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層序地層學理論為指導,綜合利用地質、地震、測井、巖心等資料,以地層對比劃分為先導,分析沙一、二段的層序地層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的研究,確定本區沉積相類型和平面展布。研究認為:該區沙二段構成低位體系域,沙一段構成湖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主要物源來自于研究區的西部和北部。沙二時期主要沉積微相為扇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支河道沉積,僅在主河道的側翼和前緣部位發育小規模的河口壩及席狀砂沉積,分布比較局限,為本區有利勘探目標。
關鍵詞:沉積體系;層序地層;扇三角洲前緣;體系域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0.081
0 引言
HN地區構造位置上位于遼河西部凹陷斜坡南段,該區東鄰清水~鴛鴦溝生油洼陷,多層系烴原巖發育,油源供給充足,并且受到多期構造活動及斷層的影響,使得本區發育了多種類型的復雜的圈閉,并形成了多種復雜油氣藏類型,其中以巖性油氣藏為主。由于該區沉積條件復雜,儲層類型多,砂體橫向展布變化快,造成儲層橫向追蹤有較大的困難,對研究區的主要含油目的層段沙一、沙二段,深化研究沉積體系與層序地層特征,剖析HN地區巖性油藏圈閉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1 地層劃分與對比
1.1 地層劃分依據
(1)古生物標志。該區沙二段的化石數量較少,類型比較單調,其中以沼澤相星介、橢圓拱量介、豐富麗星介等為主要代表。沙一段化石相對更加豐富,介形類為惠民小豆介組合,主要有大西營介、褶被洼星介、扁假玻璃介、中華玻璃介惠民小豆介和普通小豆介等。沙一段中下部以腹足類上脊渤海螺~短園恒河螺組合為主,分布廣泛,其中又可以分成沙嶺渤海螺亞組合、小脊假狹口螺亞組合和錦縣狹口螺亞組合。
(2)沉積旋回。沙三末期,HN地區開始水退,湖盆縮小,盆地進入回返期,也是沙二沉積開始時期,該時期構造活動較為平緩,主要砂體沉積類型為扇三角洲砂體,到沙一末期,盆地收縮,在經歷了一次構造運動后,盆地邊緣逐漸變緩,再次形成一套以扇三角洲為主的沉積砂體。
(3) 巖性、電性標志層。1)位于東營組底部的成對“胖砂巖”其巖性為淺灰色含礫砂巖,夾薄層灰綠色泥巖,視電阻率曲線上呈中阻值平滑狀。2)沙一中漏斗泥巖,是區域對比的標志層,巖性為灰色泥巖,具有明顯的電性特征,測井曲線上一般表現為中高感應、高時差值,曲線形態一般呈漏斗狀,自然電位呈平直狀。3)沙二段底界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現為一組強振幅反射,易識別追蹤。地層對比的標志層是高阻砂巖與泥巖互層發育段的底,或沙三上厚層低平泥巖發育段的頂。
1.2 地層劃分結果
沙二段為盆地沉積演化的第二旋回下降階段的初期沉積產物,巖性主要為灰色砂礫巖與灰色泥巖不等厚互層夾灰綠色砂巖,為本區的主力含油層,該段地層與上覆沙一段地層呈整合接觸,經鉆井揭露地層厚度為60m~500m,由西北向東南地層逐漸由薄變厚,埋深逐漸由淺變深。
沙一段是盆地沉積演化的第二旋回的擴張期的沉積產物,巖性主要為淺灰色砂巖、灰白及淺灰色砂礫巖與灰色泥巖不等厚互層,為本區主力含油層,局部發育鈣片頁巖,經鉆井揭露研究區地層厚度30m~550m,由西北向東南地層逐漸由薄變厚,其頂界與東營組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2 沉積環境與層序特征
根據地層的沉積旋回特征、生物組合、空間分布變化等資料綜合分析,研究區沙一、二段構成一個三級地層層序。發育完整的低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該層序底界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一組強反射同相軸,為區域性不合整面,是區域地層對比的主要標志層,層序頂界面表現為上超特征。沙二段低位體系域地震特征明顯,主要表現為明顯的上超、下超和前積現象,低位體系域的頂底界面反射清晰,其頂面反射為低水位扇之上的第一個上超同相軸,代表該層序的初始湖泛面。
(1)低位體系域。天然堤及堤外越岸沉積區和近端分流河道沉積區的低位體系域,主要由砂巖、含礫砂巖夾泥巖構成的加積或弱進積副層序組成。
分流河口壩及席狀砂沉積區低位體系域,主要由粉砂巖、細砂巖、不等粒砂巖、含礫砂巖與泥巖呈不等厚互層組成的加積或弱退積副層序組成,低位體系域沉積物顆粒更粗,泥質含量少,但主體仍為加積副層序組。
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積區的低位體系域主要表現為由礫巖、長石砂礫巖、砂巖夾泥巖組成的加積和弱退積副層序,沉積厚度大。
(2)湖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在深湖沉積區,以巨厚層深灰色泥巖為主,底部夾砂巖、油頁巖等,由下向上砂巖夾層減少變薄直到消失,構成明顯的退積序列。這一相區沙一段中部為大段厚層泥巖,有少量砂巖夾層,可能是最大湖泛期的沉積。沙一段頂部一般出現砂巖夾層與泥巖共同構成晚期高位體系域進積序列。
湖泊相沉積的深灰色、褐灰色泥巖夾砂礫巖構成湖侵體系域。由下向上砂礫巖夾層減少,構成明顯的退積序列。高位體系域則由水下分流河道間沉積的灰色、灰白色砂礫巖及砂巖與泥巖互層組成。
分流河口壩及席狀砂沉積的湖侵體系域為原層狀淺灰色中細砂巖、含礫不等粒砂巖與深灰色泥巖互層,由下向上泥巖增厚,形成退積副層序組。同相沉積形成的高體系域則表現為一個弱退積序列。
水下分流河道間沉積的灰白色砂礫巖、礫巖、鈣質砂巖與深灰色泥巖互層組成湖侵體系域,由下向上泥巖增厚,形成退積序列。高位體系域則由灰白色礫巖與灰色泥巖互層組成,夾薄層油頁巖及塊狀玄武巖,構成夾積為主的序列,頂部有弱退積的特征,可能其上部部分地層被侵蝕破壞。
3 結論
通過研究區沉積環境和層序地層特征分析,研究區沙一、二段構成一個三級地層層序。發育完整的低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認為本區主要物源來自于研究區的西部和北部。沙二時期主要沉積微相為扇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支河道沉積,僅在主河道的側翼和前緣部位發育小規模的河口壩及席狀砂沉積,分布比較局限,為本區有利勘探目標。
參考文獻:
[1]歡喜嶺油田南部沙一、二段儲層特征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
(18):113-114.
[2]吳崇筠.湖盆砂體類型[J].沉積學報,1986,4(04):345-352.
[3]丘東洲,何冶亮,碎屑巖沉積相研究[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148-154.
作者簡介:張磊(1984-),男,河南濮陽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油田開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