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富海
【摘要】目的 探討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2017年期間經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血液樣本100例,分為A、B兩組,A組經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為正常,B組經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提示異常,對兩組進行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結果 經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和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后,A組不符合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結果的有1例,假陰性率為2%;B組中接受血液分析檢測提示正常的有4例,假陽性率為8%。結論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后,對無異常的標本應進行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以提升結果的準確率,為臨床治療提供具體依據,有利于減少醫患矛盾和醫療糾紛的出現。
【關鍵詞】血液細胞形態;復檢;血常規檢驗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01
血常規檢驗是當前臨床對患者疾病了解的主要手段,但血液標本不合格導致監測結果出現誤差的情況也是存在的,由此會產生誤診、漏診的現象,嚴重的還會因治療方法不得當導致醫患矛盾,產生醫患糾紛。因此,臨床檢驗過程中,血常規檢驗后對異常情況或二次診斷通常會進行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提升血液檢驗的準確性。本文選取我院經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血液樣本100例,分為A、B兩組,進行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017年經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血液樣本100例,分為A、B兩組。A組經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為正常,標本患者年齡平均45.3歲,男24例,女26例,病情為肺炎和貧血患者;B組經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提示異常,標本患者年齡平均45.2歲,男25例,女25例,病情為貧血和肺炎患者;兩組血液標本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病情方面均經過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的所有血樣標本均為患者在空腹情況下采集的,對采集的靜脈血進行檢測,得出檢驗結果。檢驗的主要數據有血小板、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等。
血細胞形態測定標準為:采用顯微鏡對有核細胞形態進行計數和分類,同時做好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形態的觀察和記錄,將最終結果與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對比。
1.3 判定結果
假陰性: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無異常,但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出現異常。
假陽性: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異常,但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判斷為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所有數據均通過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用x2和t完成,計算結果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和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后,A組不符合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結果的有1例,假陰性率為2%;B組中接受血液分析檢測提示正常的有4例,假陽性率為8%。
3 討 論
近些年,全自動血液分析檢測儀因工作效率高、檢測結果快速、操作簡單而被醫院各科室集中采購并運用于臨床實踐,其檢測結果成為了臨床判斷的主要依據,儀器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血常規檢驗中血液細胞形態學顯微鏡的檢驗方法不受重視,使用的頻率比較低。
但是從臨床血常規檢驗實際效果來看,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雖然具有檢測結果時間短,操作簡單的優點,但容易出現紕漏,在具體檢驗過程中對血液分析和檢測的結果精確度不是特別理想,部分檢驗結果出現了漏檢和錯檢,導致臨床治療方法缺少正確依據,影響了治療效果,容易產生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究其原因,全自動血液檢測儀在檢測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對部分指標的敏感度不高,如白血病患者的細胞形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全自動血液檢測儀不能很好的檢測,而且對結構形態變化不能很好的做到觀察,容易產生誤診、漏診的現象。
此外,采用血液細胞形態學顯微鏡觀察的方式,可以有效對細胞形態和細胞質量進行評估和檢查,可以掌握細胞的數量,目前全自動血液檢測儀只能評估細胞數量,在質量特別是內部結構變化方面的檢測是有限的,這也是導致臨床漏檢、誤檢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臨床血常規檢測時,對提示無異常的血液標本,應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治療方案進行血液細胞形態學顯微鏡復檢工作,確定血液標本確實無異常情況;對發現異常的血液標本也應結合臨床進行分析,在制定治療方案時做好具體安排,對不能準確判斷病情和治療方案時,應安排血液細胞形態學顯微鏡復檢工作,確定血液標本是否存在異常狀態,同時進一步評估細胞的質量,為下一步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據,以避免漏檢、誤檢造成的醫療
糾紛。
參考文獻
[1] 唐廣旭,田曉東.探討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1).
[2] 李海霞.探討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01).
[3] 謝中建.探討血液細胞形態學鏡下復檢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智慧健康,2017(08).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