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年輕時酷愛讀書。
因為家庭貧困,父親只讀過兩年高中就當了民辦教師,在老家,父親有兩個非常考究而精致的大書柜,里面有數千冊圖書,都包了精致的硬書皮,那個書柜自我記事開始就對我散播著無限的誘惑。父親自己不僅愛讀書,還鼓勵我們要熱愛讀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他對經常前來借書的同村民辦教師、親戚鄰居不厭其煩,由此最后搬家時許多珍貴的書籍都換了主人。
由于父親潛移默化式的家庭教育,姐姐從小也喜歡上了讀書,姐姐不僅讀書,還專注思考,將感悟變成了一篇篇文章,上初中時姐姐不僅喜歡青春小說,還喜歡歷史題材的小說,看了電視劇不過癮,還專門找來相關的原著徹夜細讀,無疑對我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為了保證姐姐的閱讀,父親連續好幾年專門訂了《西寧晚報》《青海廣播電視報》及學齡段的相關讀物。
自上學時我除了基礎學習、日常練習鋼筆字帖外,愛上了作文書,三四年級時在初中生面前我可以說出“自欺欺人,不誠極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等名言警句,與此同時,開始有意無意地背誦篇幅短小而優美的作文。于是,父親先后陸續給我買來《論語》等讓我閱讀學習,雖然困難重重,但其過程終生難忘。大學期間,父親送我一套《唐詩宋詞元曲》全集,至今愛不釋手。后來,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到各種流派的文學巨著我都喜歡,并且推薦給家人閱讀。讀這些書,儼然走近了另一個世界。這就是書籍的魔力。
因為喜歡閱讀,老師們經常借書給我,由此我也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徹徹底底地迷戀上了文學,父親給我買來好多作文書、工具書,詩歌、小說等等。圓鼓鼓的書包里有一大半是課外讀物和工具書。在讀書與寫作之間徘徊時我才十歲,酷愛宋詞的我邊閱讀邊學習創作,盡管稚嫩而青澀,但也為日后創作開啟了智慧的陽光之門,從2004年開始在《中國土族》發表處女作算起,在寫作這個漫長而異常艱辛的過程中我閱讀了許多類別的書,也在諸如《詩刊》《文學月刊》《詩江南》《青海湖》 《回族文學》 《美國新大陸詩刊》《雪蓮》《青海日報》等百余種報刊雜志發表文學作品數百余首(篇)。多篇作品入選30余種選集選本。榮獲榮譽多項。先后加入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省市作家協會,2013年參加了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的學習,2018年8月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青年作家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培訓班。
猶記得,還在大學期間時,我積極參加漢語言文學專業自學考試,有幸閱讀了不少有關文學鑒賞創作、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書籍,讀書明理的同時收獲了許多。在當大學生“村官”期間策劃編輯《大通村官報》,共成功出版八期,得到了省市縣領導們的肯定與贊同。個人事跡在《全國大學生村官網》《青海日報》《青海科技報》《青海青年報》《青海經濟廣播頻道》等刊載報道。參加工作后,在秘書、教師和編輯的不同崗位上,更加時時強化學習,加大閱讀力度與范圍,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遜讓鄉中心學校,我編輯校報《舞動的校園》,常常給學生安排閱讀作業,鼓勵他們讀書寫作,短短半年多時間,就先后推薦6篇優秀作文發表于《西寧晚報》《西海都市報》《西部故事報》《老爺山》等。經我修改,千余篇學生作文陸續通過千鄉萬才西部故事網審核,并使近百名貧困學生獲得臺灣等地愛心人士的數萬元資助。
妻子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也迷戀偵探小說等書籍,加上我的影響,現在也每天堅持看報讀書至少兩三個小時,學習的同時,不忘思索,漸漸養成了讀書愛書的好習慣,偶爾寫寫筆記心得,不亦樂乎。結合手機等網絡閱讀,拓展了閱讀的范圍與渠道。
兒子三歲時已熟背唐詩十余首,學會不少漢字,對兒童讀物也興趣頗深,多年來,我們一家三代人都在默默堅持閱讀,為組建一個充滿濃郁書香門第,構建一個充滿書香氛圍的家庭,為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實現自己人生價值而不斷努力著。在學習和工作之余,我們一家五口人經常是人手一本喜愛的書籍,特別是在周末閑暇的時候,閱讀儼然成為了我們一家愜意的休閑和享受……
