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浩

圖1 太極提梁
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繁盛是世界所公認的,不僅種類極多,且工藝水準高,有著獨特的東方美學氣質。紫砂壺是中國制陶手工藝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在五百多年的發展中,紫砂壺以深厚的傳統文化作為支撐,以手工藝人的創新為動力,在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將紫砂壺藝術推向新的高峰。圖1“太極提梁”以古典哲學文化中的思想為主題,在造型設計上極具創新性和現代感,這種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美感體現了太極文化的思辨哲學。
色彩是紫砂壺的第一個特點,其所反映的是泥料的特性和與作品主題的呼應。這件“太極提梁”壺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黑色,神秘而敦厚,光澤度極佳,如墨玉,是一種極為珍貴的“黑紫砂”,是一種窯變品種。取材于黃龍山上的特殊泥料,在高溫淬煉下呈現出獨特的顏色,多為皇家使用。清代時由于配方和燒制工藝的失傳,黑紫砂一度消失,后來人們用加入金屬的方法來制造黑紫砂,但已經失去了藝術水準,直至當代才有手工藝人研制出燒制黑紫砂的方法。從泥料上可以對此壺進行兩個判斷:其一,此壺必定有著極高的價格和收藏價值;其二,制作此壺的手工藝人的技藝在色彩運用中得到了證明。
“太極提梁”壺屬圓器的變體,有著珠圓玉潤、柔中帶剛的特點,這與太極學說中所講的“陰陽平衡”是相符合的。壺的最高處最為寬闊,向下則自然收緊,至底部自然形成平底,形如碗狀,重心平穩,體態輕盈。最高處邊緣線條呈波浪形狀,最高點與壺身上若隱若現的棱紋相對稱,體現出剛柔相濟的美學特征,同時使壺形成一種內外呼應,虛實相生的藝術空間。在具體制作的時候,壺身筒的拍打方式要注意轉折處的結構強度,仍然是遵循傳統紫砂圓器的成形拍打方式,一點一點的修正壺面的曲線,并采用補泥的方式,將原本圓潤的線條塑造出立體轉折的折線,注意這種折線不完全是拍打出來的,同時也并非是完全修補形成的,而是兩種方式共同作用,從而達到立面轉折的效果。這種制作方法在壺身,壺流,以及茶杯的制作中都有應用,形成了整體一貫的造型特征,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同時也呼應了整套作品陰陽互生的創作主題。
壺蓋是牛鼻壺蓋的變式,邊緣走向與壺身邊緣線條一致,與壺身融為一體,頂蓋上方為鏤空的太極圖案。這一設計將壺鈕與壺蓋的功能融為一體,開放式的壺蓋則更利于茶香散出,同時壺蓋的造型也順應著壺身的轉折上下起伏,就如同抽象化的波浪,使整體的形象協調一致。壺嘴則借鑒了僧帽壺中的壺嘴,短小精悍,易于控制茶水的流量、流向,精確的角度能夠確保不流涎,保持了壺面的整潔清爽。提梁部分兩端與壺兩端自然銜接,是典型的“硬提梁”。提梁圓潤寬闊,與壺的中心在同一垂直線上,能夠保證使用時較為省力,結構也比較堅固,不易損壞。
“太極提梁”以圓為主體,但兼顧力量美,各部分比例協調,轉折適當有力,體現出手工藝人的創新意識和紫砂壺整體的結構美、空間美與現代美。壺蓋上的太極圖案明確了壺的藝術主題,“太極”是古典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圖形圖案之一,其飽含了古典時代整體文化體系對整個世界的認識。我們能在此件紫砂壺中看到直線可以凌厲如壺嘴,也可以柔美如壺身邊緣線條;圓可以包含棱角如壺身,方可以帶有韌性如提梁,這樣的設計恰恰體現出道家文化中的哲學思想,體現出融合、包容與和諧的至高美學境界。
“太極提梁”壺的基礎造型皆來源于傳統,手工藝人根據自己思考的主題對各部分進行改良,從而展現出全新的造型,又緊貼藝術主題,不僅迎合了中國人的心理特征,也滿足了外國人對于中國文化與藝術的想象,使此件紫砂壺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文化境界、藝術境界與精神境界。
通過對“太極提梁”壺泥料、造型及內在文化的分析,揭示出其工藝價值、造型創新與深厚內涵之所在,感悟其道家哲思,強化了紫砂壺藝術與傳統文化間的血脈聯系,無論對于紫砂壺還是道家文化都是一個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