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富》雜志網站6月3日文章,原題:中國在打造一個比肩硅谷的“大灣區”。這對香港意味著什么?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始于香港,綿延34英里(55公里)。這座大橋將香港與澳門和內地城市珠海相連。按照大灣區規劃,中國將把11個城市整合為一個龐大的大都市區,覆蓋7000萬人口。據匯豐銀行的研究,大灣區每年的GDP達到1.5萬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全國GDP的12%,或整個韓國的經濟總量。
今天,總部在香港的設計公司與東莞的制造商合作;佛山吸收了省會廣州外溢的制造業,后者正在重塑其金融中心地位;深圳從漁村向大都市的飛速增長,得益于香港涌入的技術和資金。
在大灣區內,香港有望利用其作為國際金融、航空和爭端仲裁中心的地位。根據中國國務院的藍圖,香港也被賦予發展創新和科技的重任。這一角色引起了一些人懷疑,因為相比其北方的鄰居、常被稱為“中國硅谷”的深圳,香港在科技發展方面似乎遠遠落后。
深圳有騰訊、華為等科技巨頭;這座城市的公共汽車和出租車在比亞迪的幫助下大體上實現了電動化;與中國內地許多城市一樣,移動支付已是深圳的首選支付手段。相比之下,香港最出名的公司仍是傳統的房地產集團和銀行;這座城市還存在出租車短缺的老問題;現金仍是最常用的支付手段。
在去年舉行的一個科技活動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感嘆,香港不應再犯失去無人機制造商大疆的錯誤。大疆首席執行官汪滔2006年創立公司時還是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名學生。但他在香港得不到資金支持,后來將公司總部遷往深圳。
香港中文大學法學教授斯圖爾特·哈格里夫斯說:“悲觀者可能會說,長遠而言,北京希望上海取代香港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樂觀者會說,即便在監管上會有所同步,北京也必然會維護香港獨立的法律體系,因為這是香港發展國際金融業的前提條件。”
香港智慧城市聯盟大灣區投資委員會副主席托尼·維爾伯說:“對于中國來說,香港仍是一個起到門戶作用的國際中心,我認為這種地位短時間內不會改變。”▲(作者埃蒙·巴雷特,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9-06-04