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超 孟昭紅
摘 要 通過對網絡新聞編輯的效果進行評價,網絡媒體可以評估新聞編輯工作的質量,可以根據效果調整傳播策略,還有助于網絡媒體把握受眾需求,了解社情民意。
關鍵詞 網絡新聞;整合編輯;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4-0099-02
網絡新聞專題不僅是新聞整合的手段,也是具有互聯網特點的深度報道方式。利用網絡的巨大容量、豐富資源以及多媒體手段,網絡新聞專題,可以從多個層面、多種角度展開立體化的報道,更好的滿足受眾對一個新聞事件或主題在廣度和深度上的需求。網絡新聞專題的整合編輯,需要考慮結構設計、版面設計、互動設計、以及用戶生產內容(UGC)、專業生產內容(PGC)等整合編輯等方面。
1 網絡新聞專題的結構設計
網絡新聞專題的結構設計,是編輯選擇與組織內容的依據,也是媒體報道角度與主題思想的重要體現,結構設計需要針對所選定的主題與角度,設計相關的欄目,并用合適的結構組織內容。目前的網絡新聞專題通常有橫向拓展性、縱向延伸性和層層遞進式三種結構。
1)橫向拓展式。橫向拓展式是使用最多的一種欄目結構方式,其總體思路是,每一個欄目反映主題的一個側面,通過多個角度的欄目的橫向拓展,較為全面的反映出主題的全貌。
2)縱向延伸式。縱向延伸式結構,以時間為關鍵線索,按照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來組織和編排各個欄目。這種結構的新聞專題的層次清晰明了,方便讀者了解事件的始末過程。
3)層層遞進式。所謂層層遞進式結構,就是根據新聞事件的內在邏輯,由淺入深的排列各欄目之間的先后順序。前一欄目的內容是后一欄目的基礎,后一欄目是對前一欄目的發展與深化。
當然除了以上3種方式,網絡編輯還可以根據題材的需要進行不同形式的結構規劃,不必拘泥于條條框框。
2 網絡新聞專題的版面設計
網絡新聞專題的版面,不僅是承載信息的空間,也是引導閱讀的手段。好的版面既要符合一定的審美要求,又要條理清晰,突出重點,方便閱讀。版面設計包括版頭設計、版式設計、色彩搭配、線條選取和字符搭配等幾個方面。其中欄頭的設計應遵循醒目搶眼、文字表述準確、情緒傳達到位的原則;版式設計可靈活運用“T”形,“門”形、“三”等模式;色彩搭配要契合新聞內容和情緒,不宜繁雜;線條和字符應突出變化和區隔。
3 網絡新聞專題的互動設計
1)受眾調查。受眾調查的目的是為了及時了解受眾對新聞報道本身、新聞事件或人物的態度、意見和建議。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幫助網絡媒體提高新聞報道質量,改善傳播效果。受眾調查的設計可以采用問卷的形式直接詢問受眾的態度和行為,可以設置反饋欄,針對當前新聞事件收集信息意見,也可以預留媒體的E-mail、官方微博等信息,讓受眾對當前專題報道的內容、設計、制作等方面進行評價并反饋給媒體。
2)受眾評論。收集受眾的評論可以通過在專題欄中開設留言板,可以鼓勵受眾直接在微眾微信公眾號內進行回復,也可以將媒體官方微博中的評論接入專題頁面。當天的報道結束后,可收集、整理并發布精彩評論,運用多種方式擴大網絡新聞的參與度和影響力。
3)受眾分享。網絡媒體基本都會在網頁端和手機客戶端的新聞專題中設置“分享”按鈕,受眾可以將新聞報道一鍵分享至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臺,同時可以附加上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使專題內容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4 網絡新聞專題的UGC、PGC整合
在自媒體時代,用戶生產的新聞內容越來越豐富,涉及的主題也越來越廣泛。此外,一批從傳統媒體轉戰到自媒體的新聞從業者,各領域的專家撰寫的內容也為網絡新聞提供了素材。UGC、PGC可以直接整合到網頁中,也可以生成UGC、PGC專欄,其主要思路有兩種。
1)協作式寫作工具。以維基百科(Wikipedia)為代表的多人協作式寫作工具,允許注冊用戶在Web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瀏覽、創建和更改。例如,在維基百科首頁輸入“2014中國APEC峰會”,在這個詞條下,包括了“與會國家、地區及人員”“準備工作”“會議花絮”“相關條目”“外部鏈接”和“參考文獻”六部分內容,每一部分內容都可以進行多次編輯。
2)UGC、PGC專欄。這是對普通網民、各領域專業作者生產的內容進行整合的一種模式,受眾可以通過訂閱感興趣的欄目或選擇作者來瀏覽內容。UGC、PGC專欄的代表性應用有新浪專欄,知乎專欄等。
網絡新聞專題不同于新聞資訊的簡單編發,出彩的新聞選題,新穎的報道角度、出色的專題整合,是網絡媒體原創力和競爭力的體現。
5 網絡新聞編輯的效果評價
