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圖集》共27個分冊,出版規模大,出版周期長,為此,在項目實施伊始,編輯就制訂了相關工作方案,并在編輯出版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出版流程,保證了《圖集》的高質量出版。文章從《圖集》出版的預備工作、制訂實施方案、系統審讀等幾個方面,針對專業圖集的編輯出版經驗進行系統總結,可為專業類圖集的出版提供借鑒。
關鍵詞 關鍵詞 圖集;編輯;方案;出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4-0176-02
全國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是國家一項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調查工作,依據調查成果所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圖集》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我國中東部重要經濟區土地多種元素和指標的分布、分配情況[ 1 ]。《圖集》按省(區、市)和流域成圖,共27個分冊,約6 000萬字,680印張。《圖集》的編制工作由項目負責人組織近30家單位共同完成。筆者及其團隊與作者緊密配合,歷時10年完成了上述《圖集》的編輯出版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不斷學習和優化出版流程,下面幾點是筆者在編輯出版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1 預備工作
《圖集》編制工作啟動伊始,筆者及其團隊即積極介入,從專業出版的角度,比如《圖集》的構成、地理底圖的技術要求等給項目總負責人提出了多方面的編制建議。在與項目負責人針對編圖單位提交的樣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后,以“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系列圖編制技術討論會”的形式,對各編圖單位應該如何在編制《圖集》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培訓,并針對編圖單位提出的一些具體的技術問題進行了解答,會后以編委會的名義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圖集編制細則》,來規范系列圖集的編制工作。
2 制定實施方案
由于《圖集》為系列出版物,從出版規格、內容結構、地理底圖、比例尺系統、圖例系統、圖幅設計、整飾及裝幀等對《圖集》進行了總體設計。
2.1 出版規格
1)開本:《圖集》設計為8開本: 787mm×1 092mm,依據各分省或流域《圖集》的工作區范圍選擇包含豎開本和橫開本2種形式。
2)印制:內文采用金東157g銅版紙,封面采用200金東銅版紙,均為四色印刷。
3)裝訂:精裝,3mm荷蘭板,高級馬尼拉紙,鎖線膠訂,布面精裱,加護封。
2.2 版式設計
1)比例尺的選擇:依據各分省(流域)《圖集》的工作區范圍,遵從最大可能地反映專業要素的范圍和展示研究成果及圖面美觀原則具體選擇,不同類型圖件的編圖范圍與比例尺一致。
2)地理底圖的編制:地理底圖是編制專題地圖時,作為轉繪專題要素的基礎,其準確程度直接影響到科學內容的表達精度。在編繪中應注意以下原則:(1)符號和注記不宜繁雜,在保證足夠數學精度的前提下,要素的綜合程度宜加大;(2)宜用同比例尺普通地圖編制,用色宜淺淡為主,置于第二層次。
3)圖面整飾:圖面主要由圖名、地球化學圖、圖例、腳圖構成。圖面設計要求簡潔,美觀,圖面負擔不宜過重。圖名的放置位置可根據調查區的形狀及圖面的結構,靈活掌握,可放于圖框內,也可放于圖框外。
2.3 《圖集》的構成
1)序圖:行政區劃圖;土壤類型圖;第四紀地質圖;土地利用現狀圖;遙感影像圖。
2)地球化學圖:表層/深層土壤54種元素/指標地球化學圖,以及水地球化學圖、大氣沉降物地球化學等。
3)成果利用圖:地球化學分區圖、土壤化學蝕變指數圖、土壤環境質量分級圖、土壤肥力分等圖、土地質量地球化學分等圖、綠色食品產地適宜性評價圖、農業區劃建議圖等。
4)編制說明:由中、英文版兩種語言版本構成。
3 《圖集》的系統審讀
3.1 圖件審讀
