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玲
摘要:新課程理念強調以生為本,重視學生的能力發展和化學核心素養的養成,因此作業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尤為重要,文章針對當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課前、課中、課后作業的設計原則與實施形式進行逐一論述。
關鍵詞:化學;作業效率;化學核心素養;作業設計與實施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05-0021-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5.007
化學作業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師生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有效的化學作業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提高應用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格、體會化學的魅力,同時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教學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化學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注重以“生”為本,同時作業不但要關注學生學習技能、過程方法的掌握情況,而且要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立德樹人。活動化作業是達到上述效果的有效途徑。
一、當前化學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九年級是畢業年級,一般都是由經驗豐富的教師任教,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時作業的設計缺乏有效性、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忽視課前作業的重要地位和實施方式
一些教師不重視課前預習的重要性,認為課前預習是可有可無的環節。還有部分老師只是讓學生簡單地閱讀課本上的相應內容,不加以引導,學生草草讀完,書上并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這樣的預習方式雖然學生花費了時間,但是并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達不到預習的效果,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課中作業
(1)指向知識,對學生關注度不夠
教學的中心環節是上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可布置及時性的作業。但是一些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忽略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如在講解完二氧化碳的收集裝置后,教師提問:還有其它更優的收集裝置嗎?結果大部分學生無從下手。這樣的提問方式是為了講解這個知識而提問,是指向知識、重視結論,而不是關注學生、重視探究和學生習得知識的過程。新課程理念下,應以學生為本位,開展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教學。
(2)禁錮思維
教師在授課期間課堂作業的開放度不夠。如在講授二氧化碳的制取時,教師在實驗室僅準備一套器材,這樣學生只能形成靜態的、記憶性的知識,禁錮了學生思維,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處于主體地位的核心素養要求,不利于學生開拓思維,不能從討論、探究中生成知識。
3.課后作業
(1)定位不準確,多而不精
一些教師對作業的定位僅僅是知識鞏固、技能強化,因此在安排課后作業時,堅持熟能生巧,認為做了總比不做好,而且要求覆蓋面廣、面面俱到,結果導致作業量大。
(2)一刀切,缺乏層次性
全班所有的同學均是相同的作業,以背誦和書面等封閉式作業為主。這導致很多同學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完成作業,使學生喪失了對學習化學的信心,甚至會導致部分學生一些不良習慣的出現,如作業抄襲、網絡搜題等等,這樣的實施方式失去了作業應有的作用,與新課程下要求的減負、提升學生的品格相背離。
二、初中化學活動化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1.課前活動化作業的設計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通過預習,學生能夠了解自身已知的和未知的部分,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因此預習環節尤為重要。
傳統的預習方式容易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偏差,使得預習效果不盡人意。古人日: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漁,供人終生受用。因此教師的指導非常必要,恰到好處的指導能夠使學生樂于預習、善于預習。
很多化學現象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電視節目、科技活動、日常飲食等,但是這些現象往往會被人忽略。身為教師的我們可以將這些現象提取出來,讓學生提前在家里用生活用品做個小實驗,并加以適當的引導,有助于學生預習。例如在講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家將水垢和白醋混合到一起,觀察現象,通過查閱資料解釋現象;在講解二氧化碳的性質時,課前教師可以以圖片、微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展現《西游記》天宮中的舞臺效果、石灰漿抹過墻壁的變化過程等與課程相關的事例,并配合導學案,讓學生通過討論、查資料等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這樣學生就會把預習當做是一件快樂的事,樂此不疲,暫困生也將會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得到令人滿意的預習效果。
2.課中活動化作業的設計
課中作業是連接學生未知與已知部分的彩虹橋,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個彩虹橋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要使學生快樂、又收獲滿滿的穿過彩虹橋,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教師在課堂中要明確教師引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不要混淆;(2)作業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3)問題要有驅動性、啟發性和可探索性。
例如在選擇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時,以氧氣的制取作為鋪墊,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小組討論:(1)你能否說明選取發生裝置需要考慮哪些因素?(2)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能否用于制取二氧化碳?(3)能否將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改裝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4)實驗臺上有鐵架臺、試管、錐形瓶、長頸漏斗、分液漏斗、導管、多孔板、橡皮塞等儀器,你能盡可能地搭建出多種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嗎?其中問題(1)(2)是針對水平較差的學生,(3)是針對水平較好的學生,(4)是所有同學都可以參與。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層次性提問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生跳跳腳就能夠得到,學困生也能體會到回答問題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各種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中來。問題(4)難度較大,通過討論、思維的碰撞建構知識。而且問題(4)也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內幫幫團的作用,以優帶差,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當小組內學生組合出多個發生裝置時,很多同學就會提出疑問,這些裝置都可以用來制取二氧化碳,它們分別有哪些優缺點。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當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時,認識問題的角度和思路也會逐步形成。
3.課后活動化作業的設計
傳統的課后作業形式單一、一刀切、以練習冊和輔導書上的題目為主,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對于雙基的知識出現木桶效應,完全不符合新課程的基本要求。教師猶如醫生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精心設計不同的課后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都有收獲和提高。此外,課后作業也不要完全囿于課本的本單元的知識和化學這個科目,可以跨學科并與生活實踐相聯系。陶行知說過:把學生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
例如學習完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取后,針對學困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角度解釋《石灰吟》,針對化學變化的詩句鼓勵學生寫出文字及符號表達式。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作業,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為什么燒不壞?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為什么會爆炸?利用這種趣味性的作業使學生樂于去探索,而且也達到了鞏固已知知識的目的。對于學霸以及學有余力的同學,學習完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可燃、不助燃的性質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其他的滅火方法,并針對2015天津大爆炸事件設計滅火方案,滅火雖然是后面章節才要學習的內容,但是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可以讓學生提前深入了解。這樣實現了由教師引導、學生發現、自主解決問題的目的,同時通過解決社會事件培養了學生的安全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不竭動力。作業的設計應以核心素養為準繩,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設計化學作業,豐富作業的形式和趣味性,因材施“作”,這樣才會使“學困生”重拾自信,并在實現雙基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能力得到提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德育無痕理念的落實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