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很多女大學生或多或少在心理上存在一種相對剝奪感,這種相對剝奪感主要是基于女生對社會和高校在自己的錄取、培養、就業、待遇等方面與同輩群體相比較而產生的。這種相對剝奪感容易造成女大學生價值觀的扭曲并影響她們的健康成長。社會和學校應該采取一定措施,減輕這種相對剝奪感以使女大學生獲得公平的實現自我的機會。
關鍵詞 女大學生 相對剝奪感 價值觀
作者簡介:周三華,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08
相對剝奪感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S.A.斯托弗(S.A.Stouffer)提出,后經R.K.默頓(R.K.Merton)的發展,成為一種關于群體行為的理論。它是指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者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產生的一種受剝奪的心理感受。由于這種剝奪不是人們與一絕對的或永恒的標準相比較,而是與某一變量,尤其是與自己類似的群體相比較,因此這種剝奪是相對的,易受參照物與被比較者心理變化的強烈影響。研究表明:在大學里“處于相對弱勢的群體如貧困大學生、女大學生、相貌不出眾大學生、非學生干部、少數民族大學生等在和其他優勢大學生相比較時易于產生‘相對剝奪感,影響著個體的健康發展和群體的穩定。”①調查顯示,高校大學女生的相對剝奪感尤其強烈。我們必須對此予以強烈關注,了解女大學生相對剝奪感產生的原因及其對她們價值觀的影響,然后找到疏解這種剝奪感的方法以促使女大學生健康成長。
一、女大學生相對剝奪感產生的原因
隨著男女平等觀念的深入和我國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日益增多,甚至出現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數女生比男生超出約33萬的現象。發展的“神速”和表面的“強勢”,并未完全帶來女大學生理想狀態下社會經濟地位的同等提升。就業中的壓力困難、婚戀中的年齡危機等,使學歷提升后帶來的揚眉吐氣和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慢慢地在和自己周圍群體的比較中被強烈的剝奪感所代替。
(一)高考錄取中的性別歧視所引起的憤慨
長期以來,我國致力于實現教育公平特別是高考公平而不斷努力,但現實社會中所謂“同考不同分”的現象也時而出現。發生在廣州的“2012年8 月19 日12名女大學生的街頭行為藝術”和“8月30號女生剃光頭行為”,目標均為:同一學校同一專業,女生高考錄取分數線卻遠高于男生的帶有性別歧視的不公平錄取方式。另據報道,2012年高考錄取中有12個省份的提前批次錄取分數線出現“男女有別”的情況,最低分數線差距最高達五六十分。盡管部分高校事后通過媒體進行了諸如平衡男女比例、就業需求等方面的解釋,但在公平正義觀念漸入人心的背景下,這種澄清不僅顯得那么蒼白無力,反而證明并強化了對女生性別歧視的客觀存在。這種剝奪女性平等入學權利的做法明顯喪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平等”和“公正”,無疑會遭致女大學生乃至社會的巨大不滿。
(二)學校組織管理中受輕視而產生的委屈
盡管女大學生們靚麗的身姿頻見于大學班團及各類社團組織中,但是基于“女生心眼小,缺乏大局觀念”的傳統陋見,其中唱主角的女生相對較少。不僅如此,基于傳統“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女生角色定位,很多女生的才能難以充分發揮,導致在同等條件下推優評先時女生明顯處于弱勢。在此大環境下,原本雄心勃勃想要大展宏圖的女生逐漸灰心喪氣,自我認同受挫。自我價值難以實現,使得艱難進入大學的女生相對剝奪感加劇,價值觀發生偏差,從向外擴展逐漸向內回歸,對公共事務越來越不關心。有調查顯示,“對政治很關心的女大學生僅為 18.3%,表示對政治無所謂的女大學生為54.6%,而對政治毫不關心的女大學生占總調查對象的 27.1%。”②
(三)同輩相較產生的心理迷茫
很多女大學生臨近畢業的時候都會面臨一個痛苦的艱難選擇,上進心越強越優秀的女生在面臨抉擇時更迷惘:到底是繼續求學深造還是找工作嫁人?學校和老師難以給出完全正確的標準答案,但同齡人鮮活的現實經歷似乎給了最好的參考。高昂深造成本相對應的是不可預知的回報:工作的不確定性,或許更“難”找;青春的透支,個人問題更“難”解決,等。鑒于此,很多女生無奈“明智”的作出了選擇:放棄進一步實現自我的追求而早早踏入社會。自我價值的認同和實現在迷茫和無奈中被消解和分散。
(四)就業方面與男生相較產生的心理失衡
雖然國家在推進就業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出臺了很多政策法規,但由于某些行業的獨特性和女生客觀的生理心理特征,就業領域的男女不平等現象或明或暗存在,并似乎有蔓延之勢。很多自信又優秀的女生一路過關斬將,卻在臨近畢業時因為就業問題難以笑到最后。同樣的甚至是更高的入校分數,同樣的甚至更多的努力付出,同樣的甚至更高的綜合素質,女生在就業競爭中因為性別更容易敗下陣來。就業領域某種程度的區別對待,對女大學生信念價值的摧毀作用是巨大的、顛覆性的。正因為如此,臨到畢業季女生心理問題出現得特別集中,往往被列為就業幫扶對象和心理疏導關注對象。
(五)職業發展前景和薪酬待遇的性別差異加重了剝奪感
性別差異在職業發展和薪酬待遇中的體現也非常明顯,有的公司企業甚至出現同工不同酬現象。對于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而言,存在著顯著的行業進入歧視,在低收入行業中,女性的高等教育回報率高于男性,而在高收入行業中,女性的高等教育回報率則低于男性。③這個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袁曉燕《教育回報率的性別差異研究》,郭鳳鳴、張世偉《性別工資差異緣何擴大?基于職業分割的分析視角》等)。大量事實和研究都表明,在職業發展和薪酬待遇方面性別差異非常明顯和巨大。同樣的教育和智力投入所換來的回報卻大不相同,客觀上存在的不公使女大學生被剝奪感的主觀體驗更為深刻。
