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勤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幼兒園
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活動,對周圍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活動。更確切地說,幼兒科學教育的宗旨是實現幼兒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讓幼兒掌握科學的方法。在很多人眼里,科學是個神秘的東西,它離我們似乎很遠很遠,其實科學是普遍的、普通的。科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離不開科學,它熟悉得讓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可在3一6歲幼兒眼中,大千世界卻充滿著許許多多神奇和奇妙的樂趣,他們在生活中,通過觀察和親身經歷,常常會有無數個“為什么”,如:“為什么太陽總是掛在天上?”“為什么水總是流動的?”等等,這些奇妙的問題,常常令我們這些做幼兒教育的應接不暇、目瞪口呆。所以,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除重視正式的科學教育活動外,也應該重視出現在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偶發性的科學活動,隨機進行科學教育,下面有兩個范例:
范例一:幼兒園院子種滿楊樹,秋天到了,滿樹的楊絮紛紛往下落,風一吹,楊絮飄飄灑灑。有一個孩子用嘴輕輕往上一吹,楊絮就向上飄去。一個小朋友說:“你看,楊絮向上飛,不吹它,就落下了”。另一個小朋友就說:“楊絮快落下的時候你就用嘴往上吹。”“那為什么不吹它,它就會落下呢?”這里,幼兒已經觀察到有關重力及空氣浮力的物理現象,可教師卻無動于衷,沒有抓住這一隨機教育的機會,探索活動沒有延續。
范例二:一個大雪天,地上鋪滿了厚厚的積雪,孩子們在戶外玩雪,地上留下了許多腳印和自行車輪的印跡。一個小朋友發現了地面上被腳印上的花紋,問另一個小朋友:“看,我們鞋底都有花紋,真漂亮,為什么鞋底都有花紋?”另一個小朋友回答:“好看!”老師聽見了,急忙指著地上的自行車印跡說:“看自行車輪子上也有花紋。”“如果沒有這些花紋,是很滑的,那么這些東西踩在雪上會怎么樣?”有好幾個小朋友答道:“會滑倒!”“對呀!我們還能用什么辦法讓自己的鞋子踩在地上不滑倒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鞋底的花紋引起了幼兒的好奇和興趣。一個隨意的生活對話變成了科學探索的主題,在這其中,優秀教師的積極引導是促成這一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

偶發性科學活動是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及周圍環境緊密相聯的,抓住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事情都可引發出對幼兒的科學教育,同時由于這些活動源于幼兒強烈的內部動機,因此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性、主動牲、積極性,探索的迫切性都強于教師有計劃的科學教育活動,其內容的廣泛性、豐富性、生動性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教育活動所不能比擬的。因此當生活中隨機出現一些科學活動時我們教師就及時地引導與鼓勵,發揮科學教育的隨機性,把它滲透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日常活動中,孩子們常常會因為一件極小的、極平常的事而發生感嘆,引出許多“為什么”。我們要特別注意無論多忙、多累都不能打消孩子們的積極性,要善于發現和傾聽孩子們的“為什么”并且耐心細致地給他們幫助、啟發和引導,使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得到滿足、發展和提高。
如:一次中班點心課上,幼兒每人拿到一根玉米棒。有的稍大,有的稍小,細心的孩子們發現后,就吵著要大一點的。其中一個孩子說:“為什么玉米棒不一樣大呢?”我覺得這不僅是一個好的品德教育的時機(讓幼兒不要計較大小),也是一個科學教育的契機。我便回答說:“因為玉米生長時,有的被陽光照得多,有的背著陽光被照得少,照得多的長得大一些,像這一根(舉起大的玉米棒),照得少的長得就小,像這一根(舉起小的玉米棒)。”孩子們馬上說:“讓我們班種植角的植物多曬曬太陽吧。”還有孩子說:“我們也應多曬太陽,才能長高,對嗎?”我充分肯定了孩子們的想法,并帶孩子們來到班里的種植角觀察,發現盆子里的玉米長得較矮,也沒有長出大大的玉米棒。這樣通過比較分析使孩子們在一節普通的點心課上,快樂地、有趣地、輕松地掌握了這樣一個知識點:植物和人的生長不僅需要空氣、水,還需要充足的陽光。
