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王文在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州,350004)
腦卒中是腦循環障礙的突然發作,其發生在老年人群中,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臨床表現為打鼾,睡眠結構紊亂,白天嗜睡,疲勞,記憶力減退[1]。中醫治療經濟、安全、容易操作,患者更容易接受,有安全性和高效性。本研究選擇分析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收治的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西醫組和中西組,每組50例。西醫組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51~71歲,平均年齡(58.25±2.80)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62±0.66)年。梗死部位:基底節20例,頂葉10例,丘腦10例,額葉10例;中西組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58.68±2.92)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68±0.62)年。梗死部位:基底節21例,頂葉10例,丘腦10例,額葉9例。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西醫組實施西醫方案治療,給予依達拉奉、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藥物治療,并給予呼吸機測試壓力和治療。治療8周。中西組則實施西醫方案+中醫方案治療。在西醫組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實施針灸,選擇的穴位是印堂、足三里、百會、四神聰、太沖、神門、三陰交、廉泉、內關等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0.5 h,艾灸5~10 min,1次/d,每周實施5次,連續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療效;呼吸紊亂指數和血氧飽和度;治療前后患者PSQI評分水平以及最長呼吸暫停時間、通氣時間、NSE水平;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癥狀體征消失;有效: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癥狀體征等改善50%以上;無效: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疾病改善的程度低于50%。療效=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中西組療效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療效比較
2.2 PSQI評分水平以及最長呼吸暫停時間、通氣時間、NSE水平 治療后中西組PSQI評分水平以及最長呼吸暫停時間、通氣時間、NSE水平變化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PSQI評分水平以及最長呼吸暫停時間、通氣時間、NSE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西醫組比較,△P<0.05
2.3 呼吸紊亂指數和血氧飽和度 中西組呼吸紊亂指數和血氧飽和度和西醫組比較有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組呼吸紊亂指數和血氧飽和度分別是(38.11±1.41)分、(76.13±10.24)%,而西醫組呼吸紊亂指數和血氧飽和度分別是(45.56±2.41)分、(68.13±4.24)%。
2.4 不良反應 中西組和西醫組不良反應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西醫組1例不良反應,中西組有2例不良反應。
腦卒中后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可影響各種器官系統,威脅人類健康。目前西醫治療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常常給予基本醫療如呼吸機和藥物治療,但效果欠佳,患者依從性差[3]。
中醫治療基于整體觀念和辨證治療原則,有個體化特點,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命質量,讓患者盡快回歸社會和家庭。中醫針灸治療中,選擇足三里,其屬于足陽明經穴,具有強健脾胃,調理氣血,緩解痛經的功效[4]。它還可以刺激交感神經,促進腦血管舒張,并改善腦微循環。印堂是精神本質集中的地方,能使心靈平靜;百會穴可刺激大腦皮質,改善神經功能等。在配合艾灸之后,可更好發揮溫通經脈、平衡陰陽和調和氣血的作用[5]。
綜上所述,西醫方案+中醫方案治療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效果確切,可獲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