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然
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全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鮮為人知的是,這次探秘月球背面的主角——頗具科幻色彩的月球車所使用的14臺關鍵電機,都出自80后工程師張艷麗之手,她被譽為“月球車背后的女人”。
張艷麗于1981年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聽著《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對神秘的宇宙產生了濃厚興趣。由于父母都是天文愛好者,她經常詢問有關月球的問題:“月亮為什么會發光?”爸媽告訴她:“其實月亮本身并不會發光,只反射太陽光。”小艷麗聽了似懂非懂,但覺得很有趣。
讀五年級時,張艷麗就積累了豐富的天文知識。聽說七夕那天,1年不曾相見的牛郎由喜鵲搭建的天橋走向織女時,四周煙花環繞。張艷麗當時就想,“天空中的流星是不是仙女燃放的煙花?”神奇的幻想,激發了她一窺宇宙奧妙的好奇心,從此以后,她從未停止過對頭頂星空的眺望。小學自然課本上的四季星圖成了張艷麗的啟蒙老師,讀中學時,她便拿著爸爸送的望遠鏡仰望星空,按圖索驥,沉迷其中。
張艷麗和爸媽常常跑到荒涼偏遠的郊外觀星,因為環境越黑越有利于觀測。為了觀察月食,全家人甚至不遠千里來到新疆。不承想,當日白天陽光燦爛,晚上卻烏云密布,最終未能如愿看到月食,令張艷麗遺憾不已。張艷麗還和爸媽一起觀測過獅子座流星雨。他們半夜爬山4個小時,疲憊不堪,可當看到一顆接一顆的流星劃過漆黑的夜空,張艷麗驚喜不已。“至今都未看到如此之大的流星雨爆發,平均每分鐘有3~4顆星飛出來,就像下雨一樣。”
張艷麗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天文學家,坐在紫金山天文臺,“每天和星星親密對話。”她還幻想過當一名宇航員,登上月球探險,看看上面是不是有山川河流,有沒有外星人在那里棲息。高考過后,張艷麗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專業錄取。讀研究生時,張艷麗的成績一直非常優異,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獎學金,這讓爸媽頗感欣慰。
2006年,作為學院的優秀畢業生,張艷麗順利進入大名鼎鼎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21研究所,從事航天電機研發工作。
其實,生活中的張艷麗不僅愛與星星對話,還是個有情調的女子,喜歡看時尚刊物,穿衣打扮也很講究。上班第一天,張艷麗化著精致的妝容,穿著一套時裝去單位報到,立刻成了21所的“新聞人物”。有人開玩笑說:“這女孩不像搞科研的,倒像個時裝模特。”一位師姐趕忙把張艷麗拉到一邊悄悄地說:“我的大小姐,你怎么能把自己打扮成這樣!你應該穿休閑裝或運動服,以后絕對不能再穿高跟鞋了,最好穿跑鞋,不然怎么搬電機呢?”
張艷麗迷惑不解,在她看來,自己是搞研究做設計的,自然是科技白領,為什么要干搬電機的粗累活呢?后來張艷麗才逐漸了解到,原來做航天電機研發工作,從產品設計、加工、生產、檢測到售后服務、技術支持,一旦出現任何問題,都需要設計工程師去解決。因此,他們很少待在辦公室,經常要“泡”在車間工作。
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后,張艷麗都沒有接到研究課題。這讓向來心高氣傲的張艷麗非常郁悶,但她并沒因此灰心喪氣,而是在車間里跟著老師傅認真研究每一項工藝、每一道工序。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張艷麗終于接到一個大任務——設計用于彈道導彈的特種電機。張艷麗埋頭苦戰4個月,終于打破技術瓶頸,漂亮地完成了這個研究項目。同事們不由地對她刮目相看。此后,領導交給張艷麗的重大項目越來越多。
由于專業技能拔尖,2009年張艷麗接到了為月球車設計電機的任務,28歲的她做夢都沒想到,領導會放心交給自己如此的重任。對于月球車來說,電機堪稱“核心中的核心”。正因月球車的電機異常重要,所里當時的計劃是設計3款不同的電機。在研究方案階段,張艷麗卻大膽提出異議,認為通過設計和工藝改進,完全可以把3款不同的電機合成一款。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通過充分分析論證,張艷麗的方案最終被采納應用。張艷麗說:“此舉可以節省近70%的研制費用。”
雖然方案被采納了,但張艷麗在具體設計過程中還要克服非常大的困難。“因為月球表面的環境非常復雜,要經受高低溫差300多攝氏度的考驗。月球車的原材料可能會在使用過程中釋放污染物,因此需要基于很多的實驗建立模型,并通過模型分析如何減少它的放射性。”張艷麗很清楚,凡是航天產品,設計都講究輕巧二字,因為每重一克,發射上天的燃料就要多用一分。此前,我國同規格的電機從來沒有經受過高低溫如此懸殊的惡劣環境,這意味設計師需要從無到有,設計一個能夠經受超大幅度溫度變化的微小電機。
