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和“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探討新時代華文教育的文化教學,從文化教學的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語言文化實踐活動三個方面分析如何發揮華文教育的獨特優勢,旨在為推動華文教育文化教學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華文教育:文化教學
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600余位華文教育界人士以“深化華文教育‘三化建設,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主題展開探討交流。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黨組書記、副主任許又聲出席大會閉幕式并講話。他強調大會最根本收獲在于達成三點重要共識:“第一,華文教育要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新作為。第二,華文教育要在“三化”進程中全面轉型升級。第三,華文教育要不斷匯集起強大的內外合力。”此次大會是在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華文教育“三化”(標準化、正規化、專業化)建設全面推進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盛會,現如今,“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祖(籍)國加大對華文教育支持等都為華文教育提供了更廣闊舞臺。新時代的華文教育,應當有新氣象、展現新作為,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以思考華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學至關重要。華文教育的核心是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兩者地位同等重要。文化內涵比語言更為深遠厚重。在教授語言的同時,更重要的在于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華文教育中,‘文化教學決不僅僅是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也不僅僅是‘交際文化的問題,它是具有更廣泛更深層的文化內容的教學。”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華文教育文化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首先是華文教育的轉型問題。華文教育現在更多地呈現出從全日制學歷制轉向周末制家庭制,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從一般的語言學習、語言工具的掌握逐步的轉移到職業化需求方面。目前我們更希望華文教育能走進當地基礎國民教育系統。“從華文學校的辦學宗旨來看,就是要以華文為媒介,在促進華人子弟政治經濟上認同所在國的同時,通過華文小學、華文中學、直至華文高等學府,培植具有中華文化素養的人才,傳承中華文化。”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也提出:“當前華文教育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推進華文教育“三化”建設,推動華文學校轉型升級發展,是破解各類問題的有效方案。華文教育要堅持以“三化”為引領,以打造“六大體系”(施教體系、教材體系、培訓體系、幫扶體系、支撐體系和體驗體系)為抓手,結合實際,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創新發展,加快推動華文學校轉型升級,進一步發揮華文教育對海外青少年固根鑄魂、助力中外人文交流的獨特作用。”
其次是“三教”問題仍然存在。“三教”即教材、教師和教學。提出目前海外華校文化教學中,教材使用情況大致有三種:直接采用國內中小學教材、采用國內專供海外教材、采用與國內合作編寫或華校獨立編寫教材。三種情況中,教材的適用性依次呈遞增狀態,但都有問題,而且沒有單獨的文化教材。教師方面,綜觀學者們的論文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學生的學習興趣之間普遍存在差異,容易忽視學習對象的學習興趣。教師如何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將知識的系統性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改革文化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是文化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學方面反映在教學深度上,學生一般對課本內容興趣不大,因為距離他們的實際生活太遠。往往學生們感興趣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傳統才藝如武術等。因此,文化教學如何由具體可感的文化形式引領學生到達傳統文化精神的深處,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最后,新時代背景下對華文教育體系的建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華文教育要實現大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強海內外協同配合,匯集起更為強大的工作合力。同時對建立新時代華文教育新教法、新體系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技術要求——要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運用到教學當中,用新的技術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二、新時代華文教育文化教學的新思路
(一)文化教學的教材編寫
根據上文提出的問題,目前海外華校的三種教材都有適用性的問題,而教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教材形式來看,論述道:“文化教材應該采用先進的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借助多媒體手段,配上生動的圖片、合適的影視資料以及Power point 幻燈片及Flash 動畫,給學生們鮮活生動地展現教學內容,這樣會達到一點即通的效果,會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教材內容來看,廖崇陽主張從旅游、節日和電影三方面入手。目前結合新時代,世界范圍內興起“漢語熱”,華文教育文化教學更多地涉及到文化傳承的問題,節日和旅游無疑是學生最感興趣,但傳統才藝不應被忽視,相較于電影而言,《節日》、《旅游》、《才藝》的分類是不是更為合理。《節日》我們可以介紹中國最有影響的傳統節日,如: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而且不能僅僅局限于中秋節只是“吃月餅的節日”,端午節只是“吃粽子的節日”,應向更深層次內涵去挖掘,比如適當拓展與節日有關的中國詩人、中國詩詞,團圓的概念,賽龍舟的活動等等。《旅游》介紹北京天安門,反映中國王朝歷史的故宮,反映古代建筑奇跡的長城、西安秦始皇陵、蘇州園林和杭州西湖等。教材應和語言文化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文化歸屬感。《才藝》除了介紹中國傳統才藝如書法、剪紙、中國畫、武術、抖空竹等、還應包括一些實際操作手工如微觀園林模型、中國結等,學生在實際操作做手工時能感受建筑古跡后面所承載的鮮活的歷史和文化。
(二)課堂教學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提出華文教育要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新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借“一帶一路”建設契機,不斷夯實“民心相通”,要充分發揮華文教育獨特優勢,講好中國故事。這可以引申出諸多問題,比如要講哪些中國故事?古代故事、近現代故事還是當代故事?要怎樣講這些故事?講這些故事是不是基于特定的話語體系?我們認為,中國故事要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這些中國故事要立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現代絲路精神,體現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崇尚信義、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課堂教學配合相應教材需要老師提前準備和新課相關的中國故事。也提出:“要力求用故事來說明文化,用實例來反映觀念。”根據《節日》教材,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介紹他們所了解的關于節日的情況,再進行補充,如引入屈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關于“愛國”的精神內核。
講好中國故事要深入淺出,結合多媒體教學技術增強生動性和趣味性,GIF動圖、幻燈片、視頻必不可少。“直觀、生動的內容展示和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三)總體設計語言文化實踐活動
上文提到,教材應和語言文化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首要的就是總體設計。目前開展的語言文化實踐活動如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等,學生大多把這種旅游教學看作是看作是單純的游玩、照相等,其實照完后很快就會忘記后面的背景是什么。所以要總體設計語言文化實踐活動,把教學和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之前,教師根據《旅游》教材向學生講解要去參觀的地方,先讓學生有大致了解,并布置作業。作業是需要學生在實踐后完成的,比如PPT展示,讓學生去發現課堂中沒有講到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學生在匯報時也能再次感受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這樣語言文化實踐活動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廖崇陽也論述過:“通過課堂生動的理性材料和社會大課堂鮮活的感性材料相結合,從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這會讓教學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結語
民族的文化通過一個又一個時代積累而成,文明的血脈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發展和重生。新時代背景下華文教育的文化教學要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不僅要傳播中華文化的表層方面,還要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海外的華僑華人需要這種精神指引,華僑華人社會需要這種精神指引,本文從文化教學的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三個方面闡述如何發揮華文教育的獨特優勢,旨在為推動華文教育文化教學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https://news.sina.cn/2017(12(21/detail(ifypwzxq470380
8.d.html?pos=3&vt=4.
[2] 陳曉樺.試論全球化條件下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承[J].教育探索,2007(1):14-15.
[3] 華霄穎.海外華校文化教學現狀與思考[J].海外華文教育,2007,2007(3):54-58.
[4] 廖崇陽.華文教育文化教學中的課程探索[J].海外華文教育,2013(1):15-19.
[5] 李泉.文化教學的剛性原則和柔性策略[J].海外華文教育,2007(4):11-16.
[6] 李嘉郁.多媒體技術在文化教學中的應用[J].華文教學與研究,2004(2):14-18.
[7] 張亞群.當代東南亞華文教育面臨的文化傳承問題辨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1):7-13.
[8] 賈益民.世界華文教育年鑒.2015.2015[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徐心瑤(1995.04- ),女,黑龍江人,國立華僑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語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