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貴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貴州 貴陽 550002; 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小兒厭食癥是指外消化道和全身性器質性病變,表現為較長時間的食欲減少或消失,食量減少甚至拒食,是小兒常見癥[1]。文獻報道嬰兒和學齡前兒童厭惡進食問題的發生率約為 12%~34%,以 1~6 歲兒童多見,約占兒童疾病的 40%以上,城市發病率高于農村,獨生子女發病率更高[2]。食物攝入、消化、吸收與胃對食物排空、小腸對食物推進因素明顯相關,若胃排空、小腸推進力不足,可通過影響食物吸收、排泄進而影響食物攝入,發生食欲食量減少,或厭食等。西醫治療厭食以促進胃腸動力、助消化、微生態制劑對癥治療為主。中醫認為厭食主要是脾運失健所致,故以健脾助運為主。筆者導師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教師,師承國家級名老中醫黃建業教授,凝練形成黃老治療厭食經驗方“運脾散”,開展相關臨床實驗研究,證實運脾散可通過健脾助運,恢復胃腸氣機轉樞治愈厭食,總有效率為95.6%[3],其可改善小腸吸收功能[4]、降低厭食大鼠下丘腦和外周血漿CCK-8[5],顯示運脾散治療厭食可能是通過影響胃腸吸收、食欲中樞的調節作用來實現的。為改善口感,方便患兒服用,導師對運脾散劑型改革,形成的運脾顆粒制劑(即“理脾復方制劑”顆粒)分別獲院內制劑(黔藥制字Z20130006)與國家發明專利(ZL 2013 10127415.0),成為導師所在醫院治療厭食主要中藥制劑。為進一步探究理脾復方制劑對胃腸動力影響、尋找最佳藥物濃度,現將開展本實驗研究總結如下。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 健康SD幼齡(40~45d齡)大鼠SPF級72只(雌雄各半),質量(65±10)g,由貴陽中醫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K(湘)2014-0011]。
1.1.2 藥物與制備 理脾復方制劑制備(蒼術、白術、茯苓、薏苡仁各10 g,山藥、陳皮、枳殼、神曲、甘草各6 g,本劑量為臨床3歲兒童用量)參照陳大業[6-7]對運脾顆粒提取、收縮和干燥工藝方法,由貴州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完成。為尋找最佳藥物劑量濃度對胃腸動力的影響,本實驗將理脾復方制劑設為低、中、高劑量3個組,上述劑量為中劑量組,高于其1倍為高劑量組,低于其1/2倍為低劑量組,按照人和鼠給藥劑量換算公式[8],分別計算出理脾復方制劑低、中、高劑量組大鼠給藥量為:0.02 mL/g、0.04 mL/g、0.08 mL/g。
1.1.3 實驗試劑備制 采用碳末灌胃法[9-10]檢測胃腸動力。參照王繼芳方法制備[11]300 mL約300 g碳末半固體糊狀物,置4 ℃冰箱冷藏備用,使用2 h前恢復至室溫。羧甲基纖維素鈉為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200704。
1.1.4 特質飼料制備 采用汪受傳病因模擬法[12]對大鼠造模特質飼料進行制備。實驗前將奶粉、魚松、豆粉、玉米粉、白糖、鮮雞蛋、鮮肥肉,按1∶1∶2∶1∶1∶1.8∶2比例配制, 攪拌勻后加水做成小餅干, 用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烘干后備用。
2.1 造模方法 大鼠適應性喂養3 d后,雌雄各半,隨機分正常A組12只、模型B組60只,A組給予常規飼料(貴陽中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B組予特制飼料喂養,均在每天上午9時給大鼠投食及提供飲水,連續喂養 14 d,記錄大鼠攝食量、體質量、精神轉態等,當B組大鼠平均攝食量低于B組20%~30%、體質量低于10%~15%以內,表明造模成功[12]。
2.2 分組與給藥 B組造模成功后雌雄各半,隨機分生理鹽水C組、理脾復方制劑低、中、高劑量組(D、E、F組),每組12只。A、B組為空白、模型對照組,正常飼料與水喂養,不予藥物干預;C、D、E、F組給藥量分別為0.01 mL/g生理鹽水、理脾復方制劑低、中、高劑量,連續灌胃干預7d,每日1次。
2.3 胃排空率檢測 采用碳末灌胃法。大鼠在第7天末次灌胃后,禁食不禁水24 h,用灌胃器抽取碳末半固體糊狀物,1.5 mL/100g,稱重后標記為半固體糊重量,給大鼠灌胃,30 min 后用10%水合氯醛按0.3 mL/100 g腹腔麻醉,沿腹中線剖開大鼠腹腔,找出胃,用細線結扎胃賁門和幽門,防止胃內容物流出,取出胃并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后,稱重標記為胃全重;將胃剪開,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干凈,再用濾紙吸干胃表面水分,稱重標記為胃凈重。胃排空率=[1-(胃全重-胃凈重)/半固體糊重量]×100%,記錄每只大鼠胃排空率。
2.4 小腸推進率檢測 取胃后迅速分離腸系膜,取出小腸,直鋪于白紙上,量取自幽門括約肌至炭糊到達處為活性炭推進距離L2,量取自幽門括約肌至回腸末端的距離為小腸全長L1,小腸推進率(%)=L2/L1×100 %,記錄每只大鼠小腸推進率。

3.1 攝食量、體質量變化
3.1.1 造模后攝食量、體質量變化 造模第7天各組大鼠攝食量低于A組21.71%、體質量低于10.23%,表明造模成功;為觀察造模7 d 與14 d攝食量、體質量的差異性,繼續造模14 d,攝食量、體質量雖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顯示對厭食大鼠造模選擇7 d與14 d均可。見表1。

