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斌 朱紅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確保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2018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確保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基礎。”2019年習近平主席發表新年賀詞中再次提及脫貧攻堅,說明黨和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在“精準”,而脫貧攻堅的關鍵支撐則是金融精準扶貧。隨著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普惠金融的發展也日趨加快,以普惠金融為載體,不斷創新金融精準扶貧的模式已成為我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2005年,聯合國首次提出普惠金融 (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具體是指:“一個能夠有效地、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尤其是為貧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我國政府則將其定義為“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性原則,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要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從普惠金融的定義可以看出其本質特征為包容性、公平性、便捷性、可得性、多元性和持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2015年在貴州調研時又提出“六個精準”。2016年3月,人民銀行會同7 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指出了金融精準扶貧的對象、任務、實施手段和目標。這些都說明金融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的重要手段,為實現到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供基礎保障和關鍵支撐。
關于金融精準扶貧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無統一規范的闡釋。有學者認為:金融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現狀,運用金融資源、功能與手段,通過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扶貧方式。
根據我國貧困地區的具體現狀,政府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實施金融扶貧政策,其演變大致經歷四個階段。如圖1。

圖1 我國金融扶貧政策的演變
1.針對的目標高度重合
普惠金融定位的服務對象是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個階層及群體,其目標就是向這些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貧困地區的農民、城鎮低收入群體、小微企業以及老弱病殘等其他特殊群體是普惠金融服務的重點服務對象。金融精準扶貧實施的目標是讓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惠及所有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不斷提高包括農村貧困人口在內各型受惠群體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因此,兩者針對的目標高度重合。
2.采取的方式高度一致
普惠金融不是做慈善救濟而是立足商業可持續性原則,以市場為導向高效配置金融資源,在使受惠群體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時也獲得一定合理的利潤。金融精準扶貧的目的就是讓貧困人口實現永久脫貧,因此依靠金融機構外在的“輸血”機制來增強貧困地區內在的“造血”功能,體現了“授之以漁”的扶貧理念。金融機構通過金融精準扶貧在提高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的同時也增加了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兩者采取的方式高度一致。
金融精準扶貧是金融扶貧的深化和創新,它可以利用普惠金融的理念來有效發揮金融杠桿的作用,以“精準”為側重點,將過去那種“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方式改變成“精確滴灌”模式。目前,金融精準扶貧的理論主要有兩種:
一是金融減貧理論。分別由其涓流效應理論、渠道效應理論、庫茲涅茨效應和“貧困—增長—不平等”理論組成。金融減貧理論系統闡述了定向加大金融貧困地區投入規模、提升貧困地區金融組織扶貧投入的協調整合能力、重視金融減貧的直接與間接渠道能夠在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的同時有效促進貧困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以及貧困人口收入均等穩步提高。
二是長尾理論(如圖2),該理論是指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減少,以前看似銷量不高的產品,只要有銷售就會有人購買;這些需求不多的產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能夠與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當甚至更大。金融精準扶貧從長尾理論中得到的啟發是:執行好“精準扶貧”政策、利用好“脫貧攻堅”關鍵期,根據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以及對金融精準扶貧的實際需求,憑借互聯網平臺以及依據大數據信息來提升扶貧交易效率、降低扶貧交易成本,從而在精心構建扶貧平臺的同時達到精準開拓扶貧市場的目的。

圖2 貧困地區常規金融市場與扶貧金融市場的長尾理論示意圖(資料來源:參考文獻3)
目前學術界對普惠金融與金融精準扶貧相結合的研究主要是從理論內涵和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建議方面開展。尤圣光(2016)指出:建立和完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同時闡釋了普惠制金融及金融精準扶貧的內涵,并結合金融扶貧的實踐,針對面臨的問題,給出了解決對策。王君(2017)從普惠金融與金融精準扶貧定義及發展出發,著力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認為盡管兩者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是在貧困地區發展普惠金融與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時以精準扶貧的發源地湖南湘西州為例,分析其在金融精準扶貧推進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指出貧困地區應結合普惠金融理念,著力推進金融精準扶貧。王小艷(2018)認為普惠金融旨在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尤其是貧困的弱勢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與金融扶貧在指導思想和發展理念上是相吻合的。并且闡述了普惠金融與金融扶貧之間的關系,分析了我國金融扶貧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借鑒國外發展普惠金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針對性地提出了當前我國發展普惠金融助推金融精準扶貧的對策。
從以上文獻回顧中可以看出,目前將普惠金融與金融精準扶貧相結合的研究多側重于兩者的理論內涵以及在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與對策建議方面,對于在一些典型的貧困地區特別是連片特困地區將普惠金融與金融精準扶貧有機結合繼而產生出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扶貧模式的研究卻十分匱乏。因此,此類扶貧模式的研究與推廣是學術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信陽市地處河南省最南部,東臨安徽,南接湖北,其中信陽市南部區域處于大別山腹地。根據2011年制定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信陽市屬于我國14 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大別山區。信陽市由于是傳統的農業區,人口眾多,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致使經濟發展總體滯后。2017年信陽市人均生產總值34528 元,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59660 元)的58%和全省平均水平(46674 元)的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0 元,是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 元)的67%。信陽市是河南省唯一轄區內七個縣皆為貧困縣的省轄市,其連片貧困狀況在大別山地區具有典型性。
信陽市金融扶貧以“精準”為導向,努力提高脫貧質量,將貧困人口增收作為工作重點,把普惠金融理念融入到金融精準扶貧之中。2018年,信陽市積極創新金融精準扶貧模式,高效配置各級扶貧信貸資金。截至6月底,金融扶貧資金的投入情況如表1所示。

