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青年交流中民間團體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自中日青年交流開始至今,經歷了開端、繁榮、停滯以及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為特征的新時期四個階段,民間團體的角色也從先行使者逐漸發展為補充與催化劑,并通過自身中日合作及架構的完善適應中日青少年交流的需要。
關鍵詞:中日青少年;交流;民間團體
201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中日雙方簽署了關于加強青少年交流的備忘錄,并決定將2019年作為中日青少年交流推進年。民間交流是中日關系的基礎,青少年的交流在民間交流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其進行有賴于多方的努力。但以往研究多為對于作為結果的交流事件的探討,本文力圖通過民間團體這一新的研究方向對研究進行補充。本文主要結構為:民間團體情況的說明,為何將民間團體置于中日青年交流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中日青年交流史中民間團體的作用進行分階段分析及結論。
一、中日民間團體說明
(一)中國的民間團體。中國的民間團體大致分為三種,包括附屬于政府的民間團體(對外友好協會等)、自發民間團體(留學生會、在日華人團體等)、以及政府和民間合作的民間團體。
(二)日本的民間團體。除政府機關,至今為止在日本登錄的中國相關民間團體有244個。包括NPO法人(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中兒童友好交流后援會等)、財團社團法人(一般社團法人日中經濟貿易中心等)、學會研究會(日中防災減災和環境保護研究會等)、大學研究機關(孔子學院等)、學友會(留日博士總會等)、華人團體、日中友好協會以及關聯企業這八個大類。另外還有其他專門性的民間組織,例如公益財團法人日本乒乓球協會等。
二、在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大背景下研究民間團體作用的理由
首先,從時代背景來看。中日兩國政府簽署了《日本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加強青少年交流的備忘錄》,2019年成為中日青少年交流推進年。中日青少年交流展現了兩國關系向好改善的意圖。在這一個中日關系史上的重要時期,以中日青少年交流為大背景進行研究是可能且適宜的。
另外,同政府間外交及其他類型的民間交流相區別,青少年交流有以下的特點。
1.青少年交流有充分的柔軟性。
2.青少年的不成熟,交流勢需外部的支援和指導。
3.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未來中日友好關系的建設者。
三、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各個階段中民間團體的作用分析
1956年,日本最大青年團體“日本青年團協議會”派遣了訪中代表團。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日青年的首次交流。本文將至今為止的青少年交流劃分為4個階段進行研究。
(一)開端(1956(197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5年期間,受復雜的國際關系的影響,中日外交不暢,中日青少年也無直接的交流。以日本青年團協議會訪華為契機,次年中國派遣了500人的青年訪日團,1965年日本青年代表團400人訪中,兩國青年互訪是中日青年交流歷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1971年受日本乒乓球協會的邀請,中國乒乓球選手參加了在名古屋舉辦的第31屆乒乓球世錦賽,促成了中日之間的“乒乓外交”,中日青年交流向好。但在此期間中也發生了如1958年長崎的破壞中國國旗事件使中日青年交流降溫,長年未再能進行公開交流。總的來看,這一時期的中日青年交流仍有不足。
在這段期間內,政府間的外交陷入僵局,中日青年交流主要是由日本青年團協議會、日本乒乓球協會等民間團體的力量推進的。這段期間民間團體是中日青年交流的先行使者,開辟交流的道路,同時為之后發展奠定基礎。
(二)繁榮(1973年―1990年)。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簽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84年兩國政府的支持下,三千名日本青年訪華、次年500名中國青年訪日成行。中日關系進入到了新的階段,兩國進行了包括中日青少年交流在內的廣泛的交流活動。在這一時期民間團體也組織了多種多樣青年交流活動,來補充以政府為主導的交流活動。例如:“中日綠化交流基金”開展的“中日青年綠化合作項目”,中國青年企業代表團訪日活動,“日中友好21世紀委員會”等的中日相關民間團體的創辦發展。在此階段中,中日民間團體不僅參與組織青少年交流活動,并且出現了中日民間團體之間合作的創新舉動(日本青年會議所與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建立正式合作關系等)。
