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持人的言語幽默是一種口語表達藝術,主持人在節目場域中,通過主持人的言語表達傳遞主持人的文化、思想和主持風格,他的言行體現了主持人的文化資本與個性魅力。主持人語言幽默風格的形成與主持人的主持慣習、性情傾向密切關聯,言語幽默風格的表層形象下隱含的是主持人在主持實踐中“幽默感”的內在傾向,主持人的“幽默感”是由主持慣習而產生的一種感覺,也暗含了主持人自我預設和自我誘導的成分。
關鍵詞 主持人;言語幽默;主持慣習;幽默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4-0062-02
主持人作為電視語言傳播的主體性傳播者,語言風格的表達體現著主持人的文化資本與個性魅力,也蘊含著時代的精神風貌與特色。透過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持人這一角色,來透視媒介傳播實踐中主持人在節目場域中的語言表達風格,以及關注主持人在主持實踐中言語幽默與主持慣習的關聯問題,對提升主持人文素養、表達能力以及傳播力意義重大。本文借助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以及言語幽默理論對以上問題進行探析。
1 主持人現場言語幽默的主持慣習
慣習(Habitus)概念是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社會實踐理論三個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慣習”不是“習慣”,“習慣”是指長期沉淀于身體維度不易改變的某些行為,具有自發性、重復性但缺乏創造性等無意識的特性,而“慣習”是具有創造性、建構性等內化于行動者的一種性情傾向系統,它能確保一個人既往經驗的有效在場,可將經驗內化為思想、感知等行為方式并持久沉淀于身體之中。
1.1 主持人在節目場域中的主持慣習
主持人的“主持慣習”是一種即興無腳本創造性主持,它對主持人的創造力、表達力、傳播力等有很高的要求。“慣習主持既是主持人內在主觀精神狀態,又是主持人雙重歷史的客觀環境以及向內、向外結構化與被結構化的一種主、客觀的動態過程”[ 1 ],主持人身處節目場域(Field)中,通過節目與觀眾互動,在節目中的所處的場域位置無可取代,主持人在節目中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賦予了一定的社會作用,主持人作為社會化了的有機體,在節目“實踐感”中,發揮性情傾向作用。
在具體的節目場域中,“場域形塑著慣習,慣習成了一系列彼此交織場域中固有屬性體現在身體上的產物;場域與慣習之間的勾連又是一種主持人認知建構的知識關系,慣習把場域建構成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一個被賦予了感覺和價值,值得投入的世界。另外,社會現實是雙重存在的,既在事物中,也在心智中;既在場域中,也在慣習中”[ 2 ]。
1.2 主持人言語幽默的研究溯源
幽默(Humor)一詞起源于生產和生活。現代西方幽默研究已涉及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如社會學、符號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近30多年以來,西方對幽默的研究熱度未減,拉斯金和阿塔多(Raskin&Attardo)的“言語幽默的一般理論(GTVH);科爾森(Coulson)在2000年開始將概念整合的意義應用于卡通漫畫和談話節目中;艾倫(Alan)2006年則以語料庫為輔助手段對幽默言語進行了研究分析,而國內對言語幽默研究繼20世紀80年代后研究范圍進一步拓寬。20世紀90年代前后,“幽默”主要集中于修辭學方面的研究,進入21世紀初,國內對以幽默開始在語言學等專業興起,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關于主持人的言語幽默研究卻相對稀缺。2019年3月19日21時35分,從知網搜索關鍵詞“主持人言語幽默”,搜出四篇論文。其中,三篇碩士論文,一篇期刊:高甜甜(2012年)主要針對電視談話類節目主持人的幽默語言的正負效果和現實意義做了論述;劉寧(2015年)以《年代秀》節目語言作為研究語料,從修辭和語用兩大角度對主持人的幽默語言互動現象進行分析;2018年,陳苗苗以脫口秀節目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幽默語言產生的機制;鄭雅馨(2018年)對《是真的嗎》中的主持人黃西做了言語偏離的幽默研究,并針對黃西的言語幽默分析了中西文化語境對言語幽默的影響和策略。
通過梳理發現,針對主持人的言語幽默研究大多將主持人言語作為語例用在語言學研究中,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專業對于主持人的言語幽默的研究成果也是甚少,亟須拓展交叉學科的研究理論視野。
2 主持人言語幽默與主持慣習的關聯