?
信陽市轄區內各個地區根據自身特點,精準對接普惠金融政策,經過長期探索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精準扶貧模式。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光山縣“電商+產業+服務”模式、新縣“職業培訓+出國就業+回鄉創業”模式等。
光山縣位于大別山北麓,淮河南岸,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光山縣2018年實現22333 人脫貧,106 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光山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果得益于采取了“電商+產業+服務”的扶貧模式。這一模式體現了長尾理論的思想,是其在現實扶貧的具體運用。
光山縣自2013年起立足傳統羽絨產業的線上轉型,注重發展大體量的縣域電商產業和打造完整的電商產業鏈。縣政府通過多方渠道籌措資金,積極舉辦電商培訓班,為縣域電商行業培養了大量的中堅力量。2016年羽絨產品網銷額超過30 億元,2017年“雙十一”日銷羽絨產品101.9 萬件,銷售收入1.51 億元。光山不僅與大型第三方電商平臺阿里巴巴、京東和蘇寧合作,而且同中國網庫合作,中國羽絨網整合1000 多家經營戶上線運營。2018年,“光山羽絨”獲得地理標志商標認證。由縣政府主導,金融機構普惠金融專項資金與民間眾籌的方式,先后投資10 億元的中藹萬佳服裝“中心基地+衛星工廠”項目投產,投資8 億元的華中城項目基本建成,投資15億元的羽博城項目開工建設。這些項目將有力促進光山縣脫貧質量的提高。
光山素有豫南“魚米之鄉”的美稱,境內農產品豐富,比較出名的是“光山十寶”(鮮桃、青蝦、甜米酒、淮南黑豬臘肉、山茶油、油掛面、磚橋月餅、咸麻鴨蛋、糍粑、紅薯粉條)。光山憑借羽絨產業建立了完善的電商平臺,自主研發了專門經營農副產品“光山十寶”的手機APP。光山縣與阿里巴巴合作的農村淘寶項目已正式運營,通過“電商+產業+服務”模式,構建“一村一品一店”,并建成相應的村級服務點、村電商精準扶貧服務中心,實現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農民不再買難賣難”的農村電商網絡體系。縣金融機構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小額扶貧信貸作為這些村點中心建設的啟動資金,村點中心在促進村級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縣位于豫南大別山腹地、鄂豫兩省交接部,是一個以林業為主的山區縣。新縣是革命老區、著名的將軍縣。2018年8月8日,新縣成功脫貧摘帽,成為信陽市首個“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縱觀新縣近年來的扶貧模式,主要是以“職業培訓+出國就業+回鄉創業”模式為主。新縣這種模式是金融減貧理論在實踐應用中的一個很好注釋。
這種模式的基本運作流程為:首先,在新縣組建了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對學員進行短期技能強化培訓,從技能、語言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訓練,讓學員有一技之長。其次,由新縣勞務部門與國外用人單位共同選拔合格學員,從事的工作遍布焊點、建筑等行業。最后,在國外的勞務期滿后,務工人員大多回國投資創業,更多是回鄉創業,真正實現扶貧的可持續性。據報道,截至2018年8月末,新縣36 萬人口中,12.5%的青壯年有出國務工經歷,這就形成新縣特有的優勢。由于以上情況,新縣結售匯需求不斷增大,受到市縣兩級金融機構的重視,外匯局信陽市中心支局牽頭有關金融機構,以產業扶貧為導向,以落實普惠金融政策為抓手,積極助力創匯企業改變增長方式,推進新縣金融精準扶貧。例如,新縣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之一的河南豐食源科技有限公司,其產品在東南亞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企業發展受制于資金不足,了解這一情況后,該支局聯系多家金融機構為其提供普惠金融專項貸款。截至8月末,該公司已在4 個鄉鎮發展食用菌種植試點,直接帶動500 余名貧困個人脫貧。
新縣這種模式使接受培訓的貧困個人具有了生存的技能,并且派駐各村的幫扶人員積極為貧困個人聯系小額貼息貸款,送來有用的脫貧信息,使貧困個人乃至貧困家庭順利脫貧。對于回鄉創業的人員,縣屬金融機構依照普惠金融政策將專項資金及時送到他們手中,使創業人員的技能順利轉化為可觀的經濟效應,促進新縣經濟發展的同時解決當地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出國就業的人員尤其是貧困人員則直接增加了個人收入從而脫貧。
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扶貧的主戰場將是14 個連片特困地區中最難脫貧的區域,扶貧工作依然艱巨。而這些貧困地區之所以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融資手段單一、融資渠道不暢、融資信息不對稱、扶貧效益低下等。本文以信陽市為例,著眼于該市是國家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和河南省“三山一灘”扶貧攻堅重點地區,也是全省唯一轄區內七個縣都是貧困縣的省轄市,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文章從普惠金融的視角,運用金融減貧理論、長尾理論,探析連片特困地區金融精準扶貧的創新模式。光山縣“電商+產業+服務”模式、新縣“職業培訓+出國就業+回鄉創業”模式在信陽轄區內的推廣取得顯著的成效,而相鄰的湖北與安徽兩省其轄區內部分市縣同屬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與信陽市的環境條件極其相似,信陽市的成功模式可以被這些地區借鑒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