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加帶來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新矛盾新問題。其中,大中城市停車難問題逐年凸顯,成為嚴重影響我省城市交通、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形象的制約因素。從陜西看,隨著城市人口數量與汽車擁有量的持續增加,如何著眼長遠統籌謀劃解決大中城市停車難和占道停車引發的交通擁堵難題,已成為擺在各級城市政府面前的一個嚴峻挑戰。就這些問題,我刊曾在2016年第10期絲路大講堂欄目就《求解停車難》問題邀請專家、學者展開了分析及討論。時隔兩年多的時間,這些突出的問題發生了哪些變化?專家們又給出了哪些更好的建議?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課題組研究認為:
停車難已嚴重影響我省城市運行效率和市民生活質量。國際研究表明,停車難不僅造成約30%的城市交通擁堵,還造成燃料浪費、額外的汽車排放以及高昂的時間成本。數據顯示,美國人每年尋找停車位大約需要耗費730億美元,年人均找車位時間超過17個小時,紐約甚至達到107個小時,相應的年人均花費高達2235美元。我國雖然還沒有相關的數據統計,但停車難已給大中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負擔和環境損失。遍及機關、醫院、學校、景點、車站、商業區和居民社區的停車亂象,在給城市管理造成沉重負擔的同時,還普遍影響了城市形象,引發了城市吸引力下降、居民幸福感降低等一系列問題,停車難已成為新時期各級政府必須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破解停車難問題已成為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考驗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問題。作為與現代城市發展相伴相生的現象,停車難問題的處理不僅與停車位的規劃、建設、投資、管理直接相關,還與城市發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設相伴而行,并且還受到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市場準入和城市交通法規、城市建設與管理法規的影響。面對這一復雜系統,各級政府應統籌考慮城市停車服務設施建設與城市經濟發展、城市人口增長、城市汽車保有量增長、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與出行方式變化等因素,應著眼城市未來發展,將城市停車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和民生服務業發展規劃。
解決停車難有利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停車產業發展。解決停車難問題,既是考驗,亦是機遇。治理停車難需要應用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制造和現代工程建設技術,需要在統籌規劃的前提下引入市場力量,讓停車服務業發展成為新時期推動陜西省城市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陜西省在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具有一定優勢,應力爭通過解決停車難,未來在智能化立體停車設施建設,以及相關裝備制造、分時共享停車等領域,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當前,要抓住“一帶一路”機遇,積極開辟大型停車服務綜合體建設和汽車服務業發展方面的國際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拓展新的產業發展空間提供示范。
當前,國外城市的停車治理,大致可概括為出行方式綠色化、停車管理科學化法制化、城市空間利用復合化、城市管理智慧化、停車場建設產業化等幾個特征。而相較于國外,國內先進城市在吸收發達國家城市解決停車難經驗的基礎上,也積累了一些特別有效的中國經驗:一是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親自抓,形成各部門統一行動、齊抓共管的氛圍。二是快速應用共享停車技術。我國是目前全球共享停車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在城市管理層面,搭建智慧停車管理平臺、開發城市停車APP的實踐層出不窮。針對手機、車載端口的找車位軟件也比比皆是。現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服務平臺以及相配套的制度保障體系。