然而,就在工作緊張的節骨眼上,張艷麗突發狀況,經常嘔吐,她懷孕了!在一次做實驗時,她甚至出現大出血的緊急情況。丈夫建議她馬上放下手頭工作,住院治療,爸媽也心急如焚地勸她:“保住孩子要緊,千萬不能再出任何差錯了!”性格大大咧咧的張艷麗不以為然,覺得吃點藥就沒事了。醫生嚴厲警告她:“必須休息靜養,不然有流產的危險!”張艷麗非常糾結,月球車項目凝聚了她很多心血,就像是她的另一個“孩子”。經過一天一夜的思考,張艷麗一咬牙,決定不放棄。
張艷麗一直在工作崗位上堅持到寶寶出生前1周。由于張艷麗長期加班疲勞過度,孩子早產了。值得慶幸的是,小家伙雖然又瘦又小,卻很健康。
2013年12月15日,“玉兔”號月球車完美實現了在月球上軟著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在月球車著陸的那一刻,張艷麗激動極了,眼淚止不住地奪眶而出。有關專家說,嫦娥三號成功登月,標志著中國航天用微特電機打破了國外的禁運,突破了月面環境生存和工作的關鍵技術,實現了自主配套。
月球車項目完成之后,張艷麗成為21所里唯一一個連續8年沒有進行過“技術歸零”的設計師。“技術歸零”是指產品在用戶使用階段,出現任何問題都要從頭開始查起,直到找到故障原因。緊接著,張艷麗和團隊一起,開始了被命名為“玉兔二號”的嫦娥四號月球車打造工作。
張艷麗需要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張艷麗說:“由于月球自轉公轉周期相同,因此月球永遠有一面一直背對地球,這讓那里的探測難度更大,同時科研價值也更高。”因為月球正面有較為寬闊的平原,著陸相對容易一些。而月球背面的地形則更為復雜,隕石坑更多,地勢更陡峭,為了不撞到峭壁,需要采取近乎垂直的著陸方式。針對更為嚴酷的月球背面環境,“玉兔二號”也在“玉兔號”的基礎上經過大幅升級,在性能上有了極大提升。
張艷麗興奮地說:“‘玉兔二號設計的低頻射電頻譜儀將利用月球背面沒有地球電磁波干擾和天然潔凈的環境,研究太陽爆發、著陸區上空的月球空間環境,還可以對來自太陽系行星的低頻射電場進行觀測,‘聆聽來自宇宙更深處的‘聲音。同時,它還能探測著陸區的輻射劑量,為未來的載人登月航天員的危險度進行前期評估,提供相應輻射防護的依據。另外,嫦娥三號在月夜的時候是不能工作的,而‘玉兔二號則憑借同位素溫差發電與熱電綜合利用技術,在月夜的情況下還能做一些測量的工作。”
在質量管理上,比航天標準更嚴格的是“張艷麗標準”。有一臺電機已經通過全部儀器設備審核,各項指標完全符合要求,但張艷麗卻當眾宣布電機報廢,必須拆掉重做!張艷麗說:“這些線圈沒有按規定纏繞,偷懶了!”原來,按照設計,這臺電機的每一根銅線都應該由底部的小孔纏繞到定子上,但工人卻先在轉子上纏繞幾圈,再從底部穿過,這樣纏繞一臺電機能比完全合規操作省力不少,而且儀器設備也檢測不出來。但張艷麗知道,這批電機要用在探測器上,將在月球上經歷晝夜300℃溫差,“一絲”在地球上檢測不出來的誤差,很可能在太空極端環境下被放大而造成設備停擺,所以,這份工作的任何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
張艷麗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一臺拇指般大小的電機,光數據檔案袋就有六七個,每個檔案袋有30厘米厚,小到用什么牌子的膠水,大到每一個零部件的參數,全都記錄在案。張艷麗日常工作異常繁忙,有時候她正寫著數據報告,手邊的電話響起,“張艷麗,車間有情況,快來一趟!”她就要立刻放下數據檔案,匆忙跑去生產車間解決問題。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并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隨即,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開始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1月15日,嫦娥四號上搭載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發布了最新試驗照片,照片顯示試驗搭載的棉花種子已經長出了嫩芽,這也標志著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在月面進行的首次生物實驗。2月15日,月球再添5個“中國地名”,在令國人備感振奮的同時,中國人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也吸引了全球媒體的關注。
3月的一天,張艷麗的兒子宸宸從幼兒園回來在家里看電視,突然屏幕上出現了月球車的畫面。張艷麗馬上興奮地說:“兒子,你快看!那就是月球車。上面有14臺電機是媽媽設計的,現在在月球上呢!”小家伙靜靜地看了張艷麗幾秒鐘,伸出大拇指,像個小大人一樣說:“媽媽,你真棒!”就在那一刻,這位女工程師看著瘦小的兒子,不由地淚流滿面。
張艷麗設計的特種電機除了被應用于月球車,還應用在中國的火星探測器、空間站、載人航天工程、“高分”和“北斗”系列衛星等60余個高精尖項目上。其中有5項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頂尖水平,并曾獲得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