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祥
摘要:充分認識和利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出錯性資源、突發性資源、求異性資源和挑戰性資源,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
關鍵詞:生成性資源;認識;利用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05-0025-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5.009
課堂教學是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進行和發展的,師生的交流和討論、學生的思考和活動必然會產生許多意料之外的課堂生成。這種課堂生成生動、鮮活而又充滿靈性,是師生心智活動的即時產物,它稍縱即逝,教師如果善于捕捉和利用,它將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正如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園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案例,談談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認識和利用。
一、對課堂生成的認識
1.充分預設關注生成
談及生成,必然要談到預設。預設與生成看似對立,卻又有著緊密的聯系。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墨守課前預設而忽視課堂生成,甚至認為課堂生成干擾了正常的教學。他們對課堂中的意外生成不聞不問,這樣的課堂仿佛一潭死水,缺乏生機與活力。也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對課堂生成缺少有效的把控,任由學生進行一些無效的爭辯和活動,這樣的課堂猶如一瀉亂流,混亂不堪,最終也會影響教學效果。要在教學中避免一預設就死、一生成就亂的現象,就要在課前有充分的預設,在課中關注即時生成。教師在課前想得多一些,結合教學內容考慮可能會有哪些課堂生成,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在課堂中面對生成性問題,要允許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充分思考,真正地將課堂生成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資源。
2.提升自身素養應對課堂生成
在課堂中,教師要能對意外生成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關鍵是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首先要多讀書,包括化學專業書籍、期刊及其他相關文獻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儲量,完善知識體系,開闊眼界和見識,從而形成厚實的教學基本功,使自己面對意外生成時能游刃有余。此外教師在平時要有意培養自己的教學機智、臨場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以更好地面對課堂生成。
二、對課堂中生成性資源的利用
1.出錯性資源——柳暗花明又一村
學生在課堂上解決問題時,經常會出現一些典型錯誤。這些錯誤可能是在教師預想之外的,教師應善于捕捉,不光要指出其錯誤之處,還可以“借題發揮”、“以錯糾錯”,使學生豁然開朗,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與收獲。將pH=13和pH=11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求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這是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中在學習混合溶液pH計算的時候筆者提出的一個問題。有很多學生忽略了不同濃度的NaOH對水的電離的影響,都是這樣分析的:c(H+)=(1×10-13V+1×10-11V)/2V=5×10-12mol/L,pH=-1g(5×10-12)=11.3。當然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是能充分預設的,會強調混合的實質是OH-,強行糾正學生的錯誤。此時教師可以以出錯性資源為生長點,分析溶液中的離子組成,從水的離子積常數角度分析,引導學生探討解題過程中的錯誤之處,從而加深對易錯問題的理解。
2.突發性資源——一枝紅杏出墻來
教師在課前預設即使再充分,在課堂中也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突發情況,面對“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意外情況,教師若是束手無策或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到課堂教學。面對突發情況,教師要有能力、有意識地從資源開發的角度加以思考和利用。
人教版化學必修2教材第91頁檢驗海帶中存在碘元素的實驗步驟如下:
