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彩芬

圖1 玲瓏壺
紫砂壺誕生于明朝正德年間,因其材料的稀有性和特性,使得紫砂壺既有極高的價值又與茶道文化產生了密切的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紫砂壺在外形創新的同時文化內涵也逐漸豐富起來,時至今日,它已經是一件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極高名望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
圖1“玲瓏”紫砂壺就以簡約的線條設計凸顯出大氣典雅的造型美與追求完美品質的精湛工藝。此壺表面呈淡栗色,色彩飽和度低,有一種溫潤柔和與清新的美感。壺身各處極為細膩,泛著柔和的紅光,有一種樸素沉潛的自然美。此壺形狀為南瓜型,下部寬,上部微收,線條平緩圓潤,豐滿可愛。壺嘴線條清晰,呈方形,較有特色。壺把圓環線條流暢,形成一個圓滿的圓形,但其線條硬朗,這樣就形成陽剛與柔美并舉的風格。壺蓋與壺身緊密相連,與壺身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壺鈕為簡約的圓珠,在簡約之中可見細膩的點綴,極為精湛。通過簡單解析“玲瓏”的外形,我們可以發現此壺在外形上所要突出的并不是造型的多變與創新,而是回歸傳統,回歸紫砂本質,以極簡的造型設計完成一種接近于自然的美,蘊含著中國傳統的樸素美學。自古以來人們都崇尚相由心生,外表的美聯系著更深層次的內在,這在紫砂形體塑造的過程中,一方面融入了創作者的內心,另一方面則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了觀賞者的內心,正是因為存在這種直達內心的感動,賦予了紫砂壺種種豐富的文化內涵,從這一點來看,紫砂不僅要外形豐富多彩,其承載孕育的情感也要豐富多彩。
“玲瓏”的獨特之處在于將傳統的筋囊器造型發揮到極致。所謂筋囊器,一般是以曲面為單位,帶有浮雕和半圓雕裝飾的花貨,也稱筋紋器。筋囊器多以自然花果的抽象、變體或折棱等為造型,大多栩栩如生,極為具體。古人將垂直方向的線條稱為筋囊,將非垂直方向的線條稱為紋絡,所以筋囊器是古稱,直到近代才稱筋紋器。“玲瓏”紫砂壺用凸出的曲線構成凹凸有致的幾個平面,幾個平面相互交映,棱角分明,以南瓜造型為參考,著力構造一個“紫砂南瓜”。壺嘴看似方正筆直的線條下其實有一個曲面存在,與壺身相契合。即使是在微小的壺鈕上,筋紋圖案都體現的非常清晰。手工藝人通過精湛的手藝,以及對于線與面的準確掌握,構建起一個完美的幾何形狀,將紫砂壺的空間感與造型感體現出來,不采用多余裝飾而是用造型將紫砂壺的特色體現出來,凸顯出紫砂壺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藝術張力。
“玲瓏”一詞原為嬌小靈巧之意,尤其多用來形容女性的美好。因此“玲瓏”一方面代表著精致高雅,另一方面也體現著智慧。此壺名為“玲瓏”,與它的造型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首先此壺的工藝極為精湛細膩;其次此壺的造型小巧可愛,靈動飄逸;再次,我們可以從此壺窺見中國的傳統哲學與手工藝人在其中凝聚的心血與智慧。基于這三點,此壺名為“玲瓏”可謂名副其實,它體現出人與自然在交流之中所產生的新的探索,體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也體現出紫砂壺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強大包容性。所謂“玲瓏”便是一種中華民族的智慧,一種對于自然的細心觀察和對于美的獨特理解中所產生的“玲瓏”智慧。
千古紫砂,活力悠揚。在紫砂壺的發展過程中,手工藝人們不斷探索,不斷鉆研,不斷賦予紫砂壺外表與內涵豐富的美感與文化意義。在這一過程之中,紫砂壺的魅力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有機的結合,產生雙向互動,使二者在重塑的過程之中又超越了過去,不斷走向新的高峰,這便是紫砂壺藝術在今天帶給我們的驚喜與感動。
通過分析“玲瓏”這一紫砂壺藝術作品,我們發現了其外形的特色,也發現了其內涵的深遠與厚重。紫砂壺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品種的一類,發展到今天仍然深受人們喜愛收藏,這背后必然有著深遠的文化與歷史意義,關于紫砂壺的許多奧秘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