書籍成了我們一家三代人的重要財富,閱讀書報悄然間成了我們共同的必修課。通過讀書,我們一家共同成長,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豐富了學識、陶冶了情操。這讓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充滿了快樂,有了好多意外的收獲。
六十幾平米的家里除了小小的書架,柜子、床底、甚至每個房間的空閑角落都擺滿了我的各種書籍。因為寫作的緣故,幾年的積累,我家已有包括發表文章的樣刊樣書近800多冊,加上兒童讀物和其他類書籍雜志,應該有三四千冊圖書,因為家里實在沒地方擺放,幾年來,陸續贈人一千五百余冊,為了節省空間,讓更多的人能夠分享書籍的財富與力量,2017年4月,我將自己整理的近百冊圖書先行捐贈給了大通縣圖書館,雖然有些忍痛割愛的感覺,但一想到書籍應該共享,書香更應該共享也就很快釋然了。
多年前,家里通了互聯網,我們就開始學習利用信息資源來進行閱讀,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利用網絡增長知識、擴大視野。為了滿足閱讀和學習需要,在QQ、博客、微博等自媒體工具的基礎上,從不上網的我申請了微信,專門學習優質文學群、《詩刊》《民族文學》《回族文學》等微信公眾號上的文學作品,由單一的書籍閱讀向網絡閱讀進發,父親也學會了上網閱讀查資料,妻子下載瀏覽電子書,兒子也已經能從電腦上順利找見益智類的朗誦、閱讀等視頻進行觀看學習了。電腦學習也成為了我們家三代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讀書不一定要獲得功利,改變命運;也不單純是為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更不是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像我們這個家庭,多年來,一直在無意識中堅持閱讀,就是想書香的美好氣氛始終能夠陪伴左右,長長久久。因為閱讀的夢想,我們家庭先后榮獲第二屆大通縣書香之家、第五屆西寧市書香之家等榮譽稱號,還被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推薦參加第三屆全國書香之家評比活動,今年十一月,我們家庭榮獲第三屆全國書香之家榮譽。
讀書不僅要讀好書,也要選擇性地讀所謂雜書。正如父親所言,屋子悶久了需要開窗通風換氣一樣,讀書不能一味只讀文學,包括音樂、哲學、建筑、藝術、宗教等等方面的許多優秀書籍都可以閱讀。于是,我和姐姐對書籍有了新的認識,從懵懂的情愫變成了理智的選擇,后來妻兒也都漸漸開始閱讀,不斷學習,這符合父親培養家庭成員人人愛讀書常讀書的美好初衷。人可以沒有文憑,但絕對不能沒有知識,父親因為家庭貧困,為了照顧一家老小,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雖然只上了高二,但是三農知識相當豐富,他當然早早地意識或懂得了知識的重要性,閱讀的重要性。力量、氣質、價值、命運都似乎藏在書籍里待你去發掘尋覓,所以就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名言。
多年來,我們全家無論書籍閱讀還是網絡閱讀,或者手機自媒體工具閱讀,都在持續進行著,對此顯得樂此不疲。不知不覺閱讀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缺一不可的內容。良好習慣促成了整個家庭閱讀的積極性,書香漸漸開始彌漫開來,不斷散發出誘人的光澤,像身處世外桃源深處,萬籟俱寂,深澗潺潺,落英繽紛,空靈透骨。那種感覺和境界,唯有閱讀美妙的文字才能獲得,這實在是造物主對萬千人類賜予的偉大恩典。
閱讀與寫作孕育結合的奇異果五味俱全,伴我至今。我時時刻刻都在充分享受讀書與寫作,更享受充滿濃濃書香的家庭閱讀氛圍。這些都是書籍的力量所在。閱讀,真是一種春天般的幸福與享受,由此,我們更加酷愛讀書,因為我們倍加珍視幸福!
每一次疲憊的時刻,當陣陣書香襲來,不禁迷醉我的身心與靈魂,那一刻,仿佛置身于天堂……
【作者簡介】嚴雅楠,男,青海大通人,回族。1986年11月生,系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青海省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七期少數民族作家班學員。作品散見《詩刊》《文學月刊》《回族文學》《詩江南》《青海湖》 《詩歌地理》 《美國新大陸詩刊》《雪蓮》 《意林文匯》 《青海日報》 《民族日報》 《中國詩歌網》《中國作家網》等。曾獲全國書香之家等多種榮譽。著有詩集《命運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