(1)剪碎海帶,用酒精潤濕,放人坩堝中;
(2)灼燒海帶至完全變成灰燼,停止加熱,冷卻;
(3)將海帶灰轉移到小燒杯中,加蒸餾水煮沸、攪拌、過濾;
(4)在濾液中加H202和稀H2S04,然后加幾滴淀粉溶液,發現燒杯中溶液變藍,證明海帶中含有碘元素:2KI+H2O2+H2SO4=I2+2H2O+K2SO4。
筆者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現象:在加入淀粉溶液后,開始時燒杯中溶液并未變藍,大約半分鐘后才逐漸變藍。對于這一意外,筆者并沒有回避,而是提出課后與學生一起去實驗室進行研究。經過實驗和查閱資料,大家了解了淀粉、I2及KI溶液體系的可逆熱色性現象,學生的疑問得到了順利解決。
3.求異性資源——卻看楊花自在飛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發展水平和思維方式都是有差異的,因而在課堂中他們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教師在面對學生的諸多想法時,不能要求學生的想法統一到一個“標準答案”上來,而要引導學生對各種想法進行思考和交流,在學生思維碰撞和交鋒的過程中,必定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在“氨氣的制取”復習課中,筆者改變傳統的由老師羅列知識點的教學方法,而是在課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彈性預設,以期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課堂上筆者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思考氨氣的制取方法。幾分鐘后,學生的結果如下:
方法1:N2與H2反應;
方法2:ca(OH)2與NH4C1固體混合加熱;
方法3:NH4C1固體加熱分解;
方法4:加熱濃氨水;
方法5:將濃氨水滴到NaOH固體上;
方法6:將濃氨水滴到生石灰上;
方法7:NH4C1溶液與NaOH溶液反應;
方法8:Mg3N2與H2O反應;
方法9:生物體中氨基酸的腐敗;
方法10:利用銀鏡反應。
學生們的有些想法確實超出了筆者的預設。此時筆者引導學生討論和評價這些方法:能否得到氨氣、得到的氨氣是否純凈、反應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這時同學們非常積極地做出評價并相互補充,最終得到以下觀點:方法1適用于工業制氨氣;方法2、方法4、方法5、方法6可用于實驗室制氨氣;方法7、方法8、方法9、方法10從制取效率、實用性和經濟性的角度應當被排除;對于方法3,同學們有不同的看法,有學生認為只要在試管口增加一個吸收HC1氣體的裝置就可以了,而有一部分學生則不同意。筆者帶領學生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驗操作,最終說明方法3不可行。這一教學過程體現出了教師的充分預設與課堂即時生成的完美結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求異性思維。
4.挑戰性資源——青出于藍勝于藍
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生質疑老師或質疑教材的現象,當我們遇到學生的質疑和挑戰時,應該用欣賞的態度去對待學生,要有一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期待,要將學生的挑戰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
在人教版化學必修1教材第60頁“Fe(OH)2制備實驗”中,現象為生成的白色絮狀沉淀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后變成紅褐色。筆者提出討論的問題是:解釋Fe(OH)2轉變為Fe(OH)3的顏色變化。如何解釋出現灰綠色的現象呢?有教輔資料認為灰綠色為紅褐色與白色的混合色,但有學生提出氫氧化亞鐵呈白色,氫氧化鐵呈紅褐色。如果認為是它們的混合物,則必須有白色與紅褐色在一定比例下,配成灰綠色,但根據配色表,紅褐色與白色不能配成灰綠色,對此提出了質疑。面對這一突發狀況,我讓學生們分組展開了討論,利用網絡查閱了相關資料,在接下來的一節課中進行了匯報,一些有關灰綠色的解釋令人驚喜:
解釋1:氧化過程中晶體形狀改變引起的顏色變化;
解釋2:是因為部分三價鐵的極化;
解釋3:由鹵化亞鐵生成的和由硫酸亞鐵生成的,不是一種物質;
解釋4:雖然氫氧化亞鐵是白色沉淀,但它也是強電解質,可以電解出亞鐵離子。而電離出來的水合亞鐵離子是淺綠色的,混合起來就是灰綠色的;
解釋5:與6Fe(OH)2+O2=2Fe3O4+6H2O,4Fe(OH)2+O2+2H2O=4Fe(OH)3等反應有關,最后的生成物中含有Fe(OH)2、Fe3O4、Fe(OH)3構成白色、藍黑色、黃色,共同組成的復合色(灰綠色)。或者說是白色到紅褐色的過渡色;
解釋6:由于Fe(OH)2不穩定,在空氣中很容易被氧化成Fe(OH)3而呈現灰綠色,這個灰綠色物質是由Fe(OH)2和Fe(OH),以一定比例混合的物質,過段時間Fe(OH)2完全被氧化為Fe(OH)3時,就會看到紅褐色物質出現。
這則案例中,有些學生的質疑雖然偏離了教師預設的教學方向,打亂了教師的設計方案,但教師巧妙地為學生點撥導航,使教學朝著更佳的軌跡進行,使化學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