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紫涵
風雨兼程70年,中華民族櫛風沐雨,勤勤懇懇。從建立新中國,到“文化大革命”,從改革開放,到追逐中國夢……這一路,有希望與喜悅,有痛苦與曲折,但總的卻是高歌猛進,一路向前。國與家是密不可分的,國的進步影響著家的發展;家的發展體現著國的進步。接下來,僅以我家庭的變化回憶那滄桑巨變的70年。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這風云變幻的70年里,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基本溫飽問題的解決到講究飲食均衡,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從家庭來說,我大爺爺和二爺爺經歷了從新中國成立初到如今的70年,他們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者,也是講述者。聽他們說,他們小時候連吃飽都是一個問題,甚至一度在饑荒嚴重的時候,走在大街上,你就只能看見光禿禿的樹,因為樹皮與樹葉早已被人吃光。那個時候,他們經常吃的是樹皮與野草,后來,生活條件稍有改善,他們吃上了紅薯干,再后來,他們吃上了玉米面,窩窩頭,逐漸能填飽肚子,到如今,溫飽已不成問題,飲食也更加注重健康與多元。而且,我奶奶有一個習慣,就是不愛吃魚,而這個習慣的養成與她的童年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奶奶小時候生活在河邊,因為食物不足,奶奶的父親經常去河里捉魚,也許有人認為在那個年代吃上魚肉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但是,那個時候,在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的時代,是沒有現在我們喜歡的麻辣魚等各種美味的,當時魚的吃法就是弄熟即吃,最多加一些鹽。所以說,有了長期吃“原味魚”的經歷,奶奶至今都不愛吃魚,也經常開玩笑似的說自己小時候吃夠了魚。另外,生產隊作為二十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一種組織,對當時人們的飲食影響巨大。盡管當時的人們用大量的時間下地做工,甚至一些剛生過孩子的女人為了掙工分直接就去下地做工,但是由于一些思想、制度、管理方式上的錯誤,當時人們往往食不果腹。從以上實例中,我明白了如今黨領導人民解決溫飽問題,奔向小康經歷了多少的艱難,也感受到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飲食上獲得的巨大進步的來之不易。

20世紀80年代市民排隊在早點攤買早餐

1985年,穿著喇叭褲,披著軍大衣的時髦青年
服裝,是折射一代人、一個時代發展變革的標志之一。國家層面,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上流行過列寧裝、軍便服、中山裝等,反映著時代的主流與時代的變遷;從家庭層面,我的家里好像是三個時代的服飾的反映,爺爺奶奶的深色老式衣服,爸爸媽媽的正裝,以及我的顏色眾多、款式多樣的時尚服裝。在我的家中,每當小孩子爭吵著要買新衣服,老人總會說,那么多的衣服還好好的,怎么還買。我想,這便是代溝吧,也許是老一輩經歷了連衣服都穿不起的日子,才養成了今日勤儉的好習慣?;叵霃那?,老一輩似乎有訴不完的苦;著眼當下,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而這些,也恰恰證明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國家發展之迅速,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之大。
住所,是自古至今人們生存發展的必需品?!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殷切期盼;“住上不漏風不漏雨的房子”,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的期盼。新中國成立初,像很多普通人家一樣,我家也是泥土堆成的房子,這種房子十分不穩固,一遇到刮風下雨便會漏風漏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住房條件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混凝土做成的房子更加穩固,也更加美觀。走進農村,參差不齊的土房子變成了鱗次櫛比的小區;走進城市,低矮的平房變成了一棟棟高樓大廈。“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望在逐步實現著,新中國成立70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有了更大的幸福感。
用的方面,70年來,人們的生活工具、生產工具都在不斷地改革創新。在生活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老四件,到改革開放初期,又流行起了被稱為新四件的“彩電、洗衣機、冰箱、錄音機”,現如今,全自動洗衣機、空調、電腦、轎車、智能手機都已普及,人們的交往聯系越來越方便。曾經聽父親說,他小的時候,家里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十里八鄉的人都會搬著小凳子一起坐在院子里看電視,騎著自行車都是一種“驕傲的資本”,騎在大街上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與羨慕。再看今日,智能電視機已進入千家萬戶,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也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看新聞、看電視、看電影、打電話等,淘寶、支付寶的使用讓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拿現金就可以付款。那個時代的人或許會很難想象得到現如今我們的生活有多么便利,正如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很難想象得到我們的前輩經歷了多么艱難的生活一樣。但也正因為如此,更加顯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1985年的昆明,那時的馬路是屬于騎自行車和走路的人的,汽車屈指可數
行,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一般人出行主要是靠雙腿,后來,自行車逐漸普及開來成了常見的出行方式,再后來,摩托車、電動車也迅速普及開來,如今,私家車已經普及。但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推崇一種更加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于是,地鐵、共享單車應運而生。而且,隨著我國科技的大力投入,飛機、高鐵等遠距離出行方式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中國高鐵,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中國高鐵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就像我家一樣,爺爺奶奶出門喜歡騎自行車,但是這和以前騎自行車的想法與感受卻完全不同了,現在騎自行車出行是一種健康綠色的環保方式,而不是因為沒有其他的選擇。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的出行方式從單一到多元,從緩慢到快速,從落后到先進。經歷了太多的艱難困苦,但我們的國家矢志不渝,我們的研究人員堅持不懈,刻苦鉆研,70年的執著追求,為我們創造了交通安全便捷的今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在迅速的發展著,家庭在不斷地變遷著。新中國成立之初,我的爺爺們與生活抗爭,頑強地生存著;改革開放后,父輩們緊跟國家政策,順應發展潮流;如今,我輩享受著幸福的生活,也當不斷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進一步發展出謀劃策。新中國成立70年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勵志的創造史,我們應從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這一發展也讓我們更加堅定黨的領導,更加熱愛我們的黨和國家。
滄桑巨變70年,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歷了改革,得到了發展;經歷了挫折,得到了進步;經歷了痛苦,得到了幸福。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國家的發展是人民的期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民族的夢想。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祝愿我們的國家永葆青春活力,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