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琳 劉亞軍


[摘?要]?目的?對比分析核酸檢測與酶聯免疫檢測對輸血相關傳染性疾病的檢測效果。方法?選取我站采集的26325份無償獻血的檢驗樣本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進行2次酶聯免疫檢測或者必要時聯合1次核酸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經過對26325份血液標本進行酶聯免疫檢測和核酸檢測,酶聯免疫檢測檢出318例陽性,核酸檢測檢出373例陽性,其中核酸檢測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血液樣本296例,檢出含有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血液樣本53例,檢出含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血液樣本24例,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核酸檢測與酶聯免疫檢測聯合應用后,檢出381例陽性,提示聯合檢測的檢出率高于任何單獨檢測。結論?核酸檢測在輸血傳播疾病的篩查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其能夠降低單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的漏診率,提高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HIV病毒等的篩查水平,而核酸檢測聯合酶聯免疫檢測具有更高的檢出效果。
[關鍵詞]?核酸檢測;酶聯免疫檢測;血液傳播
中圖分類號:R446.6;R44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16X(2019)02-0171-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2.021
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HIV病毒感染能夠通過血液途徑進行傳播,流行病學研究證實,每年輸血導致的乙肝病毒傳播的病例可達5萬~10萬人左右[1,2]。臨床上輸血治療前通過對血液制品的相關傳染性病毒的檢測,能夠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現階段臨床上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輸血相關病毒的陽性情況,雖然其能夠提高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HIV病毒的檢出水平,但長期的隨訪觀察研究證實,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的局限性較為明顯,其漏診率較高,假陰性率可超過8%以上[3]。核酸檢測能夠通過對血液制品中的相關病毒顆粒DNA或RNA的擴增,特異性的檢測不同的病毒感染情況[4]。部分研究者探討了核酸檢測在輸血相關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認為其可以有效預防輸血相關疾病的傳播[5],但與酶聯免疫吸附測定的對比研究不足。為了提高輸血治療的安全性,本次研究選取我站采集的26325份無償獻血者的檢驗樣本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核酸檢測與酶聯免疫檢測聯合預防輸血相關疾病傳播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標本:選取我站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間采集的26325份無償獻血者的檢驗樣本作為研究對象,獻血者經過干式生化儀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快速金標法檢測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后,分別抽取2管靜脈血,每管5mL,其中一管含有分離膠,用于核酸檢測;另一管不含分離膠,用于酶聯免疫檢測。含有分離膠的樣本需在4小時內進行離心處理,所有血液標本采集處理完畢后均放于2~8℃的冰箱內,等待統一檢測。
1.2?儀器與試劑:
1.2.1?主要儀器:酶免檢測系統:全自動酶聯免疫檢測處理系統(深圳愛康UranusAE280)、Freedom EVO clinical全自動加樣儀(瑞士TECAN公司);核酸檢測儀器:HAMILTON STAR全自動混樣儀、Roche cobas s 201核酸提取擴增系統(瑞士Roche公司)。
1.2.2?主要試劑:HBsAg ELISA試劑(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雅培公司),抗-丙型肝炎病毒((HCV)ELISA試劑(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珠海麗珠診斷試劑有限公司),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ELISA試劑(法國伯樂公司、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BV、HCV、HIV核酸提取和擴增檢測試劑(羅氏診斷公司,MPX1試劑)。所有試劑均經過批批檢,嚴格按照SOP進行操作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1.3?檢測方法:
1.3.1?ELISA檢測:對獻血者的血液標本采用2種ELISA試劑平行檢測HBsAg、抗-HCV、抗-HIV。其中:HBsAg檢測S/CO值在0.8~1.0設置為灰區,S/CO值≥0.8即判為有反應性;抗-HCV檢測S/CO值在0.7~1.0設置為灰區,S/CO值≥0.7即判為有反應性;抗-HIV檢測S/CO值在0.7~1.0設置為灰區,S/CO值≥0.7即判為有反應性。雙試劑有反應性的標本直接判為不合格;單試劑有反應性標本采用同種試劑對標本進行2孔復測,復測結果2孔均無反應性為合格,2孔任1孔有反應性判為不合格。
1.3.2?核酸檢測:將2種ELISA檢測結果呈陰性的26007份標本送陜西省血液中心進行核酸集中化檢測。采用6個標本混合檢測模式,對有反應性的標本進行拆分,混合檢測有反應性拆分后還呈有反應性的標本判為有反應性,混合檢測有反應性拆分無反應性的標本判為無反應性。拆分有反應性的標本,在進一步鑒別后結果為有反應性的最終判定為有反應性,鑒別為無反應性的最終判定為不確定,拆分后為有反應性結果的所有血制品均做報廢處理。
1.4?統計學處理:統計軟件采用SPSS 16.0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酶聯免疫檢測與核酸檢測的結果比較:通過對26325份血液標本進行酶聯免疫檢測,檢測出318例陽性,通過核酸檢測,檢測出373例陽性,結果顯示存在部分含有病毒且處于變異、窗口期、隱性感染時的樣本,使用酶聯免疫檢測無法檢出的情況,其中核酸檢測新檢出含有HBsAg的血液樣本37例,新檢出含有HCV的血液樣本14例,新檢出含有HIV的血液樣本4例,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檢測方法的結果比較:經過對26325份血液標本中進行酶聯免疫檢測和核酸檢測,并對結果進行匯總,分別統計單獨應用酶聯免疫、核酸檢測與聯合檢測的結果,顯示聯合檢測具有更好地檢出效果,將各種檢測方法的結果進行匯總對比,結果顯示聯合檢測的檢出率更高,可以進一步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降低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
3?討論
