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醒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和課改的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早已進入農村學校。然而由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以及師資匱乏等原因,信息技術一直難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一些地方,信息技術教學設備成了一種擺設,信息技術教學得不到落實,學生學習不主動。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并在實際工作中尋找對策。
一是學校和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重視不夠。一直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學校都是以考試成績?yōu)樽罱K目標,教學只注重知識的講解。盡管新課改提出改變教學方式,一些學校和教師還是維持現(xiàn)狀。筆者曾對一所學校(某鎮(zhèn)的示范性窗口學校)做了深入調查,發(fā)現(xiàn)有70%的老師認為信息技術是獨立于自己所教學科之外的,是信息技術老師的事。
二是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不高。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不能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筆者聽過一位老師的課,他的專業(yè)知識精湛,利用黑板和粉筆上起課來條理清晰,講解到位。為了把他的經驗傳授給年輕教師,我請他上一堂示范課。本來對信息技術不熟練的他,特意請信息技術老師制作了一個課件,但他卻在操作中頻頻出錯,致使整節(jié)課上成了“一鍋粥”。
三是教師對教學創(chuàng)新領悟不深,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學校的信息技術設備雖然比較完善,但是教師把設備當作放映機,只求數(shù)量,不求質量;只顧形式,不求問題本質,甚至出現(xiàn)“機灌加人灌”的局面。筆者曾參加一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執(zhí)教老師運用多媒體顯示以下畫面:綠茵茵的草地上有一條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拱橋。草地上有一些小雞在捉蟲吃。小雞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4只,另一部分是3只。這些小雞正蘊含了加法的教學形式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然而由于課件設計過于強調視聽效果,許多學生被畫面吸引,注意力無法集中到教師提的問題上來。課后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他們都說“課件看得有點眼花繚亂”。
要提升農村學校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首先要讓教師轉變觀念,了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作用。信息技術是輔助教學的重要工具,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完成從備課查找資料到制作教學課件、運用課件進行教學等一系列活動。學生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可以輕松地掌握知識,更好地發(fā)展學習能力。
其次是利用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結合的培訓;另一方面,針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教學實際制定培訓計劃。例如,對一些年齡較大、基礎較差的教師進行培訓時,側重教學軟件的操作、課件的制作等;對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年輕教師則側重培訓深層次運用信息技術的技能。同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選派一批骨干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回校后將培訓的內容與校內其他老師進行交流分享,還可以邀請周邊學校優(yōu)秀的信息技術教師來校講課,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觀摩、經驗交流,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第三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資源優(yōu)化教學,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教師在分析學生的學情、解讀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比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再指名學生上臺嘗試操作,然后對學生在操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講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提供了學習展示的平臺,能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作者單位:新寧縣金石鎮(zhèn)焦家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