幽默是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產物,一切社會的創造活動,都來自于個人的創造活動,主持人作為獨特的個體身處于特定文化情境,經由自己的日常社會實踐向周圍經驗拓展,形成身體化特有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的身體化形態指行動者通過家庭環境及學校教育獲得并成為精神與身體一部分的知識、修養、技能、趣味及感性等文化產物”[ 3 ],因此,主持人在語言傳播中的言語幽默表達應屬于主持人身體化的文化資本。
2.1 主持人言語幽默是身體化的資本
身體是文化資本的承載者,身體化的文化資本是主持人最重要的資本,而主持人言語幽默的特性屬于身體化的文化資本的范疇。主持人在節目場域中,通過主持人的言語表達傳遞主持人的文化、思想和主持風格,他的言行體現了主持人的文化資本。
幽默不會產生于平淡無奇的場域中,它以“偏離常規”的話語思維表達形式為表征,通過各種言語偏離的“異項”表達,從而產生語言幽默的乖訛性。從符號學角度看,藝術傾向于“異項”而不是“中項”,它參與標出,使異項更加異常,這里的“異項”與主持人幽默表達中的“言語偏離”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這一過程中,節目宏觀語境中的社會文化語境是幽默識解中極其重要的部分,“文化語境包括意識形態,意識形態(Ideology)對于語類(Genre)的選擇起決定作用,語類處理的是文化語境。情境語境和語域(Register)相關,包括話語范圍(Field)話語基調(Tenor)和話語方式(Mode)”[4],可見,幽默直接受到語境和話語目的影響,主持人通過修辭、邏輯等手段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這一過程體現出主持人的文化資本與人文素養。
2.2 主持人主持慣習與言語幽默的關聯
主持人的言語幽默是一種口語表達藝術,必須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下才會產生幽默效果,語言表層結構體現言語行為、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而深層結構受文化慣習、文化資本的控制。在具體的主持實踐中,主持人在節目場域位置上所形成的“幽默感”,是主持人在主持慣習中不斷適應其“幽默感”的一種內在慣習,主持人的個人閱歷、性情傾向和生活經驗是決定主持人文化資本量的重要依據。
主持人的主持慣習作為生活經驗和社會歷史內在化的生存心態,沉淀于主持人精神特質與性情傾向系統中,作為身體化的文化資本,主持人的言語幽默與主持慣習的關系,正如布迪厄所言的資本與慣習的關系一樣,主持人慣習是言語幽默表達的基礎,主持人幽默風格的表達是主持慣習表達的結果。對于主持人而言,人生經驗的豐富與豁達,是產生幽默感的前提,主持人孟非言語幽默的風格與他的生活慣習密不可分,《非誠勿擾》執行制片人陳辰說:“孟非老師做過制片人、導演,攝像,他知道在現場如何去做一個節目效果會更好,我們合起來很輕松,他的語言有幽默感,生活中他的語言時常也會很幽默”[5],可見,人生經驗與生活慣習對主持人言語幽默對影響不容小覷。
孟非的言語幽默表達創造了自己的“詼諧形象”,言語詼諧,往往以不符合常規的語言表達形式傳達出符合常規的內容,這種言語偏離表面不協調正是語言詼諧的笑點所在。正如布迪厄所言:“詼諧語之所以具有明顯的不可預見性和后效必然性,是因為新穎的構思顯示出久藏的智能,看似幽默風趣的外表下,隱含的是幽默的內核,立意的嚴肅性。但它必須以慣習為前提。這種慣習對客觀上可加使用的表達方式諳熟到為表達方式所駕馭的地步,一旦實現表達方式必然包含的最不尋常的可能性,它便表現出相對于表達方式的自由”[6]。
3 結論
總之,主持人主持慣習與言語幽默的關聯是復雜的,是主客觀相互滲透行為與實踐融為一體的過程。主持人語言表達形成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離不開主持人的文化資本、主持慣習以及主持人的節目場域位置。主持人語言幽默風格的形成與主持人的主持慣習、性情傾向密切關聯。言語幽默風格的表層效果下隱含的是主持人在主持實踐中“幽默感”的內在主持慣習的傾向性,主持人的“幽默感”是由主持慣習而產生的一種感覺,也暗含了主持人自我預設和自我誘導的成分,在“言語幽默”性情傾向下,依靠自身擁有的主持慣習和“幽默感”,以激發主持人語言傳播的創造性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劉霞.綜藝主持人場域位置及主持慣習分析[J].北京:廣播電視學刊,2019(5).
[2]劉霞.娛樂專業主義實踐研究[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15:138.
[3]朱偉鈺:布迪厄“文化資本”研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64.
[4]張立新.視覺、言語幽默的情感認知互動模式[M].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150.
[5]根據筆者電話采訪《非誠勿擾》執行制片人陳辰的深度訪談錄音整理.
[6]皮埃爾·布爾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