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資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型資助是一種新興的資助理念,意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點從以物質保障為主的“救濟型資助”轉向以物質保障為基礎、滿足學生多元需求、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為主的新型資助,是新時代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新要求。
【關鍵詞】資助育人? 多元需求? 發展型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229-01
高校學生資助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通過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1]。“資助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是十大體系之一。“資助育人”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式文件中,這標志著高校資助工作已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資助和服務保障,“資助育人”已成為高校資助工作的新發展,已成為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舉措。在此背景下,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 的工作落到實處,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
一、制度依托與體系構建
嚴格遵守各級各類規章制度,不斷在資助工作的規范性上下功夫,細化資助流程、嚴格評審程序,特別是在獎助學金的評審中,嚴把政策宣講、資格審查、民主評議、提名推薦、結果審核等五大關口,大力營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資助工作氛圍,既保證了學生對結果信服,又讓學生對過程滿意。
以經濟幫扶為基礎,工作內容從單一走向復合,工作形式從孤立走向聯動,工作目標從單純助困走向協同育人,將資助工作重心從簡單地執行政策向關注困難學生的能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轉移。構建經濟資助、心理幫扶、學業輔導、就業指導、志愿服務、品格養成相結合的困難學生資助幫扶體系,鼓勵學生在受助中懂得感恩,在自助中牢記責任,在助人中學會奉獻。
二、“受助—自助—助人”模式的具體措施
(一)做好思想引領,開展感恩教育
堅持開展誠信感恩教育系列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和激發學生樹立“受助思源、獲獎思進、傳遞愛心、回報社會”的理念,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歸屬感,把受助學生培養成“資助—自助—助人”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注重人文關懷,關注心理需求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實地走訪,具體了解學生家庭情況、成長環境、在家表現、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向家長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受資助情況和在校表現;宣傳國家及我校的資助政策,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下, 更加關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精神層面上的引導和幫扶。
(三)強化專業技能,奠定就業基礎
對于醫學院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他們同時也是醫學生,醫學是關于生命的科學,授醫學之業,傳醫德之道,通過學業成績評定、專業技能考核等環節遴選,組成若干小組,進入醫院進行導醫服務、急診志愿服務。在臨床實踐中結合病例分析,夯實專業基礎、訓練基本技能,并培養教育學生精益求精、認真負責的醫者精神,為將來走上醫療一線崗位、能夠真正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注重能力發展,激發主體意識
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 “青年志愿者”“愛心救助”等社會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服務社會大眾,增強自我價值感體驗發動和鼓勵受助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特長與潛力,積極參與國家獎助政策的宣傳活動。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發展的眼光,整合資源,并堅持不懈,形成長效機制。在具體工作中,既做到專款專用,錢盡其用,公平、公開、公正地將助學金發給每一個貧困生;又能注重人文關懷,充分尊重貧困生的主體意識,關注貧困生的心理需求,以貧困生的長遠發展和素質提升為目標,探索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從思想引領、誠信感恩、心理健康、就業技能、勵志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貧困生的能力。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不僅僅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大學階段無溫飽之憂,而且讓他們習得自信、自立、自強,掌握真正的專業素養和謀生技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 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wzsl/.2017-12-06.
作者簡介:
楊秋玉(1982-),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陜西中醫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