另外,近兩年,我省一些城市正在進行的城市綜合治理改革試點,為解決停車難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比如西安,城市交管部門已引導大唐西市、凱德廣場等商業設施與周邊小區“錯峰停車”;兒童醫院主動騰挪醫院自有車位,供患者使用,并租賃周邊小區車位供職工使用,較好地提高了就醫便利性,有效緩解了相關區域的停車矛盾。這些好的做法受到交通運輸部的重視,部分成功案例已列入交通部推廣的先進經驗。
推動我省的停車難問題解決,要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規劃引導、市場投資、企業履責、社會監督、公眾自律相結合,規劃、市場、法律、經濟、技術等多種手段共同支持的綜合治理格局。要以城市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出發點,以大中城市為重點,以差別化停車供給政策為導向,以滿足剛性停車需求為根本,本著“就近、便利”的原則,按照“擴容、智能、共享、優化”的總體思路,通過“遠近結合、軟硬結合、城鄉兼顧”的思路,推動全省停車總量增加和停車管理效率提升。
同時,也要看到,我省一方面有停車資源總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存量資源閑置,并且隨著將來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和公交供給的增加,加上已經出現的私家車購買增量拐點,對停車難問題的治理必須著眼長遠和未來城市規模、人口變化等,進行統籌謀劃。既要面對眼下車位總量不足的緊迫問題保持車位供給總量的持續增加,又要高度重視運用智能化的手段盤活存量,而且還要充分集成利用先進的立體車庫、多層車庫、智能車庫設計制造技術,對現有車庫進行可逆化設計和技術改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立體智能車庫
省級相關部門應聯合制定并出臺全省治理停車難問題指導意見及近期實施方案,全面部署我省治理停車難的總體思路及相關工作安排,組織全省重點城市制定治理停車難三年行動計劃,在城市靜態交通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中提升建筑物車位配建標準,增加停車位供給總量。
針對我省大中城市停車位存在巨大缺口的現實,從省級層面啟動大中城市公共“停車場增建工程”,省財政應配套支持一定比例資金,自然資源廳、發改委部門應協調增加相應的土地供給。對經營管理不善的部分社會停車場、商業建筑、工業廠房、辦公樓、倉庫,可通過市場機制,采取回購、租用、樓宇功能置換等形式,以停車為主導進行技術改造,以補充公用停車場車位不足缺口,化解中心城區老城區停車難矛盾。
在全省大中城市的老城區規劃布局新的停車服務設施,應以“上天”為主,支持通過現有樓宇功能置換,部分區域拆改,以建設智能化高層立體停車服務綜合體為主;在城市待改造板塊和城市新區建設過程中,停車場建設應以“入地”為主,支持以建設地下多層與復式自動停車場為主。在城市中心和老城區,在做好規劃基礎上,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外資和社會資本進入停車服務業領域,將以停車服務業為主體的城市服務業綜合體建設,作為新時期穩增長、穩投資的重點加以支持。今后,無論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建設都應按未來的人口與經濟規模,做好停車位預測,并將停車位建設、城市停車服務綜合體系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和城鎮包括住宅、機關、學校、醫院、工廠、商業設施和公園、體育場、影劇院、文化館、圖書館等單體項目建設中,均應前瞻性地將停車位建設納入項目審批內容。
在全省大中城市老城區、小城市中心區、重點鎮,應優先滿足居住的剛性車位需求,控制非居住的彈性需求。鼓勵“小、散、精”的停車場建設,鼓勵利用空地、綠地地下空間、邊角地見縫插針、地上地下發展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公安交管部門應會同市政部門按照“能劃則劃”“應劃盡劃”的原則,在具備條件的路段和廣場開辟盡可能多的臨時停車位和夜間停車場。小城市要建立道路停車收費制度,逐步引導居民在翻新私房時搞好車位配套,形成良好的停車習慣。
在城市新區,嚴格執行新建小區、新建建筑車位配套標準,加強車輛停放管理。逐步建立“組團布局+街區制+小網格道路”的路網策略,打通背街小巷,增加停車空間。小區內劃定單向循環車道,增加車位供給。試點“車位只租不賣”,由物業統一管理、統一租賃。加強高鐵、地鐵、公交換乘樞紐的大型換乘停車場建設,滿足大量的城市換乘停車需求。
