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鑫 萬 燕 謝 霜
根據《四川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明確,到2020年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水平和規模居全國前列,建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聚集高地和全國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先行區。建立創新產業發展基地離不開對大批專業性人才的引進,且現行階段四川省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段,引入人才構建適當的人才結構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的意義。
本文將從引入創新型人才的角度上提出促進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更優配置的建議,提出符合發展的人才結構優化對策,促進相關產業更好發展。
借助“塞爾奎因—錢納里結構變動模式”思想,引進產業人才結構偏離度指標,來對四川省各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衡量。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的國家,其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應保持合理的比例,超出這一比例的程度稱為產業人才結構偏離度。本文借鑒楊益民等人的研究,利用以下產業人才結構偏離度的計算公式:
產業結構偏離度=(產業產值構成比/產業專業技術人才構成比)-1
根據上述式子,若偏離度為0,則相關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完全匹配,達到理論最優狀態。若偏離度不為0,從絕對值大小方面思考,若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則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越大;若偏離度絕對值越小,則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度越小。從偏離度的正負性思考,若偏離度為正,則相關產業人才供不應求,需要引進大量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若偏離度為負,則相關產業人才供過于求,產業從業人員過剩,產業內人才競爭壓力較大。從長遠角度來看,偏離度若動態地不斷接近于0,則說明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的匹配程度逐漸變高,匹配性增強;若偏離度不斷遠離0 值,則說明偏離度增大,匹配性變差。
人才結構的總偏離度就是將三大產業人才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進行歸總,即:
產業人才結構總偏離度=|第一產業偏離度|+|第二產業偏離度|+|第三產業偏離度|
根據上述兩個公式,采用2006—2016年四川省三大產業的產值與專業技術人才的數據,計算得出下表四川省的各產業總偏離度、產業偏離度以及各產業對偏離度的貢獻。

表1 四川省三大產業人才結構偏離度(2006-2016年)
從表1數據顯示,近幾年四川省產業人才結構偏離度大概在1.55~2.02 之間,這表明近十年來四川省三大產業人才分布不均勻,不合理,其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之間的匹配性較差,呈現出供需不平衡的非理想狀態。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在-0.6~-0.7 之間浮動,根據指標的正負值可知近十年來四川省第一產業發展人才基數較大且過剩,勞動效率、產業經濟效益不高。而近些年來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呈穩步減小的趨勢,長期逐步趨近合理化與理想化。作為GDP 占四川省一半之多且仍大力發展的第二產業,其人才產業結構匹配度逐漸完備,但由其偏離度數值仍高于0.5,這說明第二產業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還需不斷調整。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處于0.19~0.33 之間,人才結構對于第三產業發展比較適宜。同時,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均為正值,這意味著這兩大產業間人才較為缺乏,人才市場存在供不應求的現狀。隨著科技進步與技術不斷革新,包括金融業、前流科技、服務業等的第三產業對高學歷、專業性人才的需求將日益增加,這可能也是造成自2012—2016年間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小幅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就各產業對偏離度的貢獻數據來看,近十年來第一產業偏離度貢獻度穩步上升且取代了第二產業成為拉大總偏離度的最大原因,這說明第一產業人才供需差距最為明顯,第二產業隨后,而第三產業最小。
由于第一產業長期人才供過于求,就業環境及競爭態勢均比較惡劣。對人才結構、人才素質進行升級是優化人才模式,促進就業環境、產業態勢、良性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產業結構偏離度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沒有及時從低端產業就業朝高端產業就業,究其影響因素可以概括為產業結構、市場化結構、人力資本三個主要方面。四川省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長期是負值且大小相對穩定,這極大程度上是產業技術革新或是轉型后低端人才過剩,勞動力分布斷層引起的。調整第一產業的人才結構首先即要對剩余人才進行培養,使其專業性更強,人才素質更優,從而使人才發展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其次,促進第一產業走向創新化,現代化,需要加大科學技術投入,高效利用剩余人才來更合理地促進第一產業對經濟的貢獻。
近十年來,第二產業偏離度在長期趨勢下有所減小,但其值相對還是較大。為使第二產業良性更好發展,各企業可以在高校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來培育更多專向性、知識與實踐兼備的人才。這不僅能讓人才在擁有較強的理論知識的前提下也能有與其匹配的實操技術,另一方面,長期來看人才結構也將與產業結構更加貼合,助于第二產業高效穩定的發展。
第三產業作為高學歷高資歷人才匯聚的產業,要使人才結構適應第三產業結構發展就首先需要完善企業人才招聘機制,健全多種招聘渠道,使信息更完全更透明,減少人才摩擦性失業,讓市場就業渠道更加適應高素質人才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