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旺姆 旦增平措
摘 要: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一些人對職業教育的不正確認識等多種原因的影響,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而我區職業院校教師受到教育理念等多方面制約,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一直不夠理想,影響了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探索我區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關鍵詞:職業院校;心理教育;教育模式
一、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在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些教師進行的教育活動,表面上看豐富多彩,甚至“轟轟烈烈”,但其實卻搞得流于形式,造成教育的形式化問題比較嚴重,而真實的教育內容比較空洞,實質性的教育內容比較少,多數只是進行一些心理健康的測量、咨詢,或是為學生建立一些基本的心理檔案,以應對上級的檢查。這種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不能真正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反而讓學生對的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抵觸情緒。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
在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部分教師認為既然心理健康對學生全面發展如此重要,就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學生的必修課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安排一定的學時和學分。這樣的做法和想法看似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心理健康也確實需要一定的課時教學,但實施這種教育方法時,教師都是按部就班地教,課程學完后進行考試。不但不能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反而增加了學生學業負擔。
(三)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
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著把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醫療化診治的傾向,一些心理教育者主張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醫療診治,實際上把心理教師變成了心理醫生。這樣進行心理教育,不但不能有效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而且會讓學生遠離心理教師。
(四)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
通過調研發現我區職業院校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而言還比較低,許多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問題的認識還比較模糊,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還不到五分之一,大部分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無所謂。而大部分學生有了煩惱時,選擇找教師進行心理咨詢的人還不到六分之一,絕大部分學生有了心理問題常常會選擇向朋友傾訴,而且還有很多的學生認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需要進行心理咨詢或心理教育。因此,可以看出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水平還比較低。
(五)心理教師的師資隊伍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因素
教師的能力素質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就我院而言,專業的心理教師還是非常缺乏的,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來擔任,由于這些教師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采用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模式,學校對心理教師的培訓力度也不夠大,造成心理教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探索
(一)專題講座模式
通過把思想政治教育、青春期教育、公民教育等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這種教育模式不是簡單地為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的講授,也不是簡單地用德育教育來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多種知識相互融合,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心理教育。每次講座內容可根據學生需要和學院教育工作安排,選擇恰當的專題內容,或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學生最關心的問題開展專題教育。例如,在期末考試前為學生舉辦“如何克服考試焦慮癥”專題講座,在學生畢業前進行“就業求職心理輔導”講座,舉辦“正確戀愛心理專題講座”等。通過舉辦這樣的專題講座,就能及時地為學生找開心結,使他們從迷茫與困惑的心理中走出來,能夠正確有效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導向作用。
(二)心理輔導模式
心理輔導教育模式也是常用并且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心理輔導模式又分為三種類型:
(1)治療模式
該心理教育模式主要是由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從醫學的角度,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進行嚴格的心理診斷和耐心細致的心理治療,通過進行積極的治療,來減輕學生的精神痛苦與心理壓力,使學生的心理功能得到協調和恢復。治療模式具有全面深厚的理論基礎,以怨報德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等。對心理治療模式影響最大的是當代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自我理論和心理治療方法。由他開創的非指導性治療模式,強調被治療者要具有解決個人問題的能力,它能較好發揮被治療者的主觀能動作用、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能力。心理治療模式在國外、區外應用較廣。該模式的運用可依托我們學院設立的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治療模式的應用,心理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分別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療。例如,對有心理焦慮問題的學生可采取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兩者結合的方法進行心理治療;對具有恐懼癥、多動癥的學生運用行為主義治療方式,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發展模式
該心理教育模式強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針對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面臨的任務、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學生的心理個體差異來開展心理治療,使學生的心理問題等到有效解決,使學生的心理潛能得到發揮,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該教育模式的運用需要教師掌握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進行積極的預防和干預和指導。該模式能較好地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能取得較好效果,但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常常會受到教師、家長、同學、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教師在運用該模式進行心理教育時,應注重對學生家長、相關學科教師或各系輔導教師進行了解,發揮他們的顧問和咨詢作用,以取得較好教育效果。
(3)社會影響模式
采用該模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高度重視社會環境、文化背景、性別差異、價值觀念、民族習俗、學生個性特點、學校、家庭社區等各方面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作用。該模式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看作是心理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角色互動、價值觀念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溝通,來教育和影響學生的心理變化。通過把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因和外因有機結合,全面考慮才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三)心理咨詢模式
教師通過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咨詢,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通過咨詢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或者是教師通過咨詢掌握學生存在的問題后,為專業心理教師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參考依據。心理咨詢模式既可用于存在心理問題的正常人,又可用于有心理障礙的人。可采用專業的心理教師定期到各系或各班級定期對學生進行咨詢,而不能用班主任或學生干部代替專業的心理教師進行咨詢。還可以在每周定期開通心理咨詢室,或網上咨詢、心理咨詢信箱等來接受學生的心理問題咨詢。對前來咨詢的學生教師要為其保密,尊重學生的隱私,要做到以誠相待,注重啟發教育,對心理問題較輕的學生可邊咨詢、邊疏導、邊治療,幫助學生及時消除心理問題的癥狀。對于心理問題較重的學生則制定完善的治療計劃,或結合必要的醫療治療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整體協同模式
整體協同模式就是班主任、德育教師、各學科教師協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聯合疏導教育和治療的一種模式。該心理教育模式在各學校被普遍應用,而且教育效果較為理想。雖然不同的教師所教學科內容不同,但都有教書育人的職責,而且各學科在對學生進行健康心理教育方面都有著各自的優勢條件,并且在心理教育方面的素材很多,進行整體協同教育就能收到較好效果,但關鍵是要求各學科教師做有心人,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真正從心里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
(五)環境教育滲透模式
由于學生所處的環境對其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的物質環境、人文環境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學校要開展適合學生特點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來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例如,定期進行各種趣味性的職業技能大賽,文藝活動,開展各種球賽等來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學會交流交往、磨練意志品質、培養高雅情趣,就能較好地減少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發生,從而利用環境的因素來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參考文獻
[1] 陳祥真.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淺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26(07):137+156.
[2] 陳小艷.以職業指導統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試論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建[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04):61-63.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西藏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批準號:XZJKY3180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