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
董振榮夫婦和劉燕淵左一冤劉相淵右二冤及其朋友們
三姐弟小時候
一對貧寒的農家夫婦,靠養豬養活一家老小。只有初中畢業的他們不能輔導孩子的功課,但他們特別注重自身修養,言傳身教,在督促孩子用功學習的同時,用吃苦耐勞、不畏艱辛、頑強拼搏的精神影響孩子,將正直、感恩的品行教給他們,終于把家里的3個孩子全部培養成博士。
董振榮和劉萬中出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是江蘇省新沂農民。兩人經人介紹結為夫妻,居住在時集鎮劉萬中家的老宅里,一家人的全部收入來源于他們種的6畝2分地。1992年,他們喜得嬌女,取名劉燕,次年兒子劉相出生了。家里充滿了童趣,但夫妻倆明顯感覺到經濟壓力。1996年,三兒子劉杉出生,家里已經入不敷出了。此時,劉萬中的老父親患病,需長期用藥治療,家中經濟陷入困窘的狀態,有時連10元錢也拿不出來。
劉燕到了上學的年齡,董振榮夫婦商量后,一致認為“孩子多上學讀書,才會有出息,才能做大事。”他們決定克服困難,供孩子上學。可是家中幾畝地的收入,日常吃用和老人治病都不夠,如何供3個孩子上學呢?他們愁眉不展地看著對方,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養豬。董振榮充滿希望地說:“每年春節賣出養1年的豬,孩子們下一學年的學費就能解決了。”
養豬對于董振榮夫婦并非易事,一家6口的口糧都難解決,豬飼料成了最大的問題。董振榮從初春蒲公英、馬齒莧等露出地面,就去地里挖。3個小家伙蹦蹦跳跳隨她一起去,董振榮一路上就給孩子們講她知道的勵志故事。到了野地里,姐弟三人學媽媽的樣子挖野菜,劉杉不會挖,找到一株就奶聲奶氣地喊哥哥姐姐過去挖。劉燕和劉相比著挖,看誰挖得多。一家人說說笑笑,其樂融融,把艱苦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孩子們也養成了愛勞動的好習慣。
劉燕上小學后,董振榮把三姐弟叫到身邊,給他們講學習的益處,鼓勵劉燕努力學習,做弟弟們的榜樣。劉燕看著母親,認真地點頭。劉燕非常懂事,每天放學后先幫父母做家務,晚飯后再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隨著劉相也上了小學,董振榮夫婦養豬、種地,省吃儉用供兩個學生,同時還要籌錢為劉萬中的父親治病,生活捉襟見肘。夫妻倆盡量讓孩子們吃飽,每次吃飯都設法避開孩子們的視線,兩人吃一些剩菜剩飯,饑一頓飽一頓地對付。劉萬中不辭辛苦,農閑就外出打工賺錢。新學期結束,劉相和姐姐一起捧回獎狀,董振榮夫婦把獎狀貼到墻上,看著孩子們的進步,覺得怎樣辛苦都是值得的。
劉杉上學后,家中賣豬的錢不夠支付姐弟3人的學費,董振榮夫婦只能不斷跟親戚朋友借錢,常常空手而歸,急得團團轉。有村民勸他們說:“別讓孩子上學了,讀多少書,到頭來還不是回鄉種地,你們沒必要過得這樣辛苦。”董振榮說:“再苦再難也要讓孩子上學。即使孩子們以后回家種地,也要做一個有文化的農民。”兩人經常互相安慰:“無論怎樣難,一定要堅持,不言放棄。”
董振榮夫婦注重教育孩子們自律,經常囑咐他們“當日事當日畢”。孩子們看到父母如此辛苦,都特別心疼,把父母的教誨都記在了心里。他們每天放學后擠在一起學習,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共同應對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農忙時節,董振榮夫婦連續幾天幾夜在麥場忙,困了就在場邊睡一會兒。孩子們放學后也趕緊加入其中,忙到天黑,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寫作業。但無論怎樣勞累,姐弟三人從未有不完成作業的情況。
每年期中、期末考試結束是一家人最開心的時刻,三姐弟各自拿出自己的各種獎狀交到爸媽手中,比誰獲得的獎狀多。董振榮夫婦開心地把獎狀一張張貼在墻上。家中雖然看不見一件像樣的家具和家用電器,但滿墻的獎狀成了全村人羨慕的美景。
董振榮夫婦整日忙碌,想方設法供3個孩子上學。劉燕即將升入初中的一天,董振榮將孩子們聚到一起,說:“劉燕你進入初中后,課程會不斷增加,一定不能偏科。將來你們三姐弟考到什么學校,我們都支持,一定想辦法供你們。但我們家的經濟條件你們都清楚,你們在上學期間不能報任何補習班,考不好也不能復讀。能決定你們自己學業的,是你們自己。”三姐弟專注地看著董振榮,連連點頭說:“記住了!”
