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草木吐蕊、柳絮飄飛的四月天里,我刊發行了2019/04/總第253期雜志。在封面報道中,我們以“陜西: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為題,回溯了地處內陸的陜西,在“一帶一路”倡議、自貿試驗區、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多重機遇的推動下,不斷改革、創新和發展,并走向高效全面開放的歷程。另外,特別策劃了“人工智能·為陜西贏得未來”專題,分別從“引領科技浪潮、培育發展新動能,以及‘三個經濟’新引擎”等方面,呈現陜西的人工智能優勢,記錄陜西在人工智能領域做出的努力,同時展望人工智能的美好前景。經濟觀察欄目中,以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超過4萬億為節點,敘說了陜西彩虹和四川長虹兩大彩電集團發展創新的艱辛奮斗史,以及對未來重新崛起的期待。文化欄目,一場關于陜北民歌專家的“對話”,道出了陜北民歌的獨特內涵和無限生命力。民生方面,拉開“中華老字號”、“攜號轉網”以及“寶貝經濟”等話題,內容豐富,值得關注。


@且聽風吟
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一帶一路”倡議,讓不沿海、不靠邊的三秦大地,再次站在對外開放前沿。我記得在一篇文章中讀到過“時間在陜西流動一分鐘,意味著什么”,其答案令人動容,“5人登上西岳華山之巔,96人在延安重溫紅色歷史,21噸陜西蘋果銷往世界各地,西安港吞吐超5噸貨物,80人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起降,243名新生開學季走進陜西高校……”2000多年前,一座古老的城,用駝鈴搖醒世界大同的夢。2000年后,一個新時代,這片大地正在用“三個經濟”編織著“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蝴蝶翅膀”;以包容、自信的胸懷浸染海洋的心。

幾年前人工智能還是個新鮮概念,而如今“人工智能”似乎已經成為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高頻詞匯”。從視覺AI到AI+醫療,人工智能現已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陜西作為科教大省,自然肩負著培育人工智能人才,完善人工智能產業鏈的艱巨任務。而作為公眾的我們也應該在思想上行動上與時俱進,AI掀起的新一輪產業浪潮不過短短幾年,技術上需要持續不斷地突破創新,行業需要不斷地深耕和挖掘,大眾也需要對其給予足夠的耐心。

@天路
我認識一位準二孩媽媽,春節剛過,她和先生提前半年就開始四處尋找月嫂,在月嫂服務機構花了一萬元左右才訂下了一位月嫂,月嫂不僅僅是照顧寶寶,還要照顧媽媽,也有護理、產康等多種服務。讓人感慨“寶貝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市場空間。隨著80后90后成為母嬰市場消費主體,關注母嬰健康已經不是停留在靠老人、靠經驗的年代,越來越多的準媽媽開始提前預訂月子中心。消費在上升,特別是追求美好的、高品質的消費者在增加,多樣化的需求正逐步興起,母嬰產業鏈也正在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