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摘要】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本文從教學聯系生活實際,使核心素養可學,創造性的開展教學工作,使核心素養可教,開發適應本學科的評價量規,使核心素養可評三個方面來談如何以“教學評一致性”的理論實踐促核心素養落地課堂。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175-01
“教學評一致性”,即目標、評價、教學的一致性。三者中教學目標是基礎,它決定教學評價,而教學評價又推進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又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以人地協調為核心,意在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其中人地協調貫穿于教學情境,區域認知是對地理環境認識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綜合思維是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實踐力是在地理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行動力。可見,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評價核心素養是否達成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通過“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實踐促核心素養落地課堂呢?下面結合我的教學以及培訓感悟談談我的看法。
一、教學聯系生活實際,使核心素養可學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論家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指出:“無論什么東西不可單因它在學校里有價值去學習,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學。”
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學最基本的理念。地理學內容涉及面廣且量大,涵蓋了自然和人文兩大領域,而大小不同的空間則是地理學的承載體。地理課程中許多問題和現象都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例如,我們感受到一年四季氣溫的變化,看到一天中影子長短的變化,對比發現農業、工業、交通線的布局以及我們所生活的城市的空間布局的差異,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都可以作為生活情境引導教學。教學實踐表明,情景化的教學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這樣學生遇到生活中的現象就會從地理的視角看待問題,利用地理的思維去分析問題。所以,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習得核心素養 。
二、創造性的開展教學工作,使核心素養可教
新的課程改革鼓勵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且目標、評價、教學要一致起來,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提升。而有效的表現則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活躍,態度積極,能力提高,這樣學生便可習得核心素養。
有幸到北京學習,領略了171中學兩位地理老師課堂的精彩。孫鳴喆老師,凸顯了一名年輕教師的特點,親近學生,用學生感興趣的網購,突出長江三角洲的區域特色,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思維逐步提高,興趣漸濃。周英博老師,發揮自己在戲曲方面的優勢,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無論自主學習還是小組合作探究,都感受到學生是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且思維不斷提升(這節課被評為全國優質課一等獎)。兩位老師都從自身優勢出發,創造性的開展教學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的態度以達到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開發適應本學科的評價量規,使核心素養可評
評價目標意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一般來講,終結性評價可以直接通過測評練習檢測。然而核心素養卻無法用單一的評價方式來反饋,所以評價核心素養成為一大挑戰。但有人認為核心素養可以通過言語、行為等方式“展示”給外界,如此看來,它還是可以評測的。
我們教研組在開發的課程資源《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時,針對于學材(教學資源)的使用做了一份評價量規:學材的出現時間是否恰當?學生對學材是否感興趣?學材是否貼近學生的認知起點?學材是否能夠有效發揮支架功能?學材是否有助于目標的達成?學材能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若有,側重于哪個方面?
這個評價量規僅僅是圍繞教學資源做的一個評價量規,它卻能夠真實的反映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評測核心素養的達成度。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開發切實可操作的評價量規,使核心素養可測,以達到促進課堂“教學評一致性”的目的。
基于以上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只要教師善于運用生活中的現象,創造性的開展教學,調動學習的思維,開發適合本學科的評價量規等方法可以使核心素養在“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過程中落地課堂。
參考文獻:
[1]劉月霞.《以深度學習釋放課改“紅利”》,教育報,2017.4.5
[2]任學寶.《教研推動核心素養“接地氣”》,中國教育報, 2016.9.28
[3]楊九詮.《如何進行核心素養的評價》,中國教育報,2017. 7.27
[4]師保國.《核心素養的“教”與“評”》,人民教育,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