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張永軍
說到看病難,不少人都會吐槽,小醫院不放心,大醫院的人太多,既怕看不好,又怕花錢多。如何破解這種擔憂,陜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讓“互聯網+醫療健康”為看病帶來全新的體驗。
“互聯網+醫療健康”聚焦高科技,破解看病難,既是云端的觸碰也是技術的勝利,更是患者的福音。那么,當醫療插上科技的翅膀后,會給看病難帶來哪方面的改變,還需要如何去完善?我們邀請陜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和專家予以闡釋解答。

劉 嶺(中)
陜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單福海(左二)
陜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處處長劉 娜(右一)
陜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主任科員
虢玲俠(右二)
陜西省衛生計生政策評估與信息中心主任
毛 瑛(左一)
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
劉嶺:這個問題目前在全國各大醫院都普遍存在,國家衛健委和省委省政府正在推進系列的改革舉措去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我們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不足所引起的。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機構目前的服務能力還不能夠完全滿足我們廣大患者的需求,一些常見病慢性病還不能夠在基層得到有效的治療,所以導致一部分患者上流到大醫院。第二個原因就是優質資源分布不平衡所導致的。目前,就陜西而言,80%的三級醫院都集中在西安市,75%的二級醫院分布在關中地區,好醫院、好醫生、好設備大多數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所以患者主要是在大醫院看病比較難,看病的體驗比較差。第三個原因就是部分大醫院目前就診的環境還不夠寬敞,就診的流程還不夠科學所導致的,很多大醫院是歷史悠久的醫院,它們地處城市最集中的地帶,所以物理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因此患者就醫的感受不太好。還有一部分醫院就診的流程設計不夠科學,比如說有些醫院掛號窗口和交費窗口比較集中,沒有分別設置到科室或者分層設置,這樣也導致了部分患者就醫感受不是很好。第四個原因就是互聯網信息化手段應用的不夠所導致的,現在使用預約掛號的人數不多,群眾對新模式接受的還不夠,醫療報銷比例層級之間的差別也不夠大,也導致部分患者上流。
劉嶺:其實最直觀的改變有很多面,我們處在信息化社會,互聯網給我們能帶來什么樣的變化,目前采取哪些服務方式是我們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目前通過互聯網的手段為廣大患者主要提供以下服務。
第一,就是積極推進線上預約、支付等服務方式。通過互聯網的手段,積極推進線上的預約掛號、線上問診、以及院內導診。在診前,給患者提供線上檢查檢驗結果的查詢,個人健康檔案的查詢,以及通過健康二維碼進行掛號這樣的服務。在診后又提供線上支付和線上醫保結算等便民惠民的系列舉措。第二,積極推進線上診療服務,現在正在積極推動互聯網醫院的建設工作,允許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比如陜西省人民醫院它還可以有另外一個名稱,就是陜西省人民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在保證醫療質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讓患者在線看部分的常見病和慢性病的復診檢查,在獲取了患者以前的一些病歷的資料以后,允許醫生在線給這部分患者開具處方,這樣使患者足不出戶就能夠看病,同時把藥送到他手里。第三,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最關鍵的、最有效的是系統運用,就是發展有序的分級診療服務,讓醫療資源上下貫通,信息共享利用,而且使高效的協同作用能夠體現出來。進行預約診療,下級醫院可以給上級醫院的大夫發起預約診療,也可以雙向轉診,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方便患者等等這樣的一些舉措方便群眾看病。第四,實際上互聯網技術不僅僅在醫院。我們在所有的健康領域,特別是公共衛生服務領域里面也得到了充分的應用。比如說現在兒童的接種信息,就可以通過信息的手段來管理,包括孕產婦產前產后的管理,包括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管理等等一系列業務都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務能力。
劉嶺:互聯網應用最大的優勢我認為就是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給廣大患者提供更大的便捷。其實現在都有一個體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廣大患者在就診時候的需求更為豐富、更為多樣,如何給廣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多樣的一些方式呢?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個就是讓廣大患者在就醫時更加省心,通過一些互聯網手段,讓患者在就診前進行預約,在診療中可以在線上支付,檢驗結果也可以通過線上進行查詢,這樣的一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減少患者就診時間,使患者看病更加省心。第二個一直想要解決患者就醫放心的問題,其實我們一直鼓勵有資質、有條件的醫療服務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特別是一些慢性病的患者和一些常見病的患者,在復診時我們積極建議他采取互聯網網上診療活動,但是在診療的過程中也關注安全問題,所以在線上所有的診療活動我們都是在監管平臺進行監管,確保了我們的診療是放心的安全的。第三個就是群眾對看病就醫的需求呈現多樣性,不僅僅要求看好病省錢,更重要的是追求我要舒心舒服,所以現在一直努力讓更多的患者看病舒心,我們現在鼓勵省市縣優質資源大力開展遠程門診、遠程診療、遠程影像、遠程心電、遠程會診,讓廣大患者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可以享受到上級優質服務,這樣使患者看病更加舒心。

