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遠生 蔡偉武 高麗麗 謝步霓 吳成翰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腦病神志病科,福州,350003)
失眠是最為常見的睡眠障礙,是臨床各科患者中一個非常普遍的主訴,屬中醫學“不寐”范疇,《黃帝內經》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為各種原因導致神不守舍所引起的睡眠障礙性疾病。中藥治療是目前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之一[1]。為客觀評價治療該病的常用中藥及其類別,本研究采用信息定量統計的方法,對與治療失眠相關中藥應用頻次予以統計分析,根據結果按《中藥學》[2]功效予以分類分析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文獻來源 來源于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醫學衛生科技數據庫1996—2016年收錄的8 176 778條文獻,全文精確檢索“失眠”和500種常用中藥藥名。檢索策略:先以“失眠”為檢索詞進行一次檢索,二次檢索再分別以500種常用中藥藥名進行,最后對兩次檢索出的文獻按下述判斷標準進行分析、統計和排序。
1.2 納入標準 有關臨床類(臨床研究、臨床試驗、臨床觀察、臨床報道、臨床經驗等)和實驗類(藥效實驗、藥動實驗等)文獻。
1.3 排除標準 目次、索引及綜述分析類文獻。
1.4 統計排序方法 在每個中藥藥名前記錄2次檢索并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篇數,如“37 319茯苓”“06 710磁石”等。然后依據段落按數字遞減順序在Word文檔上自動排序。(注意每個藥名一段,篇數記錄以5位數為基準,不足5位數者在數字前以0補足5位數)。
1.5 分類研究 根據《中藥學》功效分類,將檢索后的500種中藥降序排列(本文僅取前200種),分別統計出各類中藥使用的一、二級分類的總頻次和平均頻次。

表1 失眠相關性中藥應用頻次排序表

表2 失眠相關中藥應用頻次功效分類
注:平均數的計算取整數,小數點后數字采用4舍5入法;沒有二級分類的藥物二級分類等同于一級分類
2.1 治療失眠相關中藥應用頻次排序 前50種藥物中包含酸棗仁湯(酸棗仁、川芎、知母、茯苓、甘草)、歸脾湯(白術、人參、黃芪、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姜、大棗)、交泰丸(黃連、肉桂)等臨床治療失眠的常用方劑。見表1。
2.2 與治療失眠相關較高的前200種中藥按《中藥學》功效分類結果 按一級功效分類檢中總頻次居于前5位的分別為補虛(623 628次)、清熱(295 220次)、活血化瘀(271 535次)、解表(152 639次)及理氣(139 183次)。按一級功效分類檢中平均頻次居于前5位的分別為補虛(16 411次)、活血化瘀(14 291次)、理氣(1 391次)、安神(13 203次)、溫里(12 810次)。按二級功效分類檢中總頻次居于前5位的分別是補氣(280 733次)、補血(150 614次)、活血調經(149 009次)、理氣(139 183次)及發散風熱(111 143次)。按二級分類檢中平均頻次居于前5位的分別為補氣(25 521次)、補血(25 102次)、活血調經(24 835次)、清熱燥濕(18 118次)及澀腸止瀉(15 877次)。見表2。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病因復雜,既與本身的個體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遺傳因素有關,也與外在因素如環境因素、身體疾病、精神疾病、藥物應用或戒斷等相關。病理生理機制不明確,與腦內神經遞質、激素水平、細胞因子、生理節律等的異常有關[3]。目前治療失眠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口服安定等鎮靜安眠藥,但容易讓患者產生依賴性,且久服易耐受、易成癮,因此目前仍缺乏真正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與方法[4-5]。中藥是目前治療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洪碧琪等[6]綜述了中醫藥治療失眠療效顯著且安全可靠。
本研究采用信息定量統計的方法,對排序前200種的中藥進行統計分析,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治療失眠相關中藥的分類應用情況。在應用總頻次方面,我們發現,排序在前的多為中藥種數多的類別,推測是與不同類別中藥種數的多少相關。如補虛、清熱、活血化瘀、解表及理氣藥的中藥種數分別為38、28、19、12、10,在一級功效分類檢中頻次位居前5位,這樣的排序結果與分類種數的多少一致。而后我們又分別統計了一級和二級分類的平均頻次,發現某些頻次較高的類別與其中的某些具體藥物有關,但與中藥種數的多少相關性明顯降低,如安神類頻次較高主要與其中的酸棗仁頻次高有關,補氣類頻次較高主要與其中的甘草頻次高有關等。因此,本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類別的中藥治療失眠的應用情況。失眠病因復雜:1)可感受外邪而失眠。《醫學妙諦》云:“失眠總由陽不交陰所致,若因外邪而致失眠者,當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內也”。因此在我們采用不同統計方法進入前5位的中藥類別中就有解表藥(一級分類總頻次152 639);2)情志所傷可致失眠。宋代邵康在《能寐吟》中云:“大驚不寐,大憂不寐……大喜不寐”。《類證治裁·不寐》中云:“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因此主治情志病類的中藥如安神藥、理氣藥,其一、二級分類的頻次也是很高的。3)飲食不節可致失眠。《素問·逆調論》云:“胃不和則臥不安”。凡因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內擾以致不寐均屬之。在我們的研究中,溫化寒痰類及消食類中藥也出現了較高的應用頻次。4)年邁、病后可致失眠。《靈樞·營衛生會》中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三之大病后不得眠候》曰:“大病之后,臟腑尚虛,營衛不和,故生于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故不得眠”。為此,補虛類中藥的應用頻次高居第一位也在理論層面上得到了支持。失眠病位在心、肝、脾、腎,致病因素在實則為熱、瘀、氣滯(飲食、情志及各種病理產物導致);在虛則為氣虛、血虛。以藥測證,實證有痰熱內擾證、肝郁氣滯證、瘀阻心絡證;虛證有心脾兩虛證、心腎不交證。與新世紀第2版《中醫內科學》教材“不寐”病證治分類(痰熱擾心證、肝火擾心證、心脾兩虛證、心腎不交證、心膽氣虛證)[7]基本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并沒有對具體文獻的原文進行一一分析,而僅是通過對相關數據庫的全文檢索得出,因此有可能會存在統計缺漏或不全的情況,而且還有可能出現額外的統計增多現象,比如某種藥物并不是治療失眠但因為出現在了該文獻中而被統計的情況。因此,本研究的統計結果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藥治療失眠的客觀情況。
因此通過本研究最終發現,甘草、當歸、白術、丹參、柴胡、白芍、黃芪、茯苓、半夏、黨參等是目前治療失眠應用頻次較高的中藥,按《中藥學》功效分類可分別歸屬于補虛藥、活血化瘀藥、理氣藥、清熱藥和安神藥等。這與李萍[19]等應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分析失眠的用藥規律基本一致。因此,本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治療失眠相關中藥的應用情況,可為今后臨床治療失眠的遣方用藥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