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科學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在新時期受多種原因影響,我國的科技創新大多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與一線城市相比,山東省的創新平臺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依舊有相當多的問題亟待解決,隨著國家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山東省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迅速的省份,其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越來越受到相關人員的重視,因此,加強對新時期山東省科技創新平臺的引導和支持,提高山東省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當前的重要工作。
關鍵詞:創新平臺建設;自主創新能力;新時期科教興國
中圖分類號:G32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24-0000-00
1 山東省科技創新存在的特點
1.1 原始創新
原始創新可以為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提供一種技術支持,同時它也可以作為一種知識基礎和創新基礎,從而為社會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通過最近幾年來對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有關科研獎勵資金資助項目調查顯示,相關論文發表數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1萬余篇的論文中,學術專著的出版占比0.6%,省級以上優秀科技進步獎占比4%,相關專利占比更是高達12%。
1.2 單項技術研發
顧名思義,單項技術研發是指針對某一方面需要所進行的科學技術研究,同時也是近些年來科學技術研發重要的表現形式。但是單項技術的研發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足,最為明顯的就是市場導向不明確以及相關技術銜接不夠,最終使得單項技術研發缺乏市場競爭力[1]。針對這一現象,山東在進行單項技術研發時,一方面強調產學研的結合,同時更注重多種因素的有機融合,加強產業技術聯動性,努力實現對關鍵技術的突破,從而提高產品和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1.3 集成創新
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對于集成創新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的作用。因此對于該方面,山東省積極采取相關措施,一方面通過加強項目集成,集中力量實現對關鍵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對自主知識產權加大保護,提高集成創新市場競爭力[2]。第一方面體現在半島高新技術產業重大專項的建立,通過相關專項的配合,將力量集中,從而實現關鍵領域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表現在對集成創新的計劃引導上,山東省積極要求所有項目要做到立項申請,大力保護知識產權創新,同時還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專利的發明、申請和產業化[3]。
2 山東省科技創新發展的不足
雖然山東省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但與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
2.1 科技投入不足,投資結構不合理
2016年山東省在科技研發上的經費投入不但在全省GDP上的占比較低,同時也遠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科研經費與廣東、上海、江蘇等發達省份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特別是銷售收入在研發經費中的投入更是處于低水平,固定資產投資額更是沒有滿足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所要求的標準[4]。這不但表現出山東省在科技研發上存在長期的投資不足,同時投資的結構也不合理,力度也不夠。
2.2 缺乏創新能力
通過對山東省科學研發的調查,顯示近些年來山東省很多產業企業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雖然也在不斷增加,研發能力也顯示出了不斷增強的態勢,但是產業企業整體的創新能力并沒有多么明顯的增強[5]。相比于其他先進的省份,山東省在創新能力的提高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山東省大多數產業企業創新工作開展并不到位,無論是在開展的廣度、深度以及研發資金的途徑的獲取上都存在明顯的不足。
2.3 高層人才缺乏
在山東省的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普及還處于相對的局面,與發達省份相比,山東省在每萬人中受到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技術教育人數的占比上還有這很大的差距。這也導致了勞動力素質不高,從而這也造成了山東省科技創新能力難以取得進步提高的困難局面[6]。而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物、創新團隊對于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山東省要積極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上做出成果,增加在全國中的占比,同時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只有解決這些現存的問題,才能保證山東省的社會進步以及經濟效益不會受到進一步的制約。
2.4 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滯后
實現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對于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山東省針對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業化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從而導致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率不高,市場占比也很低。特別是關鍵領域得突破上,山東省在創新能力轉化成效益的過程中,與發達省份相比被遠遠的的甩在了后面。導致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率一直得不到提高,市場競爭力低。
3 對策分析
3.1 科學規劃,完善產業轉型和產業聚集
從市場的環境來看,完備的創新硬件的供給環境對于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市場運作系統、市場運作人才、創新產品的銷售渠道是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僅僅可以促進企業產業在國內的發展,對科技創新能力走向世界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可以使本地的科技創新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保持一個領先的優勢[7]。首先,科技創新要注重品牌的重構,把人文景觀、科學技術等等進行深度的挖掘和重點的創新,并加大修復和改造。同時還可以逐步完成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從而更好的吸引外來資源,以為產業轉型奠定基礎。還要積極改造科技創新的生態環境,加強科技創新生態建設,提高產業科技創新品味,推進科學技術的創新。