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HIV病毒感染通過輸血傳播的風險明顯上升,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等感染導致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和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明顯的升高[5]。特別是在偏遠或者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由于檢測技術的落后,血制品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等漏診而導致疾病傳播的風險有進一步增高的趨勢[6]。對于相關血液制品中不同感染性病毒的檢測,不僅能夠保證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同時還能夠降低輸血相關因素導致的正常人群的感染和感染性疾病的擴散。臨床上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血清中乙肝病毒等顆粒蛋白,其檢測環境要求相對較低,檢測試劑盒的操作較為簡便[7]。但一項囊括了217例樣本量的血液制品的病毒篩查分析結果提示,兩次酶聯免疫吸附測定篩查相關傳染性病毒感染的靈敏度不足78%,漏診率或者誤診率可達6%~10%[8]。核酸檢測能夠通過對于相應病毒顆粒RNA的擴增,采用PCR方式檢測基因的擴增產物,進而識辨不同病毒感染的風險。核酸檢測對于血液制品中相關病毒的基礎性濃度要求較低,在較低的基線水平上即可實現對于病毒的檢測效果。同時核酸檢測不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對處于窗口期、免疫變異病毒或無應答狀態的病毒顆粒等,均具有較高的檢測靈敏度[9]。在本次研究中,對病毒處于窗口期、病毒變異或者隱性感染的患者中,酶聯免疫吸附測定的局限性較為明顯,其無法進行相關血液標本的檢測。而核酸檢測在酶聯免疫檢測陰性的標本中篩查出了不同數量的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HIV病毒感染情況,表明酶聯免疫檢測存在明顯的漏診情況,而核酸檢測能夠提高輸血相關病毒的檢測能力。通過匯集不同的相關文獻,認為這主要考慮與下列幾個原因有關[10~12]:(1)核酸檢測的特異性較高,不論病毒是否處于窗口期、靜止期或隱性感染期,核酸檢測方法均能夠通過對于病毒DNA的擴增,從而實現篩查作用;(2)核酸檢測受操作方法、步驟、試劑盒的影響較小,由于病毒DNA短期內不存在變異,因此HBsAg變異等并不會影響到核酸檢測的靈敏度。趙紅娜等[13]也發現,核酸檢測能夠提高5%左右的輸血相關傳播性疾病的篩查靈敏度,同時能夠顯著降低酶聯免疫檢測的漏診水平。單獨應用酶聯免疫與核酸檢測檢查結果分析可見,單獨采用核酸檢測的檢出效果更為明顯,這主要由于核酸檢測的穩定性、對于標本的要求相對較低、檢測結果的抗干擾能力較強。特別是對于氣候或溫度變化較為明顯的地區,核酸通過擴增病毒顆粒DNA進而進行檢測的方式,穩定性更高。本研究還發現聯合核酸檢測+酶聯免疫檢測能夠進一步提高單獨核酸檢測的效果,提示了聯合篩查在血液制品檢測過程中的作用。但部分研究者并不認為聯合核酸檢測+酶聯免疫檢測的效果優于單獨核酸檢測,認為聯合檢測的費用較高而靈敏度并無明顯的上升[14],這與本次研究的結論存在一定的差別,考慮可能與PCR儀器的精度、PCR引物設計等的差異有關。
綜上所述,核酸檢測在輸血傳播性疾病的篩查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其能夠降低單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的漏診率,提高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HIV病毒等的篩查水平,而聯合核酸檢測和酶聯免疫檢測具有更高地檢出效果。
參考文獻
[1]Yang H, Anderson S, Forshee R, et al. Modeling complete removal of risk assessment questions in the USA predicts the risk of HIV exposure in blood recipients could increase despite the use of nuckic acid testing[J]. Vox Sanguinis,2016,110(4):324-328.[2]Babic I, Maslovic M, Vuk T, et al. Detection of three blood donors with multiple myeloma by routine viral individual-donor nucleic acid testing screening[J]. Transfusion,2017,57(11):2813-2814.
[3]虢娟,鄧凱航,林雪珍,等.分析核酸檢驗與酶聯免疫檢測血液病毒的應用及檢驗準確率[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3):57-58.
[4]李玉泉.核酸檢測與酶聯免疫檢測血液病毒的比較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1):45-47.
[5]劉麗,楊忠思,單玉.血液檢測新模式在無償獻血者血液篩查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3):304-306.
[6]Mafirakureva N, Mapako T, Khoza S, et al. Cost effectiveness of adding nucleic acid testing to hepatitis B, hepatitis C,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creening of blood donations in Zimbabwe[J]. Transfusion,2016,56(12):3101-3103.
[7]黃成垠,蔣昵真,陳顯,等.血液HIV、HBV和HCV篩查策略的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7):784-786.
[8]高景波,劉艷春,王芳.血站實驗室酶聯免疫檢測性能驗證方法的探討[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6,26(21):3186-3187.
[9]吳寶軍.核酸檢測與酶聯免疫檢測血液病毒的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7):115-116.
[10]張巧琳,田耘博,張琴,等.2012~2013年重慶市無償獻血者HIV感染情況分析[J].重慶醫學,2015,44(8):1120-1121.
[11]周麗君,郭偉鵬,譚湘濤,等.病毒核酸檢測對降低輸血傳播疾病殘余風險的分析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4,37(2):214-217.
[12]陳肖瀟,田綠波,樊學軍,等.2007~2013年出入境人群丙肝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及檢測流程探討[J]. 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志,2015,25(2):99-102.[13]趙紅娜,王藝芳,李俊英,等.核酸檢測與酶免檢測在鄭州地區血液篩查中的聯合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10):1269-1271.
[14]Sertz R, Biceroglu S, Kayin M, et al. Nucleic acid testing of blood donors-Ege University Hospital short term experience[J]. J Clin Viro,2016,82(5):35-36.
(收稿日期:20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