姐弟三人從初中開始住校,伙食費是家庭最大的日常開銷。董振榮夫婦考慮到孩子們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決定每周每人給20元生活費,再帶幾斤炒面到學校,保證他們吃飽飯。劉燕每天精打細算,每周剩下4.5元交給母親,董振榮將劉燕的生活費改為15元。而劉杉飯量大,上初中后總是吃不飽,父母就給他在20元基礎上多增加5元錢。
二弟劉相周六回家時看到桌上有一盤咸菜,細心的他擔憂地問母親:“這不是周一炒的咸菜嗎?怎么吃到今天?”董振榮含糊著岔開話題。臨近寒假的一個周末,劉相樂呵呵地走到母親面前,舉起一塊豬肝說:“媽媽,給爺爺補補身體,剩下的您和父親炒一盤吃。”董振榮看著豬肝,嚴肅地問他:“買豬肝的錢哪來的?”劉相不肯說,董振榮沉下臉生氣地說:“咱家經濟雖然困難,但決不能因此失去人格,偷別人的錢物!”劉相委屈地說:“上次看到您和父親吃的菜,我就每星期從生活費里省下1元錢,買回這些豬肝。”董振榮內疚地擁著劉相說:“媽錯怪你了。”劉相倚在媽媽的肩上說:“沒什么。您和爸不也是每天偷偷吃咸菜省錢給爺爺看病,供我們上學嗎!”董振榮和丈夫聽到兒子的話,都哭了。
姐弟三人陸續升入高中,董振榮專門購買一本介紹全國百所名牌大學簡介的書,抽時間和他們一起比較,激發孩子們學習的動力。潛移默化中,三姐弟都有了心儀的大學。確定了奮斗目標,三姐弟一心撲在學習上,在學校從不與同學比吃穿,沒有一個人向父母要手機。劉燕高二穿的一件襖,是董振榮結婚時的外套大衣改做的,劉相、劉杉更是父母給什么就穿什么,從不挑剔,更無怨言。
劉燕由于高考發揮失常,考入揚州大學。接到大學通知書,她馬上辦理助學貸款,還從當地政府獎勵的3000元助學金中拿出2500元給爺爺治病。進入大學校園,她就開始勤工儉學,自己賺學費和生活費。劉燕特別想彌補高考的遺憾,渴望繼續深造。可她知道家里的經濟、父母的艱辛,又想早日上班減輕父母的負擔,陷入極其矛盾的兩難境地。董振榮得知女兒的顧慮后,把兩個兒子一起叫到身邊,說:“將來你們若能考上碩士、博士,是本事,別人想考還考不上呢。不要擔心學費,我和你爸想辦法解決!”三姐弟不約而同地說:“爸媽太辛苦了!”董振榮笑著說:“看著你們進步、成才,是我和你爸最大的幸福。”
劉燕有了新的目標,起早貪黑學習,直到接到清華大學心理學碩士通知書,才告訴父母。董振榮夫婦驚喜不已。兩年后,劉燕如愿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讀碩和讀博期間,她多次獲得清華大學社工獎學金、清峰獎學金、清華大學RONC獎學金等。
劉相考入淮海工學院,考研時他為早些參加工作緩解家庭經濟壓力,選擇離家近的江南大學,卻因成績優異被擇優錄取為碩博連讀。2017年10月,他代表學院去杭州參加中國仿真大會,做交流發言;2018年7月代表學院去武漢參加中國控制峰會,做交流發言;2018年3月代表學院去成都參加第三屆材料與納米技術國際峰會,做交流發言……2018年11月,劉相被學校派到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看到兒子前途光明,董振榮夫婦全力支持。
劉杉在姐姐、哥哥的帶動下,順利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階段,他幾乎囊括了院系的所有獎項,他的導師說:“只要院里有獎項,就一定有劉杉的。”從北航畢業,劉杉對于選擇工作還是繼續考研有些猶豫。董振榮和他談起高中時讀的全國百所名校簡介,再次激起了他奮進的動力,瞄準心儀的清華大學刻苦復習,最終順利被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錄取為博士研究生。
