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鐳,錢海紅
?
高校學生心理壓力現狀研究與對策分析
張 鐳,錢海紅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上海,200032。
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為進一步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建設提供基礎。通過問卷調查和焦點小組訪談的形式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高校學生中有92.4%的學生表示在學業中有壓力。當壓力發生時,81.8%的學生愿意通過傾訴來緩解壓力,但是學校老師在傾聽對象的排序中靠后。目前,大多數高校學生有一個較為良好的心理狀態,但是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壓力,并且部分學生對于有效的減壓束手無策。應當從一個更全面的角度對高校學生心理壓力進行對策研究,從而有效地緩解學生壓力,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學生;心理壓力;減壓途徑
高校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中發展最快的一個部分。2016年,教育部首次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指出,目前,我國高等學校毛入學率已達40%。高等教育從曾經的精英教育逐步成為普及教育。因此,高校學生群體越來越大,所占人口比例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各種思潮不斷從社會進入校內,高校早就不再是單純的象牙塔,而是充滿了社會的各種屬性。當前社會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類人群的壓力也都在增加中。社會的各類壓力也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了高校,成為高校在校生的壓力來源。高校學生到底面臨何種壓力?面對壓力時,他們是否又有有效的措施?在緩解學生壓力的過程中,高校老師又扮演了何種角色?本課題希望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研,來了解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并且從學生的角度來探討目前大學中應對學生心理工作的工作能力,從而為進一步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建設提供基礎證據。
本研究以全國10所高校的4,000名在讀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全國10所不同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南京、四川、湖南、山東、安徽)抽取10所高校作為研究場所,以這10所高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無神經系統及精神病病史,能夠自行填寫量表或者能夠參與小組聚焦討論。
結合國內高校分布,按照對985、211以及其他高校的分類,在全國抽取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南京、四川、湖南、山東、安徽的共10所高校,參與了本課題的研究。首先按照文、理、醫、工四個類別,在各學校選取相關專業,在每個專業取學號尾號為27、57、87的學生參與調研。
1.2.1 問卷調查
1.2.1.1 問卷內容
本次下發的問卷共包括3個部分:基本人口學特征、心理健康狀況自評和大學生壓力自評。基礎人口學特征包括學生的性別、出生年月、專業、學歷和年級。心理健康自評使用世界衛生組織5項幸福感指數問卷中文版(The WHO-five Well-being Index,WHO-5),全問卷共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6級評分,即從0分(“從未有過”)到5分(“所有時間”)。總得分范圍為0~25分。在后續的研究中,將總分<13分判定為“心理健康狀況差”,總分≥13分判定為“心理健康狀況好”,以二分類變量的形式納入具體分析中。大學生壓力自評使用大學生健康素養指標體系中心理壓力部分問卷作為本次調研的問卷。大學生健康素養指標體系通過德爾菲法論證,并在通過高校學生實踐,具備良好的信效度[1]。本次壓力自評內容來源于該健康素養指標體系中的相關條目。
1.2.1.2 調查方式
所抽取學校各選取一名負責人,以每個班級的輔導員作為調查員。對負責人和調查員進行培訓,告知填寫問卷的要求,統一指導語。將統一設計和統一印刷的問卷,分發給學生,并請學生按要求自行填寫。完成后交由調查員統一收回。如果學生在填寫過程中對問卷的條目有疑問,可以當面向調查員咨詢,但是調查員不給于對于問題涉及的答案有引導性的回答。
1.2.2 小組聚焦討論
1.2.2.1 調研內容
本研究中小組聚焦討論為調研問卷的內容補充,針對多選的條目進行補充討論,進一步說明各條選項的選擇理由。小組聚焦討論大綱如下:
①你覺得在校大學生(研究生)是否有生活壓力,主要來源是什么?能否具體舉例說明。
②目前你們減緩壓力的主要方式有哪些?為什么傾向選擇這些方式來減壓?
③除了自我減壓的方式,你們愿意向誰傾訴并獲取減壓的幫助?為什么找這些人給你幫助呢?
④如果你有壓力,是否能有效地減壓?你覺得還希望得到哪些來自學校或者社會的幫助?