網絡新聞編輯的效果是指網絡媒體呈現的新聞編輯成果所引起的受眾在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的反映。同音頻新聞編輯和視頻新聞編輯的效果評價類似,網絡新聞編輯的效果評價,也需要考慮網絡媒體及其工作者和受眾在情感、認知、行為幾個方面的反應。因而,對網絡新聞編輯的整體效果進行評價,可以參考音頻和視頻新聞編輯效果評價的指標,從點擊量、忠誠度、美譽度和影響力4個方面入手,系統而科學的分析影響網絡新聞編輯效果的因素,有利于網絡媒體進一步改善編輯工作,爭取更好的傳播效果,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新聞信息服務。
1)點擊量。點擊量是衡量網站受關注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指的是來訪用戶點擊網頁的次數。網絡新聞的點擊量不僅包括傳統媒體新聞網站和門戶網站的點擊量,也包括手機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專題的點擊量。點擊量的多少是受多個因素影響的,主要有新聞的價值、新聞的表現形式以及他人的推薦等。點擊量能夠較為客觀的反映網民的閱讀,觀看行為及習慣,進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各網絡媒體新聞編輯的質量,在通常情況下,點擊量比較高的網絡新聞,其邊際效果也比較好,能夠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2)忠誠度。對網絡新聞編輯來說,用戶忠誠度是用戶出于對網站新聞編輯效果的偏好而經常訪問該網站的行為。用戶忠誠度越高則表明該網絡媒體的新聞信息聚合網民的能力越強。可以通過分析網民的一系列互動行為衡量網絡媒體的用戶忠誠度,如評論、轉發、參與調查等。與單純的點擊閱讀新聞不同,上述行為更具有主動性,不僅意味著網民看過了新聞,還意味著網民“有話要說”,可能是認可了新聞的價值,也可能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定期收集整理網民的互動行為,能幫助網絡媒體分析用戶忠誠度,從而對改進網絡新聞的編輯效果起到指導性作用。
3)美譽度。美譽度反映了一個網絡媒體的新聞編輯效果獲得網民信任、接納和歡迎的程度,是評價網絡媒體聲譽好壞的社會指標。評判網絡媒體新聞編輯的效果,可以參考專家學者與網民的意見。一方面,專家學者是某一領域的權威,可以從專業層面、理論高度把握網絡新聞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導向性;另一方面,網民更多的會從自身體驗的感受出發,來評價網絡新聞編輯的新穎程度、閱讀舒適度、視聽效果等。如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底部都會設置“點贊”的圖標,獲“贊”的數量也可以反映新聞編輯效果的美譽度。兼顧兩方面來考量,如果能夠得到大多數的認可,則表明該網絡媒體的新聞編輯的美譽度較高。
4)影響力。網絡新聞的影響力是評價網絡新聞編輯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它主要體現在媒體轉發量、社會關注度及其產生的,社會輿論等方面。一般來說,影響力越大,網絡新聞的編輯效果就越好。
首先,媒體的轉發量及跟進報道情況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網絡新聞的影響力。媒體對某一新聞報道進行轉發和跟進報道,充分說明了該媒體認同原報道的新聞價值,轉發量越高,跟進報道越詳實,就越能體現原報道的編輯效果。其次,社會關注度可以從上文提到的網絡新聞點擊量體現出來。再次,網絡媒體設置的新聞熱度排行榜、年度盤點等也是不可忽視的衡量指標。最后,網絡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引發了多大的社會輿論,產生了什么樣的社會影響,可以借助大數據和信息可視化手段來分析和呈現。如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會對傳統媒體網絡版、網站新聞跟帖、網絡社區/論壇/BBS、微博、網絡“意見領袖”個人博客、網站等網絡輿情主要載體進行24小時監測,并進行大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形成監測分析研究報告,以此來評估新聞報道的社會輿情。
總之,通過對網絡新聞編輯的效果進行評價,網絡媒體可以評估新聞編輯工作的質量,可以根據效果調整傳播策略,還有助于網絡媒體把握受眾需求,了解社情民意。但是,對于各種評價指標不能機械片面的看待。網絡媒體應通過對新聞編輯效果的全面衡量與評價分析,從網絡新聞傳播的深層規律中去尋找提高新聞編輯和傳播質量的方式與方法。因此,當代文化實際上就成了“媒體文化”。從觀念論的角度說,在這樣的社會中,意味看人類、一定社會直至個體擁有什么樣的媒介觀念、信息觀念、傳播觀念、新聞觀念,對于人類、社會、個體的生存、發展都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吳飛.新聞專業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