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寧 彭小龍 王祎婷 費 冬
(西南石油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 610599)
煤層氣在盆地中分布有一定的分布規律,不同封閉機理和成藏規律對應不同的煤層氣藏類型。物性和氣壓封閉主要作用于構造和巖性煤層氣藏,氣壓和水壓封閉則共同作用于水動力煤層氣藏,在不同地帶這幾類成藏模式的疊加組合構成了復合型煤層氣藏。煤階、埋深和孔滲共同控制煤層氣含量,構造和封閉系統共同控制煤層氣藏層位分布(圖1、2)。

圖1 澳大利亞主要煤層氣盆地煤層氣項目含氣豐度與深度關系圖

圖2 澳大利亞主要煤層氣生產盆地含氣量與深度關系圖
澳大利亞煤層氣產量的99.6%來自于昆士蘭州。而昆士蘭州煤層氣主要產自于博文盆地和蘇拉特盆地。博文盆地煤層連通性好,單井控制面積大,開發井井距通常在1500m左右。而Surat盆地煤層薄,煤層連通性差,開發井井距通常在750m左右,具體參數見表1。

表1 蘇拉特和博文盆地煤層氣開發參數比較
隨著兩個主力盆地投入開發,生產井數逐年大幅增加,博文盆地生產井數從2005年的248口增加到2016年的1045口,蘇拉特盆地生產井數從2005年的31口大幅增加到2016年的4082口。2011年開始蘇拉特煤層氣產量超越博文盆地,成為澳大利亞煤層氣產量最大的盆地。在蘇拉特盆地和博文盆地煤層氣的開采主要以直井為主。
對于高滲透率低階煤,一般采用洞穴完井方式。生產期間,煤粉產出嚴重,但由于產水量一般較高,可以直接將煤粉帶出,從而可以持續生產。博文盆地中,煤層滲透率和目的層深度選擇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開發方式。鉆井類型包括水平井和垂直井。洞穴完井是在較高滲透性的博文煤層氣礦區最常用的完井形式。在博文盆地北部,煤層氣井采取了U型井的開發方式(圖3)。該形式可以應用于有可能成為常規開采目標的淺層煤礦。為了提高低滲透層的產能,可進行擴孔方式提高與煤層的接觸面積,降低氣井的表皮系數,從而提高煤層氣產量。

圖3 U型井井身結構圖
對于品質稍差一些的高滲透率、低煤階的多層交互的薄煤層采取相對復雜的開采方式。以蘇拉特盆地為例,蘇拉特盆地的煤層具有低煤階、高滲透率以及薄互層的地質特征,并探索出一套“直井+裸眼完井+多層合采”的開發方式,排采上采用“泵抽+自噴”相結合方式,取得了較好的開發效果。目前蘇拉特盆地約90%以上的井均采用此完井方式。
但此開采方式應用于長井段裸眼完井,合采層段跨度太大,巖性組合復雜,導致煤層氣井產水量大。裸眼段長,開采過程中出煤粉、出砂嚴重,影響排采設備壽命。對于品質更差一些的低滲煤層可以采用鉆井+套管完井+壓裂技術體系。
對于埋深較深煤層氣的開發,庫柏盆地的經驗值得借鑒。在庫柏盆地的Klebb地區其目的層深度約1600~2000m,在此先部署了Klebb1-3井,通過持續進行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以及在Jaws-1井作業期間進行額外取芯,進一步完善了儲層參數(表2)。

表2 儲層屬性參數表
一般情況下埋藏越深,含氣量越高,但孔滲較低,氣井排采效果較差。但由于庫柏盆地南部獨特的拉伸與收縮背景,使得滲透率得以保存。庫柏盆地的含氣量相對6~7.6m3/t,并不是很高,但由于煤層厚度較厚,總含氣量比較高。
2017年5月,沖擊能源公司采用新的完井技術,對Klebb 2井和3井重新完井后進行生產測試(圖4、5)。連續監測氣井產量,并對厚度大于35m的煤層含氣量進行精細測量。經過大約三個月的持續生產,含氣量精確擬合6.0~6.1m3/t。

圖4 Klebb2井重新完井后生產測試曲線

圖5 Klebb3井重新完井后生產測試曲線
Klebb2井重新完井后實際日產水100~112桶,日產氣6500~8000立方英尺。該模型經精細擬合后,其可預測性達到了80%以上的置信水平(如圖4)。五角星處是由于大量煤粉的產出導致產量下降。當設置含氣飽和度為6.0~6.1m3/t時,擬合初期的產氣量與實際開始生產時的產氣量一致,但由于本次擬合未考慮煤粉的影響,后期擬合的產氣量與實際差異明顯。隨著繼續生產,可以看出產水量在遞減,產氣量在增加。
為對煤層進行進一步的評估,2018年實施了Jaws項目。Jaws-1井在綜合考慮天然裂隙和裂縫的走向、傾角等因素下,主要通過鉆水平井使得儲層橫向聯通提高裂縫鉆遇率,以及多級壓裂提高誘導滲透率來提高氣井產量(圖6)。

圖6 Jaws-1井示意圖
由于是2018年5月完井,未能收集到產量數據。因此采取擬合多級壓裂后產量曲線,數值模擬得到產氣量穩定在7.64~8.49×104m3/d,產水量呈下降趨勢,顯示出良好的生產潛力(圖7)。

圖7 Jaws-1井生產曲線(6.1m3/t模擬)
我國單井日產量約為644m3,相當于澳大利亞單井日產量的1/5(表3)。主要原因既有地質因素、工程因素也有政策因素。因此提高單井產量是我國煤層氣開發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單井產量低,我國煤層氣開采的產出投入比低,但隨開采技術的不斷創新、排采制度的優化,同時加強現場管理,煤層氣有望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表3 各主要煤層氣生產國煤層氣產量與生產井數量對比
澳大利亞的煤層氣生產井多處于平原位置上,而我國的煤層氣井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帶,施工成本高,因此應綜合考慮煤層氣集氣站、集輸管道的充分利用。布置井位時應盡可能合理,充分考慮成本投入和現場條件因素,協調統籌,使井下產量與地面處理能力相匹配,避免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煤層氣井的井位設計部署應將地下地質和地面工程統籌兼顧,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通過規模化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同時排采制度進行優化,推進科技創新、提高油田經營管理,提倡控投降本、挖潛增效實現提高產量,降低單井開采成本、運行費用,從而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澳大利亞深層煤層氣開采成功經驗表明,煤層氣地質條件、成熟的開發技術工藝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政策法規支持同等重要。一個投入產出比高的新興能源行業若想順利發展,與國家的財政支持、政策激勵是分不開的。從表4中分析得出現行煤層氣政策投融資激勵力度不夠、定價機制不夠完善等,建議增大對煤層氣的補貼力度,延長優惠政策的覆蓋期,加強管道建設,運用市場經濟對煤層氣價格進行調節,杜絕人為壓低售價。我國的煤層氣井數眾多、單井產能低這是不爭的事實,應樹立全井筒提產理念,從鉆井、完井、生產排采制度全部圍繞提升產量的目標,進行設計施工、組織生產。
我國的煤層氣遠景資源量是巨大的,目前我國的煤層氣開采主要集中在中-高階煤層上,借鑒目前國內外已有的煤層氣開采經驗,低階煤的含氣量雖然較低,但其滲透率和孔隙度相對高階煤而言要明顯變好。在局部地區多高產,形成“甜點”。因此我國下一步勘探開發方向應由中-高階煤轉向低階煤。

表4 國內外煤層氣開發對策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