《圖集》中圖件是由地理底圖和專題圖件兩部分構成,因此,在圖件的審讀中分別配備了地質專業編輯和地圖編輯,以雙編輯的形式來保證圖件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1)地理底圖:《圖集》的地理底圖的原始圖件購買于國家地理信息局,為1:100萬分省地圖,在這個基礎上縮編為編制用圖。在審讀中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地理底圖在縮編的過程中地理要素的取舍和水系的綜合處理,應宜簡不宜繁,綜合程度宜加大,以不影響專題圖件的閱讀為準[ 2 ]。(2)內容現勢性審讀;按照民政部文件發布的信息,對地理底圖中的行政界線的、行政中心位置,以及行政區名稱進行修訂;重要地理信息數據以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進行更正[ 3 ]。(3)地理要素和圖層的相關關系處理。注意行政界線、水系、地名注記相互關系的正確性,并注意壓蓋處理。在工作區色帶圖層與水系圖層的壓蓋處理上,色帶穿越區只顯示水系的線文件而不顯示其區文件,即色帶圖層在水系圖層的上面。
2)專業圖件:專業圖件主要由序圖、地球化學圖和成果應用圖組成。(1)序圖,序圖一般為作者收集的圖件,資料存在時效性,由于自然變遷,一些區域的功能性和自然屬性已經發生變化,最主要的問題是專題圖層與通用地理底圖的套合時,會產生留白、變色現象,需要依通用底圖依照相鄰就近原則進行人工拓撲處理。(2)地球化學圖:一是,注意等值線圖色階的陡變或臺階,這種問題一般是由于分析數據的異常造成的,需要請作者檢查成圖分析數據的準確性[4];二是,如果圖面上存在大面積無色階的色區,一般是由于成圖過程中分析數據的色階劃分不合理,需要進行插值處理,更加科學合理地表示數據的分布情況;三是,注意水域數據的壓蓋性,在水域圖層的處理上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為線性水域,即使沒有采集水域底積物,在數據處理過程中通過移動平均運算,也會形成插值數據,所編制的圖件水域區為專題圖層所壓蓋;如果為面積較大的匯水區域,比如湖泊,如果采集了底積物,則專題圖層置上,如果沒有采集底積物,沒有分析數據,則水域圖層置上。(3)成果應用圖:成果應用圖主要應注意依生產生活的實際來處理專業圖層與水域圖層的關系,對敏感數據或區域還應進行技術處理或將整張圖幅刪除,以免造成公眾恐慌。(4)在數據處理成圖的過程中,可能會在圖面上和工作區色帶接壤處存在數據空白區,這種情況一般依相近原則進行人工拓撲處理。
3.2 文字審讀
文字由文前、編制說明和附表組成。在審讀過程中,除常規的審讀外,應特別注意《圖集》中圖件、編制說明與附表的量符號的一致性,以及圖件腳圖中地化參數與附表中的一致性。
4 其他應注意問題4.1 出版審查
一是,地理底圖的審查,依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地理信息局的相關規定,涉及地圖的出版物在出版前要依規送相應的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審核,圖幅為全國圖或涉及不同省份的圖件,應送國家地理信息局審核,涉及單一省份的送地方政主管部門審核,在審核通過,獲得主管部門核發審圖號后并方可出版。二是,專題圖件的保密審查,按照圖家的相關規定,有一些專題圖件因涉密不宜公開出版,還有個別圖件如果公開出版會造成公眾誤解,所以,圖件的出版要經具有保密管理資質的單位出具可以公開出版的證明文件。
4.2 印前數碼樣的核準
《圖集》在制版前,其數據還要在CTP工作站進行進一步的系統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個別的新問題,所以對印前數碼樣要仔細校核。另外,如果對印前數碼樣所呈現的色彩不滿意,還可在工作站上做進一步的修改。
統一技術規范、統一編輯要求、統一封面設計、統一裝幀形式、統一正文格式,確保了《圖集》高質量出版。
《圖集》不僅為地學領域,同時為環境學、生態學、生物學、土壤學、農學、醫學等自然科學領域提供了具有原始創新意義的地球化學信息,可以廣泛地服務于土地、環保、農業、衛生等經濟社會發展各行業。
參考文獻
[1]奚小環,李敏.現代勘查地球化學科學體系概論:“十二五”期間勘查成果評述[J].物探與化探,2017,41(5):6-20
[2]黨安榮.系列專題地圖的地理底圖[J].測繪科技動態,1989(3):55.
[3]張世剛.編輯如何審讀地圖[J].科技與出版,2011(8):49-50.
[4]張素榮,趙更新,賀福清,等.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編圖數據整理方法——以海河流域編圖為例[J].地質調查與研究,2012,35(3):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