中日青年交流在這一時期廣泛開展,政府也逐漸開始活躍。政府開展青少年交流活動也說明了中日青少年交流進入了新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同政府的作用相結合,民間團體作為中日青少年交流的橋梁之一,擴展了交流的領域,對政府活動進行了補充。同時受日益發展的交流活動的影響,新的中日民間團體出現并且達成中日合作交流也是其特征之一。
(三)停滯(1990年―2005年)。1990年開始,受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和冷戰后國際關系調整的影響,中日青少年交流發展陷入停滯。日本國內宣揚“中國威脅論”及小泉政權時期中國人民反日情緒高漲也抑制了中日青年交流的發展。兩國的關系從1956年開始向暖,但在這15年間卻停滯不前。中日青少年交流受此影響而停滯。
從這段時期可以看出,中日青少年交流中民間團體實際上是起的催化劑的作用,其作用的發揮需要一定的條件。其推動力的發揮實際上需要政治、經濟、兩國國民親近感等眾多因素的基礎。
(四) 交流(2006-)。2007年12月中日政府簽署了“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相關備忘錄,中日兩國在文化、學術、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媒體、電影、電視、旅游等方面開展了多種多樣的青年交流活動。與之前分散無主題的交流相區別,中日青年交流在政府的主導下有秩序、有主題的展開大規模、多方面的活動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例如:中國文化交流節2008(中國文化交流節2008實行委員會)、全中國日語演講比賽(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日高中生交流研討會(財團法人日本國際局中心)等各式活動超過100次。因此,2008年以來的中日青年交流被劃分為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為特征的新時期。今年的中日青少年交流推進年里的交流也十分值得期待。日本外務省在安倍首相訪中概要中表示“日本將利用日中綠化交流基金等已有組織”,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中日青少年交流中的民間團體架構漸漸完備,已成為中日青少年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日青少年交流在這一階段更加成熟,政府與民間團體的聯系更加緊密,在政府的統籌指導下,民間團體在多種多樣的中日青少年交流活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民間團體在其自身發展中架構逐漸完善,中日民間團體的合作也日漸成熟,為政府間青少年交流項目提供了更廣泛的支持。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顯著特征是民間團體的發展成果同政府的宏觀把握相結合,中日青少年交流定期的、有組織的廣泛展開。
四、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日青少年交流中民間團體的作用。整理上述研究分析,有如下的結論。
(一)中日青年交流史上民間團體角色的變化。中日青年交流中政府和民間團體是重要的主體。民間團體在交流的開端期扮演使者的角色,中日政府間外交回暖之后,民間團體對政府主導的青少年交流活動進行補充,支持政府的青少年交流項目。同時,順應不斷發展的青少年交流的要求,新的民間團體涌現并建立合作關系。
(二)中日青少年交流中政府與民間團體作用比較。政府間外交發展受限時期,民間團體作為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先驅使者,開辟交流途徑、建立交流的基礎。
在政府間外交關系良好的時期,中日青年交流中政府擔任主要角色,民間團體作為中日青年交流的橋梁之一起的是補充政府活動、擴展交流領域的作用。
民間團體在中日青年交流中實際上是催化劑的作用。兩國外交不暢,受政治、經濟等基礎因素的影響,民間團體缺乏發揮作用的條件,不能很好地支持青少年交流。
中日青年交流中民間團體的作用變化也正說明民間團體在中日兩國交流中作用越來越重要。對于民間團體的發展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民間團體應當靈活運用自身的有利條件,為中日交流乃至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名,劉培峰.中國民間組織通論[M].時事出版社,2004.
[2] 付博.從中日青年交流看中日民間外交的重要意義[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地5期.
[3] 胡澎.日本民間對話友好團體與中日關系[J].中日關系史研究,2012年第1期.
[4] 陶宇.日本非政府組織在中日關系中的作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 朱蓉蓉.中國民間組織外交 歷史溯源與現實反思[J].歷史與探索,2012年第12期.
[6] 根據日本“中國關聯團體信息網”整理(https://spc.jst.go.jp/cdb/pages/home).
作者簡介:王敏瑋(1995.03- ),女,漢族,山東煙臺人,外交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