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日本,并向后者就貿易問題施壓之際,日本政府27日“官宣”擴大外商投資的限制范圍,涵蓋計算機制造、半導體存儲器制造、軟件開發、移動通信以及互聯網服務等20個領域。新規將于8月1日開始執行。日本時事通訊社27日稱,日本政府的新動作表現出了對中國的戒備姿態。
擴大清單
據《日本經濟新聞》27日報道,日本財務省、經濟產業省以及總務省當天聯合宣布擴大《外匯及外國貿易法》(以下簡稱“外匯法”)適用范圍,收緊計算機、移動電話、半導體存儲器等制造業和軟件開發業等20個在日投資領域。
報道稱,從安全保障的角度來看,外匯法已經限制了外商在飛機、核電等相關領域的投資,27日的修訂版使得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海外投資者如果獲得上市公司10%或以上的股權,或持有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必須依法預先通知日本政府,并接受審查。若被認為存在問題,日本政府有權要求海外投資者變更或中止投資計劃。
日本財務省27日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基于近年來確保網絡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拓寬限制外商投資行業,目的在于防止重要技術流出,避免發生損害國防工業生產、科技基礎等對日本安保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態。
風聲鶴唳
實際上,關于限制外商投資對象擴大至IT領域的報道早有風聲。早在本月上旬就有日本媒體報道稱,外匯法從安保角度考慮,將武器制造、核電等特定行業列為外商投資限制對象,但是IT等行業恐怕也可能與安全保障、網絡恐怖主義等行為產生關聯。
不僅如此,日本政府在高科技出口領域也表現得“憂心忡忡”。《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此前報道稱,日本政府已經開始討論將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劃為限制出口對象,目前已有限制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出口的框架,今后范圍將擴大至最新技術領域。
路透社在報道中稱,日本政府沒有提及受新外匯法影響的具體國家或公司,但多家日本媒體提到了中國。日本時事通訊社27日評論稱,中國IT行業急速發展,日本政府此舉顯然表現出了對中國的戒備姿態。日本《產經新聞》則認為,政府以安全保障為由,一方面為了防止技術流向中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美國政府對華采取強硬姿態,日本需要與其保持步調一致。
一時之舉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劉軍紅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日本擴大外商投資限制行業清單主要是對美國的響應。美國《國防授權法案》中列舉出所謂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和企業名單,并對日本有所要求。面對美國的壓力,日本可能在相關領域配合。和之前個別企業指名道姓的做法不同,日本政府只是“把線劃好”,但沒明確說到底針對誰。
劉軍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必擔心這種做法會導致產業碎片化,因為這很可能是日本一時性的政策,不會永遠這樣。對于眼下的日本來說,最重要的是贏得或推進日美貿易談判,在這種情形之下,日本必須有個姿態,為談判贏得籌碼,從而保證其根本利益。而且在面臨具體投資案件時,日本很有可能會從自身情況出發做出判斷,接受于己有利的外商投資。
在劉軍紅看來,日本企業遠未達到真正吸引外資的程度,日本的外資政策與中國不同,出于保護民族產業的考量,日本政府一直以來限制長期投資,鼓勵短期投資。因此外匯法新增外資限制行業清單更像是日本政府的“順勢而為”,既滿足了美國的要求,又不會帶來實質性的變化,因此中國企業也不用緊張或過度解讀。
《日本經濟新聞》27日發出警告:如果政府肆意使用外匯法,表現出戒備姿態,恐怕導致必要的外商投資也會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