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組織實施校城融合發展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重要一環?,F階段,煙臺市存在優質高校資源不足,產學研結合程度偏低等問題。通過強化一流大學和研發機構引進共建,引導支持在煙高校“雙一流”和“新工科”學科建設,優化人才引進政策,拓寬融資渠道等方式,推進校城融合發展,加快制造業強市建設。
關鍵詞:校城融合;科技創新體系;制造業強市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3.190
1 導言
目前,煙臺市奮力打造制造業強市。到2020年,形成7個千億級主導產業、20個百億級龍頭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0%;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9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產值占比達到45%以上;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著名高校院所研發機構、市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50個以上。要實現這一切目標,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強化產業支撐,通過組織實施校城融合發展,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雙創平臺建設,全面提升煙臺市科技創新能力。
2 校城融合存在問題
2.1 優質高校資源不足
從數量上看,煙臺市普通高校12所,位居全省第三位,但整體層次不高,山東“雙一流”確定的32個一流學科,煙臺高校無一上榜,且已有工科專業學科發展水平與我市產業結構發展不匹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位目錄(2011年)》“學科目錄”中有169種工科專業,煙臺大學開設29種,魯東大學開設24種,山東工商學院開設11種,駐煙三所高校除去重復設置專業外,實際開設了42種工科專業,占比24.8%,高校教育資源從生源、高層次人才儲備、學術影響力和人才培養上,遠遠滿足不了制造業強市建設對人才需求。
2.2 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
目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模式多數處于頂崗實習等淺層次階段。當下高校技術成果真正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不到10%,產學研結合程度偏低,對于如何產出“接地氣”的科研成果,如何開拓加強與企業的聯系,缺乏具體可行措施。只有深化“產學研”結合,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高校才能真正成為打造制造業強市“孵化器”。
2.3 沒有形成人才、產業雙向集聚“生態系統”
制造業強市建設需要人才和產業的雙向集聚,根本是人才。人才聚集需要一個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優越的人才生態環境是一個城市確立人才資源優勢的根本保證。目前,加強人才生態系統研究,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城市的意識有所欠缺。從高???,煙臺高校院系前15%的優秀畢業生大都到外地求職,高校也存在著吸引不到優秀人才落戶的窘態。
2.4 人才引進存在重引輕養、重個人、輕團隊現象
近期,煙臺市及各縣市區最近紛紛出臺了相關人才引進政策,但存在重引輕養以及“重個人”輕團隊問題。實踐證明,人才要發揮作用,需要相互影響的創新團隊,并與本土產業發展方向相融合。在政策落實方面,本地人才和引進后的人才政策落實不到位,在政策的解釋上存在偏差,造成高校人才流失。
3 推動校城融合發展意見建議
3.1 立足本地優勢,統籌利用現有人才政策,著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城市
煙臺市是國際化城市,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優越自然地理條件和悠久高等教育傳統,最適宜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城市?,F階段,要搶抓歷史機遇,以全球化視野,做好頂層規劃,營造適宜人才成長生態環境,讓高端人才擁有一流學術環境和發展空間,最終形成集聚效應,成為“人才特產”城市,實現彎道超車。最終實現更多“煙臺制造”向“煙臺設計”“煙臺標準跨越”,“資源依賴型企業”向“創新依托型”企業轉變。
3.2 加快引進和建設一流大學、新型研發機構
根據我市產業發展狀況,重點引進與我市產業發展相契合一流高校,特別是理工科院校。高校的高層次人才優勢是結構性優勢,決定性因素是碩士點和博士點布局。普通高校的整體辦學實力不及國家重點建設學校,難以爭取更多博士點,僅靠本科專業很難吸引到高層次人才。依托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創建一流頂尖民辦研究性大學。斯坦福大學是世界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是硅谷創新發源地,其特點是把教育、科技和產業進行了完美融合。西湖大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民辦、含理工生醫等多個研究方向小型、綜合性、劍指世界一流高等研究院,開創了民建資本支持先河。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將擁有世界最杰出一批科學家,培養最優秀青年人才,從事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探索科研教育體制機制,為高科技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引擎和支撐。煙臺作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發源地,可以大膽探索建設高層次一流民辦研究型高校。
3.3 搶抓機遇,引進和引導在煙高校“雙一流”和“新工科”建設
駐煙高校的發展,不僅要“擴規?!?,更要“提質量”?!靶鹿た啤苯ㄔO是教育部2017年打造新事物,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對接度、促進高校專業和產業設置匹配度,推動高等教育深入開展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培養新技術新產業所需復合型高層次人才新舉措。建立政府與高校穩定對話機制,尋找合適共建模式,讓人才培養與城市經濟發展需求相契合。鼓勵和支持駐煙高校與國內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建設“特色學院”或“研究中心”,以及重點領域企業參與駐煙高?!半p一流”和“新工科”建設。
3.4 解放思想,設立財政專項引導基金,拓寬融資渠道
高校在人才知識溢出、催生新產業、提升區域和城市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強大創新輻射作用,可以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動力引擎。麻省理工學院校友和教師創建的公司年銷售額達到2320億美元。2009年,環同濟大學知識經濟圈為楊浦區貢獻了4.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創造了“大學、政府、產業”緊密合作。大學與區域互動,推動創新體系建設“三區聯動”同濟模式。建議設立財政專項配套資金,支持校城融合。設立引導基金,采用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一流大學引進建設。
參考文獻:
[1]何健,賀俊英.大學與城市發展的互動分析及其對城市規劃的啟示[J].2016(02):81-102.
[2]章仁彪,王雁.大學與城市互動:矛盾與對策分析[J].2008(03):
11-38.
作者介紹:王雪(1984-),女,山東龍口人,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技術轉移轉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