二、相對剝奪感對女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相對剝奪感是基于比較而產生的主觀心理感受,而且這種主觀感受也會因參照物的變化而相應的變化,所以它是主觀的,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得個體的主觀心理感受也千差萬別,強弱不一,相對剝奪感也不例外。基于差異性和客觀環境的影響,有些女大學生可能相對弱一點,有的可能比較強,有的甚至沒有。但不可否認,相對剝奪感的存在以及在和不同群體的比較中的持續發酵,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樣,對女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越來越大,不能不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第一,相對剝奪感影響女大學生對公平正義的認識。如前所述,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一直致力于女性解放事業的發展,男女平等的觀念不僅在憲法上得到確保,在社會上更是深入人心,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點之一。女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不僅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而且女權意識開始覺醒甚至高漲,她們不再甘心于一方鍋臺,相夫教子。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知識作為一種新的分配要素鮮活的演繹著知識就是財富的傳奇,求學路上激流勇進而入高等學府的女大學生也渴望著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能到更廣闊的天地學以致用施展才能。但是,心智已開啟,知識能力均做好準備的女大學生卻遭遇了社會或明或潛的歧視和不公,理想與現實的對立沖突造成了女大學生強烈的被剝奪感,繼而引發她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質疑,對多年所受教育的懷疑甚至價值觀的顛覆,而喪失奮斗的動力進而消極頹廢心理扭曲,甚至產生報復社會的行為偏差。
第二,相對剝奪感侵蝕了女大學生的自立意識。自尊,自立,自愛的三自教育是很多高校在女生教育中反復強調的,也是很多女大學生初進校時所奉行的價值理念。然而,相對剝奪感在不公的現實面前持續發酵,使越來越多的女生對“三自”懷疑、動搖乃至放棄,從自立走向依附。時下社會上校園中普遍流行的“干的好不如嫁的好”之類的觀念在女大學生中也頗有市場。在此類觀念影響下,很多女大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交友談戀愛上。根據《2005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報告》,有30.05%的女生把談戀愛作為自己的一種人生體驗;15.79%女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戀愛一切隨緣;49%的女生還認為這是在大學中填補空虛的一種方法。青春年華虛度,時間精力浪費,這不僅與國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本意宗旨背道而馳,更是女性自覺意識的沉淪。
第三,相對剝奪感動搖了女大學生正確的物質觀。因為相對剝奪感的存在,一些女大學生感覺自身的價值不被社會肯定,通過正常途徑難以實現,從而產生替代補償心理。于是她們不再和同學比成績比能力,轉而尋求物質的滿足,不顧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沉迷網絡購物,超前消費,追求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消費,為了滿足物欲拋棄自尊,喪失人格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相對剝奪感使女大學生的婚戀觀出現偏差。《非誠勿擾》中的女嘉賓馬諾曾經說過: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一時間成為網絡的流行語。現實的挫折和庸俗的大環境使得女大學生的婚戀觀越來越功利化,戀愛婚姻上更看重金錢物質而非感情,寧嫁個好房子不嫁個好老公,為了少奮斗20年甚至求包養,或者甘當破壞別人家庭的“小三”。大學生的身份,對很多女生不再意味著知識與進步,而是能嫁個有錢人的某種必不可少的包裝。雖然目前在高校里持這種思想的僅是一小部分,可現實得不到改善,被剝奪感越來越強烈的情況下,根據社會心理學同輩相傳的理論,這種被剝奪感所產生的影響會在女大學生中越來越得到認可和蔓延。鑒于女大學生在中國大學生總數超半的現實,這些影響將對整個社會的婚姻倫理價值觀念造成巨大的沖擊。
第五,強化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女大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巨大負面影響。在高考填報志愿時違背自己的興趣依據我是女性選擇所謂適合女性的專業,在遇到失敗和挫折的時候不去審視自身問題而將我是女生做借口,在人際關系方面對同性的成功持懷疑、輕視甚至否定的態度,在能力發展發面更多的與容貌、社會關系、運氣等外在因素掛鉤,從而將自身定位為柔弱、依附追隨、畏懼競爭和挑戰的角色。保守固化的人格特質的形成,則容易進一步壓制女生潛力特別是創造力的發揮。
三、舉措與應對
首先,相對剝奪感是社會現實在人們心理上的直接投射,國家政府社會都應該共同努力,在入學、就業、職業發展、社會評價各方面消除基于性別差異的不公。男女性別差異是有先天決定的,女性和男性一樣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半,也和男性一樣,完成了自己性別角色所應該承擔的社會義務。人不能因為自己先天的一個方面的優勢而去壓制其他人另一個方面的優勢,進而加劇社會性別歧視,造成社會不公。
其次,相對剝奪感畢竟是一種基于比較而產生的主觀心理感受,在對女生的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引導她們以科學的態度客觀地認識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引導她們正視當前社會所存在的各種現象,采取有利的參照,抱持樂觀的心態,減少相對剝奪感產生的可能性,同時在正視差異的、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上努力爭取兩性間的平等權利。
注釋:
①王偉.大學生群體的相對剝奪感分析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衛生軟科學,2011(5):337-338.
②高雅.淺析當代中國女大學生的政治冷漠現象[J].法制與社會,2012,4(下):229-230.
③高夢滔,張穎.教育收益率行業與工資的性別差異:基于西部三個城市的經驗檢驗[J].南方經濟,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