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勤英
(新疆克孜勒蘇自治州阿圖什市昆山育才學校 新疆 阿圖什 845350)
新課程數(shù)學教學標準指出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數(shù)學問題,需要教師結合學生數(shù)學學習實際情況將數(shù)學知識貫穿到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好的問題情境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由此在提高自己數(shù)學學習能力的同時增強自己數(shù)學學習的情感體驗,提高自己的數(shù)學綜合素養(yǎng)。
正確分析各類數(shù)量關系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重要關鍵,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學習中常見的等量關系包含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每份數(shù)和份數(shù)、單價和數(shù)量、速度和時間、幾何圖形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等。比如對于數(shù)量關系問題的解決上有這樣一個題目:“公園中有楊樹33棵,松樹數(shù)量是楊樹的3倍,桂花樹的數(shù)量要比松樹少55棵,求問桂花樹有多少棵?”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勾畫自己覺得重要的信息,之后在全班交流下將題目精簡到最簡,找出相應的數(shù)量關系。在學生整理這些有效信息之后將例題轉變?yōu)椋簵顦?3棵,松樹是楊樹的3倍,桂花樹比松樹少55棵,楊樹x3=松樹的棵樹,松樹棵樹-55=桂花棵樹,33x3=99棵 99-55=44棵 。
小學數(shù)學在中高年級階段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需要兩步或者兩步以上計算才能回答的問題,對于這類問題的解答關鍵是先將間接條件求出來。在求解間接條件的時候列表法主要是指通過學生對信息的篩選能夠將復雜化的文字信息轉變?yōu)橐环N簡潔化的數(shù)字信息,之后在對比已知和未知條件的情況下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間接條件。比如在解決距離類問題的時候,有這樣一個例題:“一輛小汽車4小時總共行駛了164km,按照這樣的速度,這輛小汽車從甲地到異地一共應用了7個小時,那么這兩個地點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千米?”結合題目的指示,將題目內容變成了如一所示的列表。學生在分析、觀察表格的過程中順著條件、問題很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鍵在行駛速度上,在發(fā)現(xiàn)汽車行駛的速度之后很容易找到問題的解題關鍵。通過列表能將一串長文字轉變?yōu)橐环N簡單的表格行駛,解題的條件在一瞬間也清晰,之后在把握列表一對一的特點之后能夠有效解答出問題的答案。

表一:行駛路程、時間和速度分析表
在小學生解答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和綜合評價反思,在合作交流和綜合評價反思的過程中獲取問題解答的啟示,進而幫助學生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內化為個人數(shù)學素養(yǎng)。
3.1 引導學生積極交流解答數(shù)學問題的思路。讓學生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是數(shù)學思維訓練的重要方式,在表達解決問題思路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比如有這樣一個數(shù)學題:“小麗和小強一共收集了120枚郵票,小強說自己所收集的郵票數(shù)量是小麗是3/7,求解這兩個人各自收集了多少郵票?”在留給學生一段時間思考之后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的解題方法介紹出來。學生1:“我用了列方程的解答方式,假設小麗收集了x張,小強收集的是3/7x張,x+3/7x=120,通過解答得到小麗收集84張,小強收集的是120-84=36張。”學生2說:“我應用的方法是按比分配的方式,根據(jù)題意可以知道小強和小麗收集郵票比是3:7。列出算式120x3/(3+7)=36張,120x7/(3+7)=84張,在列出算式之后算出小強和小麗所收集的郵票張數(shù)。”
3.2 引導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在學生解決問題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可以應用“你能不能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反思,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調整自己的思路或者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在問題解決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整個解題過程,反思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時候可以做出這樣的反思:“同學們,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后你們有怎樣的收獲?”學生回答:“我學會了怎樣計算不是同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即通過通分將異分母分數(shù)轉變?yōu)橥帜阜謹?shù),之后計算。”教師總結:“你學習的非常好!解題方法總結的非常到位!”
綜上所述,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基本積累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數(shù)學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此,小學高年級階段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要從教學方法的灌輸轉變?yōu)榻忸}策略的指導,并為學生解題提供適合的情境,注重關注學生解題體驗,從而在以往的基礎上更好的促進學生數(shù)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