3.2 實現高新技術領域新突破
高新技術領域的不斷進步對城市的提升,經濟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含義。要緊抓國民經濟信息化建立,自軟件技能、計算機及外圍儀器、網絡與通信技能、數字化電子產品及配件的鉆研開發與產業化方向作出正要突破,要堅持不動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機構的轉換和提升,努力提升現代服務化。加強山東省經濟科技資金的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果,要堅持短期目的與長遠目的的組合,滿足基礎與應用鉆研的統一發展,做到公共與經營的良好統籌。在自然科學基金、基地和人才組建、產業引進基金等方面要嚴格遵照財政科技資金使用指標。在對創新企業獎、公益類研究等重要支持的同一時間,還要提高公共科研供應,發展財政經濟在股權投資、政府資本、民間資本、貸款消息等方面的杠桿作用,強化技巧創新活動的市場方向。
3.3 加強改革創新力度,增強核心競爭力
改革是第一生產力,在增強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應當不斷進行改革,對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有壯士斷腕的氣質,新時期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實現科技的有效創新必然會產生諸多問題,這對當前的體質機制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相關機構和個人要有大局意識,切忌保守狹隘,圍繞企業產業發展的大局出發,不斷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增強企業產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3.4 加大技術開發投入
在增加公共投資的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科技投入。近些年,山東省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專項資金投入不斷不加大,100個有針對性的技術適應項目旨在加強對先進技術的研究。加大對科學技術的研究進步,不斷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明確科學技術研發方向[8]。科學和技術成果的社會研究和轉變應側重于促進技術的應用和科學技術成果的工業化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高度重視獎勵和紀律,進一步簡化研究項目的預算編制,明確法人的責任,下放研究資金的預算權力,正確處理間接費用分擔與獎勵研究人員之間的關系,同時適當處理項目籌資的一般概念,為了使研究預算的管理成為現實,成本的使用與實際的研究與開發投入相關聯,每年的盈余將自動轉到下一年的使用。保留最終資本盈余,鼓勵某些高等教育機構和科學機構利用、加強優先學科和技術領域的研究、促進獨立學科、積極和前瞻性研究。在省一級獲得充足和穩定的資金,并鼓勵產業企業接受或使用多項資金用于有關技術或項目的研究,同時建立和改進項目參與方所需的財務管理系統;確保科學研究資金的使用制度化并具有透明度,做到讓全社會監督,并能使社會各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接受。
3.5 加快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
在發揮市場運作的優勢同時,政府也要繼續積極引導,加大對技術服務中介機構的重視力度。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的消費觀念跟消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生活方式的追求也產生了深刻的變化。要積極實現單向支持向雙向支持的轉變,即實心企業支持向企業與用戶共同支持的轉化[9]。在堅持公平公正競爭的原則上,加快創新產品與服務研發的結合,加大對新的示范與創新模式的推廣。從而增加有效供給,滿足人民乃至整個社會的需求,從而進一步加快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速度。
4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突破傳統經濟發展形式以及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這也為實現山東省發展戰略的驅動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挑戰同時也蘊含著很大的機遇。因此在不脫離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的前提下,要不斷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加強對科技創新發展的引導。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者的優化部署,解決當前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融合的方向問題,以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東平,戚少燕,江艦.加快推進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科技創新的實踐與思考——以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9(05):29-31.
[2] 黃慕雄,張秀梅,張學波,潘全.教育信息化校地幫扶實踐設計研究——以華南師范大學對口幫扶西藏林芝地區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9(10):54-60+101.
[3] 李翠,李崢嶸.《建筑環境學》課程創新實踐建設——結合BIM技術建立綜合虛擬教學平臺[J].教育教學論壇,2019(41):1-2.
[4] 聶宇,彭永康,李娟.地方高校依托科研平臺開展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制度建設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10):11-12.
[5] 張淑玲.“數字衡陽”市縣一體化大數據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云平臺建設的技術創新[J].測繪通報,2019(09):112-114.
[6] 閆長斌,時剛,張素磊,等.“雙一流”和“雙萬計劃”背景下學科、專業、課程協同建設:動因、策略與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9,42(03):35-43.
[7] 井匯,孟繁晉,張正磊,等.基于“132產學研訓創”一體化平臺的高職建筑設備類專業群建設路徑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73):68-69.
[8] 海福,博石.搭建新型服務平臺 服務墾區發展——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創新服務模式、推動興安農墾智慧墾區建設側記[J].中國農墾,2019(09):23-24.
[9] 胡萬山.我國高校科技創新研究40年的進展與反思——基于對1979—2018年重要文獻高頻關鍵詞的共現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9(05):8-16.
收稿日期:2019-11-04
作者簡介:石磊(1981—),女,山東鄒平人,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