1.2.2.2 調查方式
在所抽取的學校中各選取1名負責人,對負責人和調查員進行培訓。抽取10名前期參與問卷調研的學生參加小組聚焦討論,整個課題共開展小組聚焦討論10場。按照調研要求,組織學生對訪談大綱進行討論,統一指導語。學生討論過程中,負責人不對于問題涉及的答案進行傾向性引導。
采用Epi 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采用Excel 2010軟件和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本次調查中共向10所高校的4,000名學生發放了自評問卷,共回收問卷3,916份。將20%及以上未作答的,以及全部選擇同一序號的問卷作為無效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分數為3,843份。其中男性1,820人(47.4%),女性2,023人(52.6%),參與調研的學生年齡分布在16~3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0.7±2.28)歲。參與本次調研的有本科生2,725人(70.9%)和研究生1,118人(29.1%)。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
在心理自評方面,運用WHO-5身心量表的結果顯示,29.7%的學生心理健康評估得分<13分,判定為狀況較差。參加本次調研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為(14.92±6.78)。
在高校學生中,最大的壓力來源仍然是來自學業壓力,有92.4%的學生(3,551)表示在學業中有壓力。在后續的座談中,本科生表示目前壓力在于考試,在期中期末等特殊時間點,會有較大的學習壓力。而研究生表示,壓力來源于最終的學位,特別是理科生表示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都有較為明顯的壓力。此外,人際交往壓力和就業壓力也較嚴重,77.0%的學生(2,961)表示有人際交往的壓力,76.0%的學生表示有就業壓力。從這個結果來看,高校學生的壓力來源較廣,并且壓力源來源于校園和整個社會大背景的多重大環境。現在的高校學生所處的環境和整個社會也有越來越多的共融之處。
對高校學生的減壓方式進行了調研,發現81.8%的學生(3,143)愿意通過傾訴來緩解壓力。其他比較負向的選擇比重也較大,其中23.6%的學生(908)和45.6%的學生(1,753)分別表示會通過抽煙和喝酒來緩解壓力。其他包括購物(51.1%),打游戲(49.0%)和暴飲暴食(62.6%)都有半數以上學生會選擇用于減壓。在其他的選項中,有學生(28.4%)補充了用運動來緩解壓力等。
針對傾訴這一減壓方式,課題組進一步對傾訴對象進行了調研。發現在傾訴對象中,比例最高的是同齡的朋友和同學(88.2%),其次是家里的親戚長輩(83.1%)。在調研中,發現盡管有67.3%的學生(2,587)會向學校老師和輔導員傾訴壓力,但是輔導員和老師仍屬于傾訴對象排序較為考后的。另外,也發現有16.4%的學生選擇不傾訴。在后期座談中,這些學生表示,不想傾訴去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擔憂,并且傾訴很多時候不能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見表2。

表2 高校學生減緩壓力的傾訴對象
調研發現,大部分人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解壓后壓力有效緩解。但是有141名學生(3.7%)無法通過“自救”的方式有效減壓。見表3。

表3 高校學生能否有效減壓
本次調研發現,目前大多數高校學生有一個較為良好的心理狀態,但是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壓力,并且部分學生對于有效減壓束手無策[2]。針對這一現況,對于高校學生心理壓力應當從一個更全面的角度進行更全面的對策研究,來有效緩解學生壓力,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
本次調研發現高校學生在遇到壓力事件,大多數愿意選擇傾訴。因此高校要從多方面來幫助學生來提高其社會支持體系[3]。要進一步加強家校互動。以往的高校教育中相對于普教系統,對于家校互動的工作比較薄弱。而現實中,對于學生心理壓力的發現和疏導,家庭的支持系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家校互動的開展是全方位對學生開展心理疏導和介入的前提,要將學校育人和家庭育人相結合,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
本次調研也發現在校生中,同輩之間對于心理健康的預防和第一時間的介入往往比老師更早。在高校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多級防控體系對于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疏導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各高校也逐步建立了各自的防控體系。更好地發揮防控體系的作用將是之后工作中需改進的部分。
隨著大學生生活環境的日益復雜,大學生受到的壓力也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4]。而對于大學生情緒的疏導的對策卻還沒有跟上目前社會的變化[5]。多元化的心理咨詢形式已經逐步進入高校,但是目前尚未很好普及。目前高校中,基本都已配備了有一定專業性的心理咨詢中心。然而,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更多需求的是針對普通群體的自我心理建設。因此,創新高校心理疏導的形式內容勢在必行。
此外,高校學生除了現實高校生活,大多數還有著網絡的生存環境。網絡也會是高校開展各類教育的新陣地和新機遇。如何在網絡環境中搶占輿論高地來開展各類教育活動,這對當前的高教系統也是新的課題。
在高校中,一般由心理咨詢中心承擔主要學生心理咨詢情況,但是第一線面對學生的是廣大的輔導員。本次調研結合調研和后期座談,發現學生在遇到心理壓力時,還是會尋求老師們的幫助。作為高校心理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提高輔導員隊伍的專業性,是有效緩解學生壓力的關鍵。目前,很多高校已經有計劃地安排輔導員參加心理咨詢師培訓,從而加強他們的能力。另外,輔導員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往往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處理學生心理壓力時往往會無所適從。高校要不斷加強輔導員隊伍的處理心理問題的專業技能。為解決學生心理壓力守好第一道防線。致力于在高校中建立起一支有親和力又有專業技能的教師隊伍,做好高校學生的心理減壓工作[6]。
高校是我國高端人才培養的最重要輸出地,高校要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在高校教育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狀況,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鑄就身心健康的青年人,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的接班人。
[1] 張鐳, 賈英男, 錢海紅, 等. 大學生健康素養指標體系開發研究[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2018, 13(6):514-519.
[2] 李虹. 壓力應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3] 丁錦紅, 王凈. 在校大學生社會支持狀況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 2000(1):114-116.
[4] 李虹, 梅錦榮. 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和特點[J]. 心理科學, 2002, 5(4):398-401.
[5] 張林, 車文博, 黎兵. 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J]. 心理科學, 2005, 8(1):36-41.
[6] 章成斌. 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能力面臨的挑戰[J]. 教育探索, 2005(2):102-103.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was analyz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The study found that 92.4% of college students said they were under pressure in their studies. When the pressure occurred, 81.8% of the students were willing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by talking, but the school teachers were behind in the order of the listeners.At present, mos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good psychological state, but they are also under pressure from all aspects, and some students are helpless for effective decompression.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should been taken to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students and ensure their mental health.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Psychological decompression
10.16117/j.cnki.31-1974/r.201902009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ALA130003);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專項經費項目《上海大學生健康監測與管理研究》。
張鐳(1981—),女,上海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健康素養和心理健康,lei_zhang@fudan.edu.cn。
錢海紅,hhqian@fudan.edu.cn。
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