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傳播影響力的提升,家庭暴力成為一個廣受社會關注的問題,對家庭暴力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對其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心理干預,是每一個社會人都在積極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師工作,首先對家庭暴力的形式及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家庭暴力對于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影響,最后提出了針對學校層面的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預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從而保護學生的身心安全,促進社會的反家暴觀念進步。
關鍵詞:家庭暴力;青少年;影響;策略
大數據統計表明,我國將近三億個家庭當中,約有20%以上的家庭存在著家庭暴力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國2016年3月開始實施的《反家庭暴力法》,首次提出家庭暴力的相關措施,對婦女、兒童的權力提出了有效的保護[1]。相對于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針對青少年兒童的家庭暴力行為更加隱蔽,這是由于在中國,在傳統的“父權為尊”“母權為尊”的“大家長式”家庭生長環境中,我國家庭內部普遍缺乏民主自由的氣氛,當子女提出合理異議時,很多家長會認為自己的權威遭受了挑戰,進而惱羞成怒、大打出手;同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長對于子女的家庭暴力行為往往被認定為“正常教育”或者“人家的家務事”,而非違法行為,因此社會已經形成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心態,家庭暴力往往被人忽視。此外,針對兒童的家庭暴力行為,被施暴者往往年齡較小,對于家庭的依賴性較大,他們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因此不能及時保留被施暴的證據,并向有關部門揭發暴力行為;再加上有關人員或者組織往往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降低了處理問題的嚴肅性,反家暴措施缺乏公道和力度,也使得家庭暴力不僅得不到遏制,反而助長了施暴者的淫威,繼而對受害人更加兇殘。
綜上所述,當事人舉證難、相關單位配合難、思想觀念轉變難、反家暴知識普及難已經成為我國反家庭暴力行為中的四個瓶頸,而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校怎樣制止家庭暴力行為,并做好被家暴學生的心理干預,是我們從自身角度出發,做出的力所能及的探索[2]。筆者在下文中粗淺談到了對家庭暴力的幾點認識,并著重探討了對被家暴學生的心理干預的策略,若有理解偏差或認識不到之處,還望專業人員指正。
一、針對青少年的家庭暴力的形式
針對青少年的家庭暴力行為,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肉體摧殘,包括對于青少年的推擠、毆打、傷害甚至是故意殺害行為以及關禁閉、強迫過度勞動等,也包括對于青少年身體狀況的忽視,如有病不治、故意讓青少年吃不飽、穿不暖等。第二種形式是精神虐待,比如故意怠慢青少年正當需要,并用威脅、恐嚇、辱罵、猜疑、惡意貶低、故意刁難等手段傷害青少年的自尊心。第三章手段是經濟虐待,即剝奪青少年的生活必需品,不履行應盡的養育義務,對青少年吃、穿、住、用、教育等合理消費故意克扣,扼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權力。
二、家庭暴力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分析
(一)形成錯誤的家庭觀、婚姻觀認識
長期遭受家庭暴力行為的青少年,會對婚姻和家庭產生失望和悲觀情緒,他們很難對家庭成員產生信任和親情,對待家庭關系較為冷漠,這種錯誤的婚姻價值觀,往往會在未來使其產生對于男女關系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的錯誤理解,從而失去了獲得幸福生活的機會。
(二)對于暴力行為的模仿
孩子對于父母的行為有著天然的模仿能力,父母的行為會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深刻的烙印,因此很多父母的行為最終也會出現在孩子身上。針對青少年的暴力行為,除了傷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之外,也會使其產生對于暴力的好奇和向往,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會產生可怕的質變。
(三)帶來心理失衡甚至是心理扭曲等心理問題
長期處于家庭暴力的環境之下,青少年會長時間保持緊張、怯懦的情緒,這些不良情緒的積累,最終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致命的影響。最輕的孩子,可能會養成內向、膽小的性格,他們害怕與人交往,不會也不敢正確表達自己,在與人相處時,因為性格懦弱,而常常受到欺負卻不敢反抗,因此較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能融入群體,經常被周圍的人輕視、嘲笑,這些挫折會使一些青少年形成自卑的情緒,一旦嚴重,還有引發抑郁癥或者人格分裂的心理問題,這對青少年精神的損傷是極大的,嚴重時還會采用自殘、自殺、報復社會等極端行為來宣泄自己的情緒,這不只會威脅自身安全,還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子[3]。