推進線上服務,掛號繳費不排隊

旬陽縣開啟重癥病例遠程會診,使患者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劉娜:無論是線下實體醫院就診,還是在線的互聯網診療,前提都應該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所以我們要求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首先必須是在依法取得互聯網診療許可的醫療機構內進行,對于醫生這塊首先他必須要有一個合法的醫生執業資質,他的注冊范圍應該與互聯網醫院的診療科目有對應的專業,并且要求他有一定的臨床實踐經驗,所以在醫生選擇這塊,我們一般限定在中級以上的專業技術職稱,從事本專業診療活動不少于五年。剛才還談到了一個醫生工作時間的問題,因為相比于線下門診的就診時間,線上的服務時間肯定是更靈活、更彈性,但是也并非是在24小時內進行,也是限定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一切都是以患者的安全為前提。
虢玲俠: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還有人工智能在我們醫療行業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入。目前陜西已建立并聯通了省市縣三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也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建立并完善了預約服務、遠程醫療、移動支付、互聯網醫院的應用試點。全省200多家二級及以上醫院都開展了預約掛號,其中54家三級醫院已經對門診全號員進行了一個分時段的預約,部分醫院還開展了檢查檢驗以及住院床位的預約。對于遠程醫療全省已經基本建成了省市縣鄉的遠程醫療服務網絡,通過遠程會診、遠程培訓、遠程門診、遠程示教等方法,使優質的醫療資源能夠有效地下沉。在移動支付方面我們也是利用電子健康卡或者其他的移動手段,利用微信、支付寶、云閃付這些便捷的方式開展預約掛號的支付,診間支付,還有住院交費的支付等服務。在互聯網醫院也是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利用互聯網可以使醫生和患者在線進行面對面的咨詢、診療,開具相關的處方,還可以進行藥品的配送,還有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還有我們最近也在嘗試著開展人臉的識別,還有智能閱片,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極大地提高了病人的就醫體驗度。
虢玲俠:除了剛才說的“互聯網+”的一些應用提升老百姓的就醫體驗之外,我們在陜西省人民醫院、腫瘤醫院、西北婦女兒童醫院,還有西安市、銅川市兩個地區,開展電子健康卡,也就是電子二維碼的試點應用,這個就打破了“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局面,患者在一家醫院申領了電子健康卡后,可以在全省的其他醫院,乃至全國的各級醫院都能夠進行通用和共享。第二,還是在陜西省人民醫院和腫瘤醫院開展商業保險的直接賠付的試點,也是將醫療信息跟醫保公司的直賠信息聯通之后,就是購買了商業保險的病人出院之后就可以直接開展線上的理賠,這省去了病人來回的申請流程,節約了大量的時間。第三,在銅川開展了健康陜西信息服務平臺試點,開發了健康陜西APP和微信公眾號,患者可以下載健康陜西APP或者關注微信公眾號,可以實現全省各醫院的在線醫療服務。第四,按照國家的相關要求,對個人電子健康檔案進行開放查詢,凡是申領了電子健康卡的患者,因為這是做了一個實名身份認證,就可以利用移動終端查詢個人的電子健康檔案。
單福海:遠程醫療目前在推進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和問題。第一個方面就是基礎網絡,遠程醫療需要有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網絡支撐,在一些偏遠的地區現在網絡還沒有覆蓋到位。第二個方面就是醫院的信息化程度,遠程醫療實際上就是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間的醫療協同,對醫院的信息化有一定的要求,尤其基層衛生院現在的信息化程度比較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遠程醫療的發展。第三個方面是制度建設,遠程醫療對于患者來講,他們希望能夠把遠程醫療的項目納入醫保報銷,對于醫院來講和運維的公司來講,他們希望有一個遠程醫療收費的標準,這樣才能可持續地發展下去。最后一個方面就是群眾的觀念,因為遠程醫療是一種新的服務模式,群眾還有一些不了解、不理解,甚至還有一些抵觸的情緒,需要我們加大宣傳力度,轉變群眾觀念,使他們逐漸接受這種服務。
單福海:第一個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遠程醫療系統,對原先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對原先的網絡進行擴展,這樣才能推進原有的服務。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年初已經下發了縣域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方案,重點對56個貧困縣加強縣域內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第三個方面,我們正在和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在醫保報銷和價格方面有所突破。最后一個方面,我們要加大對遠程醫療方面的宣傳,使群眾更了解遠程醫療的便利性,來逐漸接受這種服務。


虢玲俠:陜西省政府為了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換,開展建設了“秦云工程”,秦云工程有22朵行業云,其中第七朵就是我們“健康云”。“健康云”主要給我們支撐了以下幾項服務:第一個就是數據的存儲。目前全省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的門診、住院還有部分醫院的影像信息都在這個“健康云”里存儲,現在的信息量已經達到了50多億條,初步建立了全省醫療健康大數據的中心。第二個就是信息的共享,我們通過對這些大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實現了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共享,醫療機構通過信息查詢渠道,可查閱病人以往或其他醫院的診療信息,部分還可以減少病人的重復檢查。第三是信息的開發利用,我們把海量的醫療健康大數據通過存儲、清洗、分析、挖掘、處理,可以預警疾病的發病趨勢,發病的規律,采取及時的預防措施。同時對個人健康檔案的連續記錄也可以開展個人的健康畫像。所以健康云給我們“互聯網+醫療健康”提供了有力的基礎保障。
毛瑛:陜西省“互聯網+”發展的一些思考和我們具體的做法,充分證明了我們就要依托這種新型的技術來解決我們看病難的問題,無論是理論研究者還是實踐者,我們都有一個共識,這個共識就是中國的醫療衛生資源總體供給不足,結構不合理,而且它分布是不均勻的,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比較薄弱。因為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比較薄弱,也就是剛才短片上很多的病人朝三級醫院去流動,也加劇了我們就醫難的現象,所以我覺得這個政策的出臺的指導思想非常明確,就是以人為本,然后就是解決我們老百姓現在日益增長的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的問題,也就是說還要解決就醫方面的問題,使老百姓能夠快速便捷的享受到我們醫改帶來的紅利。
因此,“互聯網+醫療健康”不是衛生健康部門一家能夠完成的,它是一個多主體參與的,尤其是要把互聯網技術融入到醫療衛生服務的領域里面,可能還要多部門的配合。此外,政府在推進過程中應該加大投入力度,使這個惠民工程能夠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