表1 造模后實驗大鼠攝食量、體重變化
注:與A組相比,*P<0.05;造模7 d、14 d相比,*P>0.05。
3.1.2 干預治療后攝食量、體質量變化 干預治療后與B組比較,攝食量D、E、F組均升高,但E組優于其他組,第5天即顯效明顯(P<0.05),F組第7天顯效,C組無差異性,對攝食量增加呈現E組>F組>D 組> C 組,中劑量組最好;體質量C、D、E、F組顯著增加(P<0.01),各組間無差異性。理脾復方制劑對攝食量、體質量均有升高作用。見表2。


天數A組B組C組D組E組F組第1天111.00±3.24 164.07±9.96 80.12±2.13121.86±7.19 79.26±2.11 143.00±11.21??82.47±2.46 141.46±11.37??84.54±2.53 137.48±12.98??79.16±2.09 143.79±12.79??第3天 114.71±3.36 177.89±14.16 79.20±2.10 134.58±10.45 81.12±2.18 163.73±14.10??86.80±2.78 159.41±11.57??88.50±2.82 163.06±16.36??83.65±2.51 162.13±12.42??第5天 116.50±3.40 183.24±14.05 82.65±2.43 137.34±11.12 80.57±2.21 176.74±17.36??90.10±2.97 171.66±10.11?? 92.70±3.06? 175.68±18.58??86.56±2.75 171.14±12.59??第7天 118.23±3.48 203.48±17.11 81.29±2.27 140.19±16.16 82.74±2.49 190.43±19.92?? 94.38±2.98? 188.23±13.92?? 97.71±3.12? 190.11±19.16?? 90.20±2.99? 187.42±17.20??
注:與B組比較,*P<0.05、**P<0.01。
3.2 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變化
3.2.1 胃排空率 與A組比較,B組胃排空率降低明顯(P<0.05);干預治療后與B組比較,C、D組升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F組明顯升高(P<0.05),顯示理脾復方制劑中、高劑量組優于低劑量組。
3.2.2 小腸推進率 與A組比較,B組小腸推進率降低明顯(P<0.05);與B組比較,E組明顯升高(P<0.05),其余各組間無差異性,顯示理脾復方制劑中劑量組優于低、高劑量組。見表3。

表3 各組實驗大鼠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的影響
注: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
小兒厭食癥是指小兒較長期的食欲不振,見食不貪,甚則拒食的一種病證;病程在1月以上,多見1~6歲小兒。其發生多由喂養不當、他病傷脾、先天不足等因素引起,主要病機為脾運失健。長期厭食可因食物攝入不足或單一,水谷精微物質化生不足,臟腑失養,致抵抗力下降,故厭食患兒多有慢性腹瀉、多汗、易感冒等肺脾兩虛體質特點,易發生反復呼吸道感染、貧血、疳證、生長發育遲緩等疾病,因此對厭食的防治仍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
《靈樞·脈度》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和,五經并行”(《內經·經脈別論》),可見脾運胃納功能是水谷正常納入、吸收以及精微物質化生的基礎和保障。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如過食肥甘、煎炸、高糖高蛋白高熱量之品,或家長片面追求高營養飲食攝入,超越脾胃運化能力,脾運胃納失調則食欲食量減少,易發生厭食。厭食治療遵循“脾貴在運不在補”、以恢復脾運胃納功能為主。導師應用理脾復方制劑治愈厭食正是通過其健脾助運功能實現的。方中君藥蒼術微苦,氣味芳香而悅胃,性溫燥而醒脾運,善燥濕健脾,其順應了脾喜燥惡濕、香先入脾的特性,故蒼術為運脾之要藥;導師前期研究顯示蒼術是黃建業教授治療厭食用藥頻次最高的藥物[13],相關文獻也證實蒼術提取物中含有β-桉葉油醇、蒼術素和茅術醇等揮發油成分,能明顯改善胃腸動力障礙[14],其芳香揮發油成分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強胃腸動力[15-17];臣藥白術性溫微苦,歸經脾胃,其能有效促進胃腸運動[18-20]與其內含的白術內酯I作用分不開。本研究結果顯示以蒼術為君藥、白術為臣藥的理脾復方制劑,能明顯促進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
筆者對近20年厭食實驗文獻檢索發現,厭食大鼠造模多采用較成熟的汪氏病因模擬法[12],用高蛋白高糖等特制飼料來造厭食大鼠模型,是基于“飲食自倍,脾胃乃傷”理論,故本實驗采用汪氏病因造模法與厭食發生的主要病因吻合;本研究應用該法造模7 d后,大鼠在攝食量、體質量下降明顯(表1)。應用理脾復方制劑干預治療后,攝食量、體質量恢復明顯(表2),顯示理脾復方制劑能有效改善食欲食量,其中以中劑量組最佳。
胃排空、小腸推進的速度與胃腸運動的強弱有關,文獻報道常用碳末灌胃法檢測胃腸動力[9-10],胃排空、小腸推進率數據越大,說明胃腸運動越快,胃腸蠕動越強。本研究顯示厭食大鼠胃排空率、小腸進率明顯降低,表明厭食大鼠存在胃腸蠕動減慢、胃腸運動功能障礙的表現;干預治療后理脾復方制劑能促進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表3),以中劑量組最明顯。提示理脾復方制劑治療厭食可能是通過促進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增強胃腸蠕動實現的,提高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可能是理脾復方制劑治療厭食的作用靶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