有一次給孩子們過生日,孩子們吹生日蠟燭。有的幼兒就說:“為什么蠟燭一吹就滅了呢?”“沒有風,燃燒的蠟燭會不會滅掉呢?”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燒杯,對孩子們說:“不用嘴吹,用杯子蓋住,你們猜,蠟燭會不會熄滅呢?”孩子們議論開來,我便親自動手操作給他們看:蠟燭滅了,而且不同大小的杯子蓋住的蠟燭,熄滅的速度有快有慢。通過孩子吃蛋糕這一快樂的事情引發出科學思考,讓幼兒在興趣和探究中懂得了:蠟燭在空氣中能燃燒,沒有空氣,蠟燭會熄滅。

以上的兩個實例說明科學教育具有隨機性,一旦活動中幼兒發現了問題,教師要及時抓住問題的“知識點”,加以引導解說,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孩子們每天都可以在玩中學到一些知識,作為幼兒園老師不僅要教孩子們怎樣玩,還要教孩子們玩的技巧。創造性地玩、一物多樣化地玩,讓科學在玩中誕生。如:一次孩子們戶外活動時,給每個孩子一個方形的紙板,讓孩子們用方形紙板玩游戲:有的用它當飛碟,有的用它當扇子,有的用它當帽子,還有許多孩子用它當作車輪,在地上滾起來,可是怎么也滾不走。這時,一個孩子說:“這個不是圓的,不能當車輪!”“為什么呀?”當然我還無法給孩子們解釋清楚為什么方形東西不能滾動,但是我馬上拿來剪刀,將它剪成圓形,再讓孩子們在地上滾動,紙板立刻向前滾去,孩子們也高興地笑了,真開心!
因為幼兒的年齡特點,深奧的科學道理光靠講解是不能使幼兒充分理解的,而在游戲中發現問題,和幼兒一起實際操作,通過比較來理解簡單的科學知識,大家一起動腦動手尋求答案,使幼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孩子們不僅能探究神奇的科學,還能利用科學解決問題。因此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讓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探索知識的方法。
偶發性的科學活動跟正規的科學活動相比,它的內容較廣泛、豐富,但是由于它是隨機的,所以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和層次性。所以偶發性科學活動的出發點不能放在幼兒學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等這樣的問題上,而是通過活動,通過教師的啟發,幼兒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了解問題的奧秘,知道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
如:一次雨過天晴,帶孩子到戶外去觀察雨后院子里花草樹木綠綠蔥蔥的情景,恰在這時,天上出現了一道彩虹,孩子們叫起來了:“彩虹!彩虹!”有的孩子問我:“為什么彩虹會掛在天上?”這時我臨時改變讓孩子觀察彩虹,并在地上尋找彩虹,帶著孩子們來到園內的噴泉旁,讓孩子們在噴泉旁不同角度去尋找彩虹,一會兒,許多孩子叫起來:“我找到了彩虹!地上也有彩虹!”回到班級,我們拿出三菱鏡,讓孩子對著太陽尋找彩色的世界,當孩子們看到地上反射出的五彩斑斕的光環時,興奮得手舞足蹈。
在偶發性科學活動中,幼兒獲得知識只是活動的一部分目標,偶發性科學活動是由外界情景誘發并圍繞著偶發性的事件開展的一種科學活動。教師雖沒有預先的計劃,但要鼓勵支持幼兒去探索、去思考,教給幼兒學習的方法,培養幼兒探索、發現、操作、推理、判斷等等學習能力,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把經驗與實際相聯系,學有所用。
多年來的工作實踐證明:偶發性科學探索活動,使幼兒更感興趣,更符合幼兒的求知欲望。教育過程中對于孩子的許多“為什么,”應及時給予鼓勵指導,使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激發起幼兒的求知欲,讓幼兒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善于、更加敢于發現問題,并探索和思考,從而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幼兒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多少,更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和敏銳細致的觀察能力的逐步形成,它使幼兒一生受益,并為幼兒帶來了許多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