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婷婷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區十里幼兒園
傳統節日,是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們的起源久遠。春節,俗稱“過年”,年是一個時間段,是農耕文化的產物。農作物生長周期的一次輪回就叫“年”,每年人們在收獲后就一起跳舞、吃團圓飯,享受豐收的成果,舉行儀式,期盼來年也有好收成,這就產生了過年的習俗。因此“年”在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心中都是一個歡樂的節日,充滿喜慶、熱鬧非凡。當然也有關于“年”是怪獸的傳說,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1、感恩。人們慶祝一年勞動的結束,感謝天地自然和祖先對自己的賜予,同時進行祈福活動,希望來年能得到庇佑。
2、團圓與溝通。人們團聚在一起進行慶祝、拜年,這既是對家人的感恩,也是人們以此來溝通親情、友情以及更加廣泛的人情的方式。
3、休整。忙了一年,人們需要進行調整,于是各種形式、名目繁多的娛樂活動就應運而生:如初一拜年、初二拜財神回娘家……
4、和諧。在春節里,人們集中表達對彼此的關愛、展現親情、友情和鄉情,一派希望與和諧。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過年過的不是“春節”那一天,而是從臘月到春節這一整段時間。
1、臘八粥。按舊俗在這一天里,第一碗臘八粥一定是用來祭祀先人,然后街坊四鄰互送臘八粥,吃了臘八粥就要過年了。
2、備年貨、整理房屋。人們忙著買年貨、添新衣、掃房屋、殺豬宰雞的,到了農歷二十三、二十四過小年后,年味兒就更濃了。
3、年夜飯與守歲。年夜飯遠比平時的團圓飯要講究,也異常豐盛。除夕之夜,不光一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還要一起守歲。
4、逛廟會,元宵看花燈。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階段是萌發孩子民族自豪感的有效時期,故而幼兒園應當予以實施教育活動——可以結合多種形式讓孩子們感受春節的氛圍,了解春節傳統習俗。
1、紅色中國結,巧手剪窗花。中國人過年,喜歡掛上火紅的中國結,貼上“剪紙”窗花。在幼兒園活動中,可以讓孩子們認識了解這兩種象征純潔的“節日符號”,讓孩子們感受到春節活動的趣味性,激發民族自豪感。
2、貼年畫,貼對聯,大紅燈籠高高掛。春節,每家每戶都會貼春聯、年畫,并掛上紅紅的燈籠。在園內,組織孩子們一起布置幼兒園的節日環境,通過貼年畫、春聯、掛燈籠等形式,讓孩子們在充滿節日氛圍的環境中感受春節。
3、美食分享,不一樣的“團圓飯”。讓孩子們了解每家每戶過年要吃“團圓飯”的習俗,讓孩子們研討出在幼兒園怎么和好朋友們“吃團圓飯”,從而衍生出“美食分享”活動,讓孩子們在節日活動中感受春節中慶祝和感恩的含義。
4、載歌載舞,共賀新春。歌舞表演是在幼兒園活動中不難見的節日慶祝形式,也可讓家長融入到節日慶?;顒又小?/p>
5、送祝福,即使寒假在家過春節,幼兒園也可以發動孩子們以視頻、語音等形式互相送祝福,讓自媒體為節日增添不一樣的光彩。
6、元宵花燈。元宵節看花燈,也應鼓勵家長帶著孩子們感受春節的最后一個高潮,并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回園分享,讓孩子們再一次感受到春節的精彩和美好,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時代在變,但春節留給中國人的寓意卻從未改變,感恩、團圓、祝福的心意沒有變,人們只是更需要新方式、新載體,重新找回濃濃的年味兒,重新思考年俗的意義,并將優秀的年俗傳承給后代,讓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源遠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