人占有。 二是缺乏規范化管理。目前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人大都是合作社的發起人,較其他成員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但管理缺乏的專業性,這阻礙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二)貴州省中醫藥產業扶貧模式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促進精準扶貧人口與政府扶貧人員的雙重意識覺醒
授人以魚都不如授人以漁。因此,促成精準扶貧人口的思維轉化及其意識覺醒,就成為影響中草藥產業扶貧績效的重要因子。大量扶貧開發成功案例證明,精準扶貧不僅需要物資扶貧,更需要精神扶貧,全面提升貧困人口的生產經營、專業技能和社會服務素養,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持久脫貧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對于政府的扶貧工作人員來說,意識覺醒也同為重要。為了建立中草藥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必須引入責任制,利用責任制來對扶貧工作人員進行動態考核和量化考核。
2.實現信息扶貧與中藥材產業扶貧的制度共享
信息是現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只有掌握信息才能獲得競爭先機和合作機會。一方面,通過建立信息扶貧與中草藥產業扶貧的互聯互通,能夠使得兩者衍生出良性互動機制,進而使得兩者產生“合力”,共同致力于扶貧對象的精準化與扶貧工作的有序化。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扶貧與中草藥產業扶貧的“二次聯手”,也能為民族地區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新的視閾,從而創新既有的扶貧模式,走出一條具有民族化、地方化、高效化特色的民族地區特色扶貧道路,從而實現扶貧模式上的自我蛻變與自我升華。
3.大力推進龍頭企業發展,構建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
地方政府應該制定或完善扶貧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例如可以從拓寬企業信貸融資渠道,為企業搭建產品銷路平臺,加大稅收和財政的支持力度,在土地經營權方面加大至支持力度,從而激發龍頭企業的競爭活力。同時,在產業扶貧當中,構建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和農戶的利益平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政府負責對利益聯結的內容、途徑、目標等進行宣傳,輔導貧困農戶參與其中,積極爭取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另一方面,規范合同內容,政府對合同內容進行監督和審查,以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定義模糊,并引導農戶學習相關法律方面的知識。同時,如果政府能夠以三方協議的方式參與其中,這對規范和監督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無疑是有好處的。
4.推動合作社制度建設,建立規范的內部治理結構
合作社的治理結構是:民辦、民管、民受益。而如何規范合作社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共贏共發展的局面是最為核心的問題。首先,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其次,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要明確利益分配格局,將最后的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和股金分紅。再次,建立高效、民主的決策機制。每位合作社成員社員必須有表決權和知情權,使貧困農戶的參與度得到提高。
5.推進農戶自身素質建設,提升農戶種植技術水平
貴州省農戶增收速度總體來說較慢,關鍵因素在于貧困農戶對種植新技術知識的吸收和應用能力較差。部分貧困農戶存在靠政策吃飯的懶惰思想,對新生事物的認知缺乏好奇心和動力。因此,貧困戶應積極主動充實自己,克服懶惰思想,同時要增強信心,積極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技術和技能培訓,從而提高其競爭力。此外,要通過不斷強化自身內在建設,從而更大限度地獲得產業經營帶來的收入并取得利益均等的各項權利。
參考文獻:
[1]田鵬,陳紹軍.“公司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運作機制分析——基于新經濟社會學的視角農業發展[J].農業經濟,2016(6).
[2]王春萍,鄭燁.21 世紀以來中國產業扶貧研究脈絡與主題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6).
[3]梁晨.產業扶貧項目的運作機制與地方政府的角色[J].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