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新疆孔薩拉-色烏肯薩拉礦區可采煤層的相關參數,采用定量及定性的方法對該礦區可采煤層的穩定性進行綜合評價。研究結果表明:礦區B組煤層B11、B7煤層為局部可采不穩定煤層;B16、B12、B9、B8、B4為大部可采較穩定煤層;B15、B14、B13、B10、B6、B5、B1為全區可采穩定煤層。
關鍵詞:煤層穩定性;定性、定量評價;B組煤層;孔薩拉-色烏肯薩拉礦區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1.061
新疆孔薩拉-色烏肯薩拉礦區井田位于昌吉市西南216°方位的頭屯河與三屯河之間的上游分水嶺地段,距昌吉市直線距離約75km,行政區劃屬昌吉市管轄。地表位置北起三屯河上游支流交勒薩依河,南至頭屯河主河道,南北長約6.94~11.11 km,東西寬約0.68~6.68 km,面積約44.43km2。
1 礦區地質特征
礦區地層分區屬天山—興安嶺地層區(I5)北天山地層分區(I5),伊連哈比爾尕山地層小區(I51),區內廣泛分布侏羅系、石炭系地層。區域構造上處于天山地槽褶皺系與準葛爾盆地南緣的結合部,屬于烏魯木齊中生代山間凹陷—昌吉河盆地。井田位于昌吉河復式向斜的南翼。
礦區內的地層主要由以下組成:從新到老依次是第四系(Q4)、侏羅系中統頭屯河組(J2t)和西山窯組(J2x)以及下伏的侏羅系下統三工河組(J1s),中石炭統奇爾古斯套群(C2qr)出露于礦區西南部。其中侏羅系中統西山窯組為井田內主要含煤地層,平均厚度789.54m,其巖性以灰色-灰白色石英砂巖,粗砂巖、砂礫巖、中-細砂巖、粉砂巖為主,夾有泥巖、炭質泥巖及煤層,河流相、湖泊相、沼澤像等多成因,夾煤層16層,其中可采煤層14層。
2 B組煤層概況
礦區內全區可采煤層7層(B15、B14、B13、B10、B6、B5、B1),大部可采煤層5層(B16、B12、B9、B8、B4),局部可采煤層2層(B11、B7),各可采煤層特征見表1。
3 B組煤層穩定性評價
3.1 定性評價
3.1.1 評價標準
①穩定煤層:表現為煤層厚度變化小且具有一定的變化規律,煤層結構簡單、煤類單一,全區、大部可采。
②較穩定煤層:表現為煤層厚度有呈現一定變化和規律性,煤層結構簡單—較復雜,煤類不超過2個,全區煤厚和煤質變化不大。
③不穩定煤層:表現為煤層厚度無規律變化且變化較大,結構較復雜,煤類大于或等于3個。
④極不穩定煤層:表現為煤層的厚度呈透鏡狀、雞窩狀等不規則的形態變化,不連續且無規律,基本不可采,為復合煤層,難以進行煤層對比、層組對比。
3.1.2 定性評價結果
參照上述的定性評價標準,結合B組煤層各指標,綜合分析,結果表明:B組煤層B15、B14、B13、B10、B6、B5、B1為全區可采穩定煤層;B16、B12、B9、B8、B4為大部可采較穩定煤層;B11、B7為局部可采不穩定煤層。
3.2 定量評價
3.2.1 評價方法
煤層穩定性定量評價主要有煤厚變異系數γ及煤層可采性指數Km 2個指標可供參考。其中,如果是薄煤層,則以煤層可采性指數為主,煤厚變異系數為輔;中厚、厚煤層則相反。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Km為煤層可采性指數;n為參與煤層厚度評價見煤點總數;n?為煤層厚度大于或等于可采厚度見煤點數。
式中:γ為煤厚變異系數;Mi為每個見煤點的實測煤層厚度;為煤礦(或分區)的平均煤層厚度;n為參與評價見煤點數;S為均方差值。
3.2.2 定量評價結果
通過上述公式計算B組煤層的煤厚變異系數及煤層可采性指數,參照煤層穩定性定量評價相關指標表,對煤層穩定性定量評價結果進行分類。
4 結論
(1)B煤組主要由B16、B15、B14、B13、B12、B11、B10、B9、B8、B7、B6、B5、B4 、B1等14層可采煤層組成。
(2)綜合對比新疆孔薩拉-色烏肯薩拉礦區井田B組煤層的穩定性定性和定量評價結果,研究表明:
煤層穩定性定性、定量評價標準,對進行評價,結果表明:不管是運用定性或者定量評價的方法,對于該礦區B組煤層的評價結果一致。B11、B7煤層為局部可采不穩定煤層;B16、B12、B9、B8、B4為大部可采較穩定煤層;B15、B14、B13、B10、B6、B5、B1為全區可采穩定煤層。
(3)采用定性和定量有機結合的方法評價煤層的穩定性,能更加準確合理的評價煤層的穩定性,有利于統一認識,有據可依,也因此更具有科學性。
參考文獻:
[1]新疆煤田地質局綜合地質勘查隊.新疆孔薩拉-色烏肯薩拉勘查區煤炭勘探報告[R].新疆煤田地質局綜合地質勘查隊,2015.
[2]鄭挺.新疆皮里青礦區C組煤層穩定性評價[J].能源與環境,2016
(02):100-101.
[3]聶波.貴州省幸福井田煤層穩定性評價[J].西部探礦工程,2014
(11):147-148.
[4]李建芳.煤層穩定性與定量評價[J].山西煤炭,2014(10):4-6.
作者簡介:許培成(1991-),男,福建福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資源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