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河南 鄭州 450000;2.平頂山市中醫醫院周圍血管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3.甘肅省中醫院關節骨三科,甘肅 蘭州 730000
“臁瘡”又稱“裙風”、“老爛腿”等,相當于西醫的下肢慢性潰瘍,以下肢靜脈性潰瘍為主,是下肢靜脈曲張常見的并發癥,多見于久行、久立者,發病率為0.3%~2.0%[1]。下肢靜脈性潰瘍主要發于雙小腿下1/3處,小腿內臁較多見,瘡口經久不愈,愈合后又易因局部損傷而復發[2]。筆者采用潰瘍洗劑塌漬聯合歸芪通脈湯加減內服治療氣虛血瘀型臁瘡患者 4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8 年1月至2018 年12月在平頂山市中醫醫院周圍血管科門診治療的臁瘡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年齡56~75歲,病程4~36月,瘡面面積8~77cm2,疼痛評分0~9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同意,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相關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3]中靜脈性潰瘍的的診斷標準擬定。①有下肢靜脈曲張病史;②雙小腿內、外側的下1/3或足背潰瘍;③潰瘍周圍皮膚或伴有色素沉著、水腫、皮屑、濕疹、皮膚菲薄或瘙癢等。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的臁瘡的診斷依據及201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制定的下肢慢性潰瘍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中氣虛血瘀型擬定[5]。①主癥:小腿局部潰瘍、糜爛、疼痛、瘙癢。②次癥:病程日久難愈合或反復發作,瘡面晦暗,肉芽色淡,膿水清晰,瘡面皮膚色素沉著、伴有濕疹或局限性硬化,有異味,小腿青筋暴露或腫脹,肢體沉重,倦怠乏力等。舌質紫或有瘀斑,苔白或白膩,脈細弱。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臁瘡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②50~80歲之間,性別不限;③單個臁瘡位于小腿下1/3;④下肢靜脈曲張CEAP分級為C6級;⑤同意參加本次臨床試驗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患有癌性或結核性潰瘍創面、動脈缺血性潰瘍、免疫性血管炎等;②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及其他臟器疾病或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③制動臥床的病人;④查雙下肢靜脈彩超或靜脈造影,有手術指征,適宜先行手術者;⑤本實驗所用中藥灌洗液過敏者。
1.4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超聲清創術,必要時采用銳性手術器械清除壞死組織,操作期間注意保護間生態組織。
1.4.1 對照組 瘡面壞死組織清除后,應用潰瘍洗劑塌漬治療。潰瘍洗劑由以下藥物組成:蒼術30 g,艾葉30 g,黃柏30 g,苦參30 g,金銀花30 g,當歸20 g,生甘草15 g組成。潰瘍洗劑統一由我院制劑室制作,每瓶250 mL。使用前將封閉玻璃藥瓶放入熱水里燙溫或直接藥液加熱,盡量不加熱水稀釋藥液,加溫至皮膚可耐受的溫度即可,將一次性換藥包中的8層紗布浸透至不滴水為度。先浸透潰瘍瘡面,使藥液達到瘡面最深處,后貼敷紗布使之完全覆蓋瘡面,每次30分鐘,期間可更換浸透過藥液的紗布,連續塌漬即可,最后浸透瘡面上的紗布包扎,每日2次,直至瘡面愈合為止,觀察周期為連續4周。
1.4.2 觀察組 聯合內服歸芪通脈湯加減治療。歸芪通脈湯有當歸20 g,黃芪30 g,丹參15 g,雞血藤15 g,金銀花15 g,元參15 g,地龍15 g,全蝎10 g,甘草6 g等組成。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L,早晚飯后各200 mL溫服,觀察周期為連續4周。加減應用:骨節疼痛,行走不便者加草烏10 g,僵蠶12 g,兩頭尖12 g;腫脹難消者加茯苓30 g,茜草15 g,澤蘭15 g;下肢不溫者加麻黃12 g,細辛3 g等。
1.5 觀察指標
1.5.1 瘡面面積 采用數碼相機垂直拍照創面后用圖像處理軟件計算創面面積。
1.5.2 瘡面癥狀、體征評分 參照2007年第2版《中醫外科學》教材中的中醫外科疾病“腫”、“痛”、“膿”及“潰瘍”的辨證原則[6],從肉芽顏色及形態、分泌物、氣味、皮膚瘙癢、創周狀況5個方面評分,觀測治療前后兩組的積分變化程度,具體評分標準見表2。疼痛評分采用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評分。每個患者在疼痛數字(0~10)評分卡片上,標出不同的數字以代表自身疼痛的輕重。

表2 創面癥狀、體征評分表
1.6 療效判定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臁瘡的療效判定[4]及201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制定的下肢慢性潰瘍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5],制定本試驗臁瘡的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潰瘍瘡面愈合。好轉:潰瘍瘡面縮小,肉芽生長,局部癥狀減輕明顯。 未愈:潰瘍瘡面未見縮小,甚至有擴大。 總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連續治療4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各個癥狀、體征評分及瘡面面積比較 兩組治療后各個癥狀、體征評分及瘡面面積優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各個癥狀、體征評分及瘡面面積優于對照組。見表4。
表4兩組各個癥狀、體征評分及瘡面面積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出現不良反應3例,其中惡心1例,胃脹2例。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4例,其中惡心1例,胃脹1例,腹瀉2例。兩組患者出現上述不良反應后均予以及時對癥處理,未發現任何嚴重后果,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西醫認為下肢靜脈潰瘍多因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導致,靜脈回流障礙使下肢靜脈處于長期的高壓瘀血狀態,最終局部組織缺氧[7],皮膚營養障礙而出現潰瘍,且潰瘍反復難愈合,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西醫治療潰瘍方法有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術、泡沫硬化劑療法、植皮術、彈力繃帶支持療法等[8],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中醫認為臁瘡分為內外臁,外臁易治內臁難,外臁多因三陽經濕熱蘊結,歸胃,早治易見效;內臁多因三陰有濕兼血分郁熱,屬肝,更兼內側肌肉較外側薄削,愈合較難。對于臁創日久難愈或反復發作者,主要表現為創面肉芽不鮮,膿水清稀,創周皮膚色素沉著、漫腫或伴有濕疹等,病機以“虛”為本,關鍵在于“濕”和“瘀”,多屬氣虛血瘀證,治則以益氣活血、祛瘀生新、搜風除濕為主。
臁瘡治療上中醫外治和內治均有許多獨到有效的治療方案,本次試驗采用潰瘍洗劑塌漬加內服歸芪通脈湯加減治療。潰瘍洗劑方中蒼術、苦參、黃柏、二花清熱燥濕祛腐,兼止癢消腫為君,艾葉與當歸通經散寒、活血化瘀為臣;甘草清熱解毒兼緩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煎湯塌漬,共起燥濕祛腐,清熱解毒,通經化瘀,生肌斂口之功效。歸芪通脈湯中當歸、黃芪補氣生血為君,丹參、雞血藤補血行血、活血化瘀為臣,金銀花、元參清熱解毒,地龍、全蝎逐瘀通絡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共奏補益氣血,活絡化瘀,舒經通脈之效。兩者聯用,可起益氣活血、祛瘀生新、搜風除濕之功,促進創面愈合。
綜上所述,潰瘍洗劑塌漬療法加內服歸芪通脈湯治療臁創,可縮小瘡面面積、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減少分泌物、減少異味、緩解疼痛、減輕皮膚瘙癢感、改善創周情況,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