董振榮夫婦雖然不能輔導三姐弟的功課,但特別注重自身修養,用吃苦耐勞、不畏艱辛的精神影響著孩子們。
在督促孩子用功學習的同時,董振榮夫婦更注重他們的品德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向上、團結有愛、頑強拼搏的意志,并將吃苦、謙讓、勤勉、誠實和正直的品行教給他們。3個兒女都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博士,董振榮笑著說:“孩子們上大學后,我再沒為經濟發過愁。他們第一年用助學貸款,而后用獎學金和勤工儉學完成學業,還經常寄錢給我們。”
優秀的品行在三姐弟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他們善良、樸實,樂于助人,同學有不會做的題,他們耐心講解;同學生病或遇到問題,他們跑前跑后,深受老師和同學們喜歡;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他們主動伸出援手。進入大學后,三姐弟以優異的成績和優秀的品德先后入黨。
三姐弟一路拼搏考上博士,對于支持、幫助他們的政府和親朋、鄉親、老師心懷感恩,他們的學識越來越淵博,也更加刻苦、謙和,從未因進入名校成為博士而自高自大。董振榮家中最多的就是獎狀和證書,她從三姐弟上小學時開始收集。一開始,各種獎狀都貼在墻上,很快墻就貼滿了。她準備3個裝內衣的盒子,盒子也早已裝滿。董振榮在獎狀和各種證書中看到孩子們學習和思想的進步情況,她翻著各種越來越看不懂的證書,看到他們跨越式的進步與成長。
在父母對爺爺的孝行中,三姐弟領悟到孝道,從父母不怕吃苦、艱辛創業、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中,學會了拼搏。他們讀研后,學費和生活費全部自己解決,每人每月還給父母寄錢。家里滿滿堆放著他們為父母買回的食品和用品,董振榮夫婦每每說起都是滿臉的幸福。“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家是開小賣部的。”董振榮說,“錢和物都是孩子們從自己的獎學金里拿出來的。我們現在哪需要這些錢,我們如數收下的是孩子們的一片孝心。”
董振榮夫婦多年靠養豬供三姐弟讀書,他們對“豬”有了特殊感情,想要開辦生豬養豬場,帶動村里人就業,回報社會。他們在相關部門支持下,盤下村里一處閑置多年的廢棄磚窯,整地建豬舍,建成了兩棟(100間)豬舍。
三姐弟盡力幫助父母完成心愿,每年假期回家,他們進家換身衣服,拿起農具就進豬舍。3個博士利用自己所學,你做污水處理系統,他設計沼氣發電,我琢磨豬糞發酵……共同設計規劃,把普通的生豬養殖漸漸變成生態養殖,發展到生態農田果園等項目的生態鏈。不僅如此,他們還根據所學知識,制定了今后養殖場產品注冊商標、電商銷售、生態觀光農業等一系列發展計劃。三姐弟表示這是父母的夢想,他們今后會盡己所能幫父母圓夢。
如今,董振榮的生豬養殖場發展壯大,雇用了6名村民。三姐弟即將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他們將發揮自己所學,利用專業所長,孝敬父母,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