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嬌
摘 要 對網絡謠言進行把控和治理也屬于互聯網內容建設的一部分。要治理網絡謠言,應當究其根本,從網絡謠言的源頭找到其產生機制。文章在界定網絡謠言概念的基礎上,從傳播學和心理學兩個視角對網絡謠言的產生機制和造謠者心理動因進行了闡釋。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網絡謠言并非孤立存在,其產生必然受到社會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立足造謠主體和客體,從社會結構角度提出了幾點治理建議。
關鍵詞 網絡謠言;造謠者;產生機制;社會結構治理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4-0127-02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1]。加之5G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信息交流效率也將得到提升。網絡普及率和網速的提高將加快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擴大網絡謠言的影響范圍,治理網絡謠言刻不容緩。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結合前人研究對網絡謠言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從傳播學和心理學兩個視角分析了網絡謠言的產生機制,最終從社會結構角度提出幾點治理網絡謠言的建議。
1 網絡謠言概念界定
卡普費雷將謠言放在了官方發布的信息的對立面上,在他看來,謠言“是在社會中出現并流傳的未經官方公開證實或者已經被官方所辟謠的信息”[2]。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謠言成為一種新的謠言形式。國外學者通常將網絡謠言研究劃歸為傳統謠言的一個分支,這也表明網絡謠言也跟傳統謠言一樣,是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的一種行為,其與傳統謠言的區別在于傳播者和傳播媒介的不同,即傳統謠言通常是普通人借助口頭形式進行傳播,網絡謠言是網民利用互聯網進行電子傳播。“隨著網絡與謠言的媾和日漸深入,幾乎所有的謠言都上了網,網絡謠言幾乎等同于謠言的全部”。[3]本文認為,網絡謠言是借助網絡進行傳播的未經官方或專業媒體證實的虛假信息”。
2 網絡謠言產生機制
“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要真正做到抑制網絡謠言的滋生泛濫,就必須正本清源,了解造謠者的心理動機,從謠言產生機制出發,從而實現對網絡謠言的根本性治理。網絡謠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產生受到了社會環境、群體心理和個人訴求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本文從傳播學視角和心理學視角來探究網絡謠言的產生機制。
2.1 傳播學視角——“把關人”理論和“刻板印象”
2.2.1 “把關人”理論
“把關”和“把關人”的概念最早是由傳播學奠基人庫爾特·勒溫提出的。“把關”被看成傳播的基本環節之一,是指傳播過程中搜集、整理、選擇、處理、加工與傳播信息的行為。“把關人”就是對信息進行加工、過濾的人,只有當信息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時,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進行傳播。
在Web2.0時代,傳統的單向傳播變為互動性的雙向傳播。社交媒體使信息傳播變得自由隨意,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傳播信息,網絡環境中的言論自由幾乎是不受限制的。專業媒體這類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難以發揮作用,最終使得網絡謠言滋生泛濫現象愈發普遍。
2.2.2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某一類事物整體所形成的一種統一的、固定的看法,而且這些“刻板印象”通常具有一定的情感傾向,如喜歡、同情或者厭惡。如果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幾個個體產生了固定、偏見的看法,就很可能用相同的態度看待該類事物的整體。這些如“刻板”似的印象在社會互動中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指出:“我們一眼就能認出早已為我們定義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們也傾向于按照我們的文化所給定的、我們熟悉的方式去理解”。[4]也就是說,群體文化影響下生成的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在交流互動中的意識傾向和行為選擇。
由于網絡傳播為追求流量和“吸睛”往往會發布過多的煽動性內容,其后果是導致公眾逐漸形成對某些群體或現象的偏見,即“刻板印象”。比如一提起“城管”,公眾就會產生反感和厭惡心理,這一刻板印象最終使公眾在發布與城管相關的信息時往往會忽略事實而一邊倒地抨擊這一群體,這就不免導致網絡謠言的產生。也就是說,公眾在信息失控和過載的情況下形成的對于某些事物的刻板印象,使其在對事實進行判斷選擇的過程中過于主觀,進而導致了網絡謠言的誕生。
2.2 心理學視角——焦慮心理和“集體無意識”
2.2.1 焦慮心理
焦慮心理也是謠言產生的重要原因。印度心理學家巴薩德認為焦慮心理是謠言產生傳播的必要條件,“謠言發生率與人們的焦慮程度直接相關,焦慮重則謠言猖,焦慮退則謠言消”。[5]當前我國處于一個復雜而又重要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比較突出,人們容易對一些社會現象產生焦慮心理,從而引發一系列謠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關于食品安全的網絡謠言,比如“棉花做肉松”“塑料粉絲”“假雞蛋”等。一些公眾對社會的焦慮心理就是通過“造謠”這一宣泄方式來進行疏解的。
2.2.2 “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概念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基礎上提出來的。“現代心理學這樣認為:個人的無意識只是上面的一層,它建立在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根基上面,這種根基我們稱之為集體無意識”。[6]在榮格看來,個人無意識中還帶有一種來自民族、種族甚至人類整體的一種集體性的深層次的潛意識部分,這些來自集體的潛意識就是“集體無意識”。網絡謠言的制造和傳播活動不僅受個人心理作用的影響,還受到其所屬的某一群體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心理定式的影響,即一種由“集體無意識”引發的對于事物的固定認知。最常見的就是人們通常會罔顧事實,在一些強弱群體沖突的事件中表現出對弱勢群體表現出同情,而對強勢一方進行批判。
3 網絡謠言的社會結構治理
網絡謠言的產生是個體媒介素養、群體意識和社會顯隱性問題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對網絡謠言的治理,應當聯系整個社會大環境,調整我們的社會結構。國內對網絡謠言的治理研究大都是以社會控制的角度進行的,側重于采取措施抑制網絡謠言的病毒式傳播。本文另辟蹊徑,將網絡謠言放到一定的社會結構中看待,由此提出了幾點治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