商業區、行政中心、醫院、學校、旅游區等區域,要加強停車場建設管理。在具備優化泊位條件的支小道路應適當增加藍線免費停車位,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停車需求。對將配建停車場非法挪作他用的單位,可由規劃、建設部門責令其限期予以恢復。全省的旅游區、旅游名鎮,要做好停車引導服務,同時要在周邊的機關、學校開辟臨時停車服務場所,重點解決節假日期間出現的“潮式停車”難問題。
以大中型城市為重點,積極構建城市智慧停車云平臺。加大省級層面的政策統籌力度,打破公安、交管、車管、城管、城建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共享可以滿足公共管理服務的數據,然后逐步整合全市各類停車資源信息,實現車位級互聯互通和車位資源分時共享,打造全市“停車資源一張圖”。
啟動停車智能化標準化改造試點。建議由省交通廳、發改委、工信廳、公安廳等單位共同制定智慧停車及共享停車行業標準,統一數據標準和交換機制。分期對公共停車位、政府事業單位以及所有已經出售或未出售的社會車位安裝物聯網感應設備,用于探測車位的使用情況,解決精準定位及精準計費問題,逐步實現全市停車場和停車位的信息系統互聯互通。
合理選擇周轉量大的停車場及交通擁堵片區,依托智慧停車云平臺,開展分級停車誘導系統應用示范,加快構建具有全國示范引領意義的智慧停車誘導體系。試點開發、推廣供移動終端使用的城市共享停車APP。
由城市投資公司組建專門的智慧停車公司,統籌管理運營城市公共停車場,并逐步與非公共停車場簽訂經營合作協議,最終實現對全市停車場的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審批、統一設置、統一收費標準、統一智能化信息化改造。
推動各級政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向社會開放閑置停車資源,向騰挪自有停車場供社會使用的學校、醫院等單位提供車位使用補貼。鼓勵單位與周邊小區結對共享,通過雙方簽訂承諾書,明確各自的權利、責任和義務。

西安賽格國際購物中心樓頂花園停車場
對參與共享停車的物業公司、個人,開展停車收入所得稅以獎代補試點。在物業管理條例中,增加停車共享服務的停車資源使用收益,進一步增加居民的公共收益。
調整停車收費標準,實行差別化停車價格政策。城市內采用“路內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地面高于車庫,中心高于外圍”的通用策略,重點提高中心城區、商業辦公、旅游區域周邊路內停車收費標準;在車位緊缺區域,進一步附加擁堵收費,以減少車輛進入。增加限時停車、累進收費等措施。鼓勵停車換乘,對換乘公交出行的車主,實行公交刷卡優惠停車收費。
加大違法停車整治力度。取締黑停車場。交通管理部門應會同城管、發改、規劃等部門,定期或不定時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嚴厲打擊停車亂收費行為。加強停車秩序治理,按照“停車入位、停車有序、違停必究”原則督查停車行為,使用違停自動抓拍技術及設施,對違停進行全天候巡邏管控,并對違停依法加大處罰力度。

積極應用智能引導技術,提高存取車效率
按照2015年國家發改委聯合七部委下發的《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的要求,“以停車產業化”為核心,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停車場建設。放寬投資興建停車場的準入條件,對社會資本投資停車場建設應給予用地優先、車位建設補貼、稅費減免、貸款貼息政策。鼓勵停車設施與公共設施建設一體化開發,將停車設施的建設、經營與土地開發的利益掛鉤。
積極引入技術優勢企業。加強與先進技術企業合作,積極應用最優存取車引導技術、立體車庫自動遠程診斷技術、車主異地網絡停車服務技術。利用“一帶一路”合作機遇,積極從國內外引進高端智能立體停車庫建設投資主體和龍頭企業。
發展立體停車設備制造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省級有關部門應搭建供需銜接平臺,建立智能立體停車設備制造企業和鋼鐵、電機、控制系統等生產企業之間的有效對接渠道,促進互保共建。加強具有機械設計、運籌學、軟件工程等學科背景人才的配置,力爭突破巷道堆垛類、平面移動類、垂直升降類等高端智能立體停車庫的技術瓶頸,加快從技術跟隨向技術同步和技術引領目標邁進。
課題組顧問:郭衛東
課題組組長:李驪明
課題副組長:梁錦奎
課題組成員:王海燕 陳振虎 張建國 張 沛 張世新 雷 蕾程麗輝 艾 宇
執 筆 人:程麗輝 雷 蕾 李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