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羅亮亮
陽春3月的水城縣發耳鎮,記者本以為是和其他地方一樣繁花似錦、果樹飛花,真正抵達時,看見的卻是果掛枝頭、綠樹成蔭的景象,這里的瑪瑙紅櫻桃還有10多天就要成熟了,蜂糖李、楊梅也都進入掛果期。
“我們這里氣候好,果子比周邊其他地方成熟得早。”“熟得早,上市早,可以賣個好價錢。”“日照充足,我們這里的果子甜得很!”……
近年來,發耳鎮結合山地區域特點,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認真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調減低效玉米,發展櫻桃、楊梅、蜂糖李、刺梨“四棵樹”,為發耳鎮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10多年前,發耳電廠在發耳鎮投產,當地逐漸成為水城縣的工業重鎮,許多群眾紛紛選擇從事煤電行業,發耳鎮一方面靠著煤電工業在水城縣富庶起來,另一方面曾經撐起水城縣“果園子”“菜籃子”的土地逐漸被不需要多少管護的玉米占據了“大片江山”。
如何走出農業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的新路子?發耳人開始重新思考:珍貴的自然資源不應該浪費,要把高效的經濟農業產業從“半荒”的玉米地里找回來。
2012年,經過到省內外考察學習,發耳開始以退耕還林為契機,試種楊梅,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當時,政府籌集資金購買來的楊梅苗木,分發給一些農戶,試種了1000畝。”發耳鎮黨委書記劉永林介紹,因為發耳鎮曾經有過果蔬種植的傳統,試種推廣得到了群眾的支持。
經過幾年的發展,高品質的發耳楊梅在六盤水聲名漸噪,6297畝楊梅樹,覆蓋農戶2100余戶,預計產值超過3200萬元,戶均收入達1.5萬元以上。
楊梅讓發耳人深切地感受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帶來的變化,嘗到甜頭的發耳人選擇乘勝追擊,2014年起,從納雍縣引進了瑪瑙紅櫻桃,2015年又從安順六馬引進了蜂糖李,還在16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種上了刺梨。
隨著農業產品的不斷豐富,發耳鎮的8個村民組針對蜂糖李、櫻桃、楊梅產業,相繼成立合作社,與境內大型超市合作,對精品水果按照市場價進行收購,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貧困戶全覆蓋,農戶以土地或者特惠貸入股,在產生效益之后按照股比分紅。
同時,采取村支“兩委”承包、大戶承包、能人承包、貧困戶承包等方式進行產業管護,優先保障貧困戶的利益分配,積極完善產業后期管護模式。
如今,發耳山頭綠了,群眾腰包鼓了,2萬余畝“半荒”的土地重現生機。
“全鎮總共種植了7275畝瑪瑙紅櫻桃,覆蓋所有行政村,去年掛果的有500畝,產值超過300萬元。”3月20日,走在已經掛果的發耳鎮櫻桃基地,鎮黨委書記劉永林告訴記者,今年盛掛果的有1000余畝,初掛果的也有1000余畝,預計產值將達到3000萬元。
“價格最高的時候,一筐5斤重的櫻桃可以賣到610元。”

水城縣發耳鎮近90%的貧困戶依靠櫻桃、楊梅、蜂糖李、刺梨“四棵樹”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圖為櫻桃種植大戶為櫻桃樹澆水。(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楊/攝)

瑪瑙紅櫻桃掛滿枝頭,甜在心頭。(水城縣發耳鎮黨政辦供圖)
因海拔落差從2200米到880米,立體的亞熱帶河谷氣候使發耳鎮成為一個天然溫室,有種植歷史以來,這里的農產品總能搶先上市,賣出相對較高的價格。
擁有大自然賦予的天然優勢,勤勞的發耳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起這一優勢——借著退耕還林的機會種植多種精品水果,恰能填補六盤水市場的空缺。
“早熟”的果子價格高。在充分結合市場發展潛力的基礎上,發耳鎮因地制宜精選櫻桃、楊梅、蜂糖李、刺梨4個產業作為農業主導產業,同時,圍繞重要交通干線搭骨架,科學布置產業。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全鎮共發展櫻桃、楊梅、蜂糖李、刺梨等精品水果3萬余畝,形成30畝以上集中連片產業基地21個,打造了一批“產業集中度高、示范帶動性強、利益聯結面廣”的產業。
鎮政府還從安順六馬、納雍縣請來8位技術人員,不僅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服務,也在精品水果管護中培訓農民,一年四季在果樹下都有各類型的培訓班開課。
“以前種果樹的‘土辦法’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發展產業的需求。”發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張新健說,只有加強技術支持,才能保證質量,從而保證發耳精品水果的品牌。
3月20日,距離櫻桃成熟還有10多天,發耳鎮初戀櫻桃園的負責人代小洪在園中不停穿梭,一棵棵查看著已經掛果的果樹。
“我這里總共110畝櫻桃,已經掛果的還不到一半。”代小洪告訴記者,他來自水城縣保華鄉,對發耳曾經的水果種植傳統早有耳聞,“小時候吃桃子,都喜歡吃發耳桃。”
2014年,看準發耳政府借退耕還林發展櫻桃產業的時機,代小洪帶著部分資金,從當地村民手中租來土地,參與到由鎮政府主導的試種當中。“去年初掛果,賣了4萬多元錢,今年預計產值有20多萬元吧。”代小洪不后悔當初的選擇。
有人因精品水果發家致富,也有人靠著精品水果摘下“貧困帽”。
在發耳鎮另一頭的山腰上,上千畝楊梅樹已經開始掛果。被當地人稱為“一畝脫貧樹”的楊梅樹,為眾多發耳百姓帶來了增收致富的福音。
去年,營昌居委會居民羅書群就靠著楊梅樹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我在自己家土地上種了兩畝楊梅樹,去年剛剛掛果,賣了1萬多元錢,加上在基地務工所得1萬多,總共收入是3萬元,今年楊梅產量還要增加,收入肯定更多。”羅書群笑著說。
營昌居委會黨支部書記趙雷告訴記者,營昌有3000畝楊梅樹,去年的收益在160萬元左右,按照每年超過3%的收益增長率,一戶人家只要有1畝40棵楊梅樹就能實現脫貧,“2019年營昌實現全員脫貧沒有問題!”
放眼全鎮,近90%的貧困戶依靠櫻桃、楊梅、蜂糖李、刺梨“四棵樹”產業脫貧致富。劉永林介紹,目前各行政村都在擴大種植規模,尤其是深度貧困村,“就目前的種植規模而言,‘四棵樹’如果能夠全部盛產,產值將達到7億元。只要一戶人家有1畝精品水果,就能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