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嬌楠 劉軍 李雪 馬晶晶
現今,如何解決農村教師問題,已經是中國教育十大熱點問題之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和核心要素,是影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因素。教育與經濟相互制約,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教育對經濟的運行具有直接調節作用。農村的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解決農村教師問題刻不容緩。
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低,教師津貼補貼拖欠嚴重。農村學校的教師工作條件不好,待遇不高,老師們的工作積極性也不高,優秀青年教師流失嚴重,因此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青黃不接現象比較嚴重。特別是青年教師每月工資扣除后,到手的就那么兩千多塊錢,不足以負擔自己的生活,還要照顧家人,社交應酬隨禮,月月入不敷出。生活的窘迫使他們逐漸失去了教師的光榮感。
第二,農村中小學教師學科結構性缺編嚴重。部分學科教師富裕,另一部分學科教師短缺,可謂“標準上超編,現實中不足”。雖然從編制上來看教師人數并不存在短缺的情況,甚至教師人數遠遠超過了編制人數,但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資源遠遠不夠。部分學科教師人數過多,而有一些學科的教室人數卻難以滿足正常的教學要求。很多教師耐不住清貧的生活便不愿意繼續在農村待,有專業特長的教師就更不愿扎根邊遠學校,致使農村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師相對富余,而英語、科學、音樂、體育、美術及綜合實踐等學科教師普遍緊缺,很大程度的影響了農村學生的素質教育。也就是說單純按照師生比例來核定教師編制,根本無法滿足較小規模小學開齊課程的基本需求。
第三,邊遠地區教師嚴重短缺且補充困難,雖然這些年通過新增編制,提高待遇等方式補充了很多教師,相當程度上緩解了鄉鎮及縣城的學校教師數量的短缺,但村小學和教學點的情況沒有根本緩解。在農村條件還是依舊艱苦,偏遠的地方交通不便條件依舊差。且鄉村學校規模較小、教師較少,所以跨年級、跨學科教學十分常見,導致他們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業輔導的負擔要重得多,而且他們所面對的學生大多數還是留守兒童,還要承擔大量的學生管理和生活照顧工作,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無形之中,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和精神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有條件資歷的優秀教師還是希望回到城里。因此在農村中小學中,教師的流動多是單向性流動,從鄉鎮流向縣城的多,回流的極少,這樣一來城鄉教育質量的差距越來越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偏遠地區相對于城市來說信息較為閉塞,偏遠地區的人民意識也稍顯落后,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從而也就導致了教師的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家長有這樣的想法,或多或少的就會讓孩子也有這樣的念頭,所以有些孩子在課堂上不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調皮搗蛋不遵守紀律,甚至公然與老師叫囂頂嘴。教師得不到充分的尊重,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自然也不愿意繼續留在偏遠地區工作。
第四,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職稱、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關系著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順利進行,關系著農村中小學的教育質量,也關系著農村孩子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目前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仍面臨著教育觀念落后、創新意識不強、教師整體學歷偏低、年齡結構老化、培訓機會不多、培訓質量不高、科研意識淡薄、科研能力薄弱等諸多問題。城市教師的培訓機會依舊比鄉村教師機會多很多。不論是城市教師還是農村教師,都希望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希望在自己的崗位做出成績。可是由于教師培訓經費沒有很好地落實到位、從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專職教師納入中小學教師隊伍管理體系的要求沒有從政策層面予以完全落實等原因,教師培訓機會還相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農村教師人數較少而工作任務較重,大多數教師還得犧牲休息時間來做工作,平時很難抽出時間參加培訓、進修,無法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校長為了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選送教師參加外出培訓的積極性也不高。所以即使有關部門送來了名額,最后也不一定會把自己學校的教師真正送去培訓。
第五,清退代課老師難度大。代課老師是指沒有事業編制的臨時教師,他們在特定歷史階段發揮著積極作用。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和偏遠農村,代課教師為維系義務教育承擔著歷史責任,代課教師是教育資源投入不足狀況下的一種不得已的選擇。總體而言代課教師一般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教學水平不高,長期任教不利于教學質量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所以,清退大量的代課教師,也是不得不解決的問題之一。
解決農村教師問題的目的在于增加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和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教師問題涉及政府、市場、教師教育機構、中小學校與教師個體等諸多要素的關系。農村教師問題的解決依賴政府、市場、教師教育機構、中小學校和教師個體等要素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從而達到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目標。
面對諸多問題,我國政府解決農村教師問題的政策主要包括免費師范生政策,農村教師特崗計劃,農村高中教育碩士培養計劃,師范生實習支教等。
其中我想重點分析的是免費師范生政策以及農村特崗計劃。免費教育師范生是指報考教育部六所直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南大學)之一后有條件地接受免費師范教育的學生 。 2015年新增省部共建師范院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水平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為免費師范生培養高校。對于這個政策,我想分享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案例。前幾年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就是通過這項政策成為了一名免費師范生,當時的任教服務期是兩年,他為了逃避任教期,想盡各種辦法,例如在城市落戶口、假結婚等等。由此可見,確實是有一部分畢業生改變了初衷的,他們畢業后不愿回到農村從教,享受到的權益和要盡的義務不對等。雖然他們中有部分會補交上學時期免去的學費,但對于解決農村地區教師短缺的問題仍然是有弊而無利的。對此,我個人認為國家應當出臺更多鼓勵師范生到基層工作的政策,讓更多城市畢業的高素質師范生心甘情愿的回到農村工作。接下來我們來談談農村特崗計劃。此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對教師短缺有一定的作用。但它更側重于初中,難以解決小學教師短缺問題,而且實施過程中難以確保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編制,無法對教師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有所保障。而且特崗教師也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無法很好的完成從城市到農村的心理轉變。難以適應農村的的環境,甚至影響教學的質量和進度。特崗教師政策存在“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很多地區政府的經濟實力根本無法承擔,實際操作有些困難。
因此,解決我國農村教師問題可采取下列措施。(1)制定適合農村學校情況的教師編制標準、職稱名額;(2)建立切實具有獎勵作用的農村教師特殊津貼制度;(3)中央、省級財政統籌安排農村教師工資;(4)師范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發揮作用,確保農村教師培養質量和入編上崗;(5)建立政府教師培訓經費支付制度,以確保提升教師本身的專業素質(6)改革農村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方法;(7)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和縣域內交流制度;(8)與代課教師簽訂勞動合同,妥善解決代課教師問題。
目前農村教師流失較為嚴重,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尤為重要。要解決一切由城鄉發展差距,政府財政投入不均,資源配置不平衡等問題,應當從政府部門、財政部門、學校、以及教師自身入手,合理的制定解決方法,為農村的義務教育提供一個合理的保障,使農村的孩子也能夠接受更高質量、高水平的教育。
作者簡介:曹嬌楠(1994.11- ),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大學師范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小學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相關;劉軍(1963.05- )博士,沈陽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