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近日看報道說,南美窮國圭亞那發現大規模油田,但圭亞那人卻擔心國家陷入“石油詛咒”。請問什么是“石油詛咒”?
河南讀者 張建民
“石油詛咒”或“資源詛咒”的說法源于《資源政策》學刊于1993年出版的一篇論文。所謂“石油詛咒”或“資源詛咒”,是指自然資源稟賦良好的國家長期經濟發展卻不如自然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石油詛咒”的主要特征包括:國家收入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經濟發展單一畸形;石油收入被貪婪的社會精英所攫取,不能惠及廣大民眾,也無法用來促進國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經合組織去年發布的一份非正式研究報告指出,過去20年來,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石油出口通常與較低的平均經濟增速正相關。此前有關學術研究指出,出現“石油詛咒”或“資源詛咒”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資源領域創新和生產力提升不足(結構性因素),缺乏適當的財產權保護(制度化因素)、資源價格波動進而影響經濟和財政穩定(宏觀經濟因素)等。經合組織報告指出,石油重度依賴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長期發展存在消極影響。石油出口占比每提高10個百分點,長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會下降7個百分點。
此外,與“石油詛咒”或“資源詛咒”密切相關的現象還有“荷蘭病”。上世紀中葉,荷蘭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荷蘭靠出口天然氣獲利,但這導致當時的荷蘭貨幣荷蘭盾升值,進而導致荷蘭其他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雖然荷蘭天然氣市場取得大幅發展,但整體出口經濟卻出現了衰退下滑。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其他資源出口國身上,包括石油出口國委內瑞拉和安哥拉、鉆石出口國民主剛果等,這些國家都被認為遭遇了“資源詛咒”。▲ (汪品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