(四)責任意識欠缺
處于家庭暴力環境之下的青少年,自信心、自尊心缺失,自卑心理和逃避心理較為嚴重,當他們走入社會開展工作之后,在面對強大的工作壓力時,往往會出現退縮心理,也經常會推卸責任,這種責任意識的欠缺,不只不能使其在工作中取得突出表現,也會增加他們融入集體的難度。
三、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預策略
(一)做好心理疏導,幫助孩子進行性格的重塑
教師應該提升對于學生的關注程度,循序漸進地加深與他們的交流,逐步建立起師生之間的真摯情感,從而深入了解學生內在的心理障礙,并探索心理重建的有效方式。比如,教師可以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學生提供安全的傾訴空間和宣泄渠道,為了使其勇敢地進行表達,教師應該聯合學校,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傾訴環境,利用心理信箱、網絡咨詢平臺、心理咨詢熱線等途徑,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對其隱私進行不同層級的保密:有的學生不想露面,就可以采用信箱或者電子郵件的方式尋求幫助;有的學生需要面對面與教師進行交流,教師則要做好“清場”工作,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場所。當了解到學生的心理問題之后,教師則應該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從負面情緒中擺脫出來,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他們安排可以發揮他們特長的活動,如繪畫比賽、作文比賽等,并對其成績進行公開表揚,從而不斷提升孩子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提高其在班級中的存在感,使其逐漸開朗起來,自覺抵制不良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二)引導孩子融入群體,并勇敢表達自己的情感訴求
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較孤僻,也較難融入集體,大多數學生不理解他們的苦衷,往往會產生敵意心理,這更使得他們無法在集體中立足。教師應該主動幫助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通過各種活動的組織和設計,使遭受家暴的孩子逐漸敞開心扉。比如,教師可以首先在小范圍內舉辦活動,比如同時邀請遭受家暴的學生以及其他幾個性格善良、善解人意的學生來家里做客,或者幫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這一小組學生自主討論并解決一些生活中和學習中的難題,從而讓遭受家暴的學生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不斷提升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并與其他同學結交下深厚的友誼。此外,教師還應該鼓勵遭受家暴的學生積極參與到集體性的體育運動當中,如各種田徑項目、球類比賽等等,從而讓他們無所顧慮地在身體的自由中,獲得心靈的滌蕩。
(三)尋求專業的社會幫助,探索問題根源的有效解決
《反家庭暴力法》規定,學校及教職工發現有學生遭受家庭暴力時,有向公安機關報案的義務;同時,學校還應該在校園范圍內展開反家庭暴力宣傳,從而提升教職員工以及學生及時報告的意識和能力。筆者認為,在履行應盡義務的基礎上,學校及教師還應該積極尋求專業的社會幫助,比如聘請專門的心理教育專家,與街道、社區聯系,探索解決家庭暴力的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澆滅家庭暴力產生的火苗,實現對青少年權益的最大保護。
四、結語
在現今貌似歌舞升平,鄰里和睦的背后,家庭暴力也正像一個幽靈般游蕩在我們周圍,成為不容忽視的嚴重社會問題[4]。學校及教師應該明確自身在反家暴行動中的職責和義務,積極探索針對被家暴青少年的有效心理干預途徑,從而盡最大力量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張素嫻,郭少聃.建構良好干預關系,提高家庭暴力干預效果[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3):88-91.
[2] 梁昌林,胡余兵,鄭文強.家庭暴力受害者心理之三維評估模型探析[J].心理醫生,2018,24(12):298-299.
[3] 曲姮諾.家庭暴力視野下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救助[J].中國新通信,2019,21(2):226-227.
[4] 范春燕.家庭暴力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卷宗,2018(8):143.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湖南省家庭暴力發生狀況與變化趨勢的對照研究,項目編號:15C1361。
作者簡